神童多成材

清南文兵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扫宇陈仲举,砸缸司马光。<br></font></b><b><font color="#ed2308">李泌童知略,吕陶幼成章。</font></b></h1> <h1> 今天四个故事的押韵属于“江阳辙”,故事的内容归纳为“聪慧与愚昧”篇。</h1> <h1> 【扫宇陈仲举】(sǎo yǔ chén zhòng jǔ)<br> 典源:典故“扫除天下”出自《后汉书·陈蕃传》。涉及人物:陈蕃、薛勤、胡广。<br> 题解:扫宇是指打扫天下,清除世间恶人;陈仲举即是陈蕃。本题之意是陈仲举立志要掌握本领,为国家做事,肃清世间恶人。<br> 故事:陈蕃(fán),字仲举。东汉时期名臣。陈仲举的祖父曾任河东太守。陈仲举少年时勤奋读书,只是不愿意做家务。15岁时,在家贪玩,无事可做,而家里室内外十分肮脏,陈仲举也不知道打扫。父亲的朋友同郡人薛勤来看他,对陈仲举说:“小子,为什么不将室内外打扫干净迎接客人呢?”陈仲举说:“大丈夫在世,应当扫除天下的垃圾,哪能只顾自己的一家一室呢?”薛勤知道他有澄清天下的志气,因而非常赞赏他。稍大一点,则跟着老师胡广学习,后被举为孝廉,从别驾、议郎做起,后为太守、尚书仆射,直至太尉。他有时与专权的外戚争锋,有时和整事的宦官相抗。在那样的乱世,陈仲举能为朝廷的乱而不亡做出了贡献。<br> 感悟:陈仲举少年立志要扫除天下,肃清恶人,安定社会,真是不小的志愿,后来事实证明他是做了许多“扫宇”的事情。但我认为:如果没有什么本领,只是拿陈仲举的观点来为懒惰找理由可就不好了。有人批评陈仲举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种观点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也就是说:“做人不仅要志存高远,更要脚踏实地,不能大事做不好,小事又不做。”</h1> <h1> 【砸缸司马光】(zá gāng sī mǎ guāng)<br> 典源:典故“司马光砸缸”出自《宋史·司马光传》,涉及人物:司马池、司马光、宋神宗赵顼。成语“脚踏实地”出自邵伯温的《闻见前录》。涉及人物:司马光、邵雍。<br> 题解:本题之意为:司马光为救小玩伴,用石头打破水缸,将不慎落入缸中的小玩伴救了出来。<br> 故事:司马光,字君实,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司马光出生时,其父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便给他取名为“光”。司马光自幼聪明好学,特别喜欢听人讲《左氏春秋》,他听完了还能讲给家人听。到后来就能把《左氏春秋》中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司马光除了聪明,胆识也过人,让他扬名天下的还有一件小时候的事,那就是流传至今的“司马光砸缸”。是说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其中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里面流出,掉到缸里的小孩子得以活命。后来司马光入朝当了大官,他担任天章阁待制以后,开始着手编年体史书,经历19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巨著,宋神宗非常高兴,将书赐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对于这一点,司马光的朋友钦佩,就连政敌也叹服。同时代的邵雍也是一位学者,对《周易》的研究有许多过人之处,一次他评论大家时,大家都感到评价贴切。司马光也问道:“先生,我是一个怎样的人?”邵雍不假思索地说:“你是个脚踏实地的人啊!”<br> 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事情能沉着冷静,想办法解决问题,这一点十分可贵。另外,“脚踏实地”是邵雍先生给司马光的评价。意思是双脚在地面上踏稳,踏踏实实地做事。后人用来比喻做事踏实、认真。</h1> <h1> 【李泌童知略】(lǐ bì tóng zhī lüè)<br> 典源:典故“九龄小友”出自《新唐书·李泌传》。涉及人物:李泌、张说、张九龄。<br> 题解:李泌是唐朝大臣;童就是小时候,知略是指知道策略、方略。本题之意为:李泌小时候便知道大政方略。<br> 故事:李泌,字长源,唐朝大臣,开始时是因为李泌上书论施政方略而深得玄宗赏识,从待诏翰林一直做到宰相。李泌小的时候就被大家称为神童,因为他很早就能粗通儒、佛、道三家的学识。七岁那年就受到了名相张说(yuè参见“升迁泰山力”)、张九龄的欣赏和褒奖。有一次,张九龄准备提拔一个才能不高,个性也比较软弱,而且肯听话的高级巨僚。李泌虽然年少,却常跟在张九龄身边。这时便很坦诚地对张九龄说:“相公你自己也是平民出身,处理国家大事,素来便有正直无私的清誉,难道你也喜欢低声下气而缺乏节操和能力的软性人才吗?”张九龄听了他的话,非常惊讶,马上很慎重地认错,改口叫他小友。<br> 感悟:小友不同于现在喊的“小朋友”,在古代,能让人尤其是年长者称一下“小友”,那是件了不起的事情。说明这个年长者对有知识、有水平的年轻者着实的敬佩。</h1> <h1> 【吕陶幼成章】(lǚ táo yòu chéng zhāng)<br> 典源:典故“举座皆惊”也作“一座皆惊”,出自《宋史·吕陶传》。人物:吕陶、蒋堂。<br> 题解:吕陶是宋代的官员;幼是指小时候;成章是指下笔成章,令人佩服。本题之意是:吕陶小时候很聪明,能写出让大家佩服的文章来。<br> 故事:吕陶,字元均,宋朝时期的成都人。当时在蜀郡担任守备的人叫蒋堂,这人招来许多学士来学习,要求他们作文章评论时政,当他看到吕陶写的文章时,非常激动,在众学士面前把吕陶的文章当作范文来讲,并夸奖“这是贾谊文章的风范啊”。那时的吕陶才13岁,使得在座的人全都为之惊讶。典故“举座皆惊”由此而来。有一天,蒋堂与吕陶等人一起游览僧舍,一起阅读碑文,酒喝完了,蒋堂拿来纸和笔写了十行碑文,缺字断句,拿给吕陶看,对他说:“这篇碑文很好,可惜我记得不全,缺了许多,你帮我把它填全吧。”吕陶将这篇不全的碑文拿过来,执笔填字,填完后拿给蒋堂看,居然一字不错。<br> 感悟:吕陶的文章能令众人佩服,除了文章写得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还属于少年呢,这样小的年纪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当然也是刻苦学习的结果。</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