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寺前的沉思

石古不化

<p class="ql-block">题记:如同一颗远方漂泊而来的种子,虽然迅速地在这块土地上萌发、生长,却终因水土不服,加上气候突变,片刻的繁茂之后便是长久的沉寂——</p><p class="ql-block"><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u>清净寺前的沉思</u></b></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i>缘起</i></b></h3> <p class="ql-block">  十多年前携妻去厦门,曾在泉州略作停留。当时是冲着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的那座文庙去的,随后又去了旁边不远处香火极盛的关帝庙。途中路过一个不大的清真寺,因为不感兴趣就没太留意,但透过围栏可见略显破败的异域风格建筑里,数根石柱如同雷劈木一般直直指向天空。当时的那匆匆一瞥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前些年读到一篇关于元代泉州的穆斯林商团兵乱的文章,那几根石柱的画面一下在我脑海重现。前几天休假,便有了再去泉州看看的念头。谁料到了泉州,陪同的当地朋友竟不知有此寺。其实它就在老市区的中心地带,只是知道它的人不多,进到里面去的游人更是寥寥无几。</p><p class="ql-block"> 进得寺门看介绍才知道,这个我曾擦肩而过的清真寺竟在中国十大名寺之列,它又名艾苏哈子大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具有阿拉伯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始建于1009年(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366年毁于兵燹,后虽多次修缮,却因风雨侵袭,加上地震影响,年久失修而再度毁于清初。</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中,将散落的资料一一整理,清净寺这所中国历史重要的历史地标,逐渐在眼前立体了起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异域商人的临门一脚</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i>让南宋小朝廷葬身大海</i></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世人皆知南宋亡于蒙古铁蹄之下,鲜有人知的是,蒙古人最终将南宋斩草除根时,还有异域商人蒲寿庚的“一臂之力”。</p><p class="ql-block"> 泉州清真寺的兴起,尤其是清净寺的兴盛,与一个来自异域的家族密切相关。这个家族就是泉州的蒲氏家族。泉州蒲氏的祖上为阿拉伯人,到蒲开宗时,泉州港开始繁盛,蒲家即从广州迁居泉州。蒲开宗的小儿子蒲寿庚从小随父航行列国,周游通商。南宋朝廷鼓励经商,所以对蒲氏一直非常优待,蒲寿庚于宋末垄断泉州香料海外贸易近30年,“以善贾往来海上,致产巨万,家僮数千。” 蒲氏不仅有钱有船,而且还有兵。蒲氏养了不少私兵护商,用以乱世自保。在南宋末年还曾帮助南宋的军队平定泉州一带的匪患。在剿匪后,因功被授福建安抚使兼沿海都置制使,安抚一路之兵事民政,统领海防,权力很大。</p><p class="ql-block"> 就在蒲氏家族蒸蒸日上之际,南宋朝廷已经风雨飘摇。1276年,元军南下,临安的宋恭帝投降。陆秀夫、张世杰等抵抗派大臣,在福州拥立恭帝之弟益王赵昰为帝,是为端宗,改元景炎,建立了南宋流亡政府。为了笼络蒲氏家族,流亡政府授予蒲寿庚福建广东招抚使、总海舶之职。</p><p class="ql-block"> 而早已知道蒲氏家族在泉州拥有巨大势力的元廷也采取了行动,因元军善陆战不善海战,所以便想招降海上势力庞大的蒲氏。元军统帅伯颜在1276年二月便派使者到泉州招降蒲寿庚。</p><p class="ql-block"> 宋廷对蒲寿庚有知遇之恩,但是,此时南宋大势已去,元军所到之处,大部分宋臣都望风而降。既然饱读诗书,久食国禄的人都可降,只要元廷保护海外贸易,蒲氏家族又为何不降?于是,蒲寿庚内心开始动摇了。</p><p class="ql-block"> 正犹豫间,1276年十一月,南宋流亡政府的船队来到了泉州。蒲寿庚前往谒见,并请端宗驻跸泉州。也许是蒲寿庚打算降元的消息有所透露,宋端宗身边的大将张世杰坚决认为不可。因为流亡政府的人员太多,舟船严重不足,张世杰下令掠取蒲寿庚的商船四百艘,并没收船上的金银财物。</p><p class="ql-block"> 此事彻底惹恼了蒲寿庚,他下令紧闭城门,将已在泉州繁衍生息的宋外宗室三千余人尽数屠尽,不仅如此,蒲寿庚还下令屠戮泉州汉人百姓,前后达数万人。泉州许氏家族起义兵抗击蒲寿庚,掩护二帝南逃,被蒲寿庚几乎灭族,忠于宋室的泉州陈氏家族和曾氏家族也被蒲寿庚几近灭族。</p><p class="ql-block"> 大施辣手屠杀赵宋宗室之后,蒲寿庚宣布降元。其时,蒲寿庚船队已有船只2000余艘。此前元军虽然在长江一线作战时,收编了一些南宋水军,但海上作战经验依然不够,力量也明显不足。蒲寿庚降元之后,元军海上实力大增,最终崖山一役,将南宋小朝廷彻底葬送于波涛之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卖身投靠元朝</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i><span class="ql-cursor"></span>把控泉州百年</i></b></p><p class="ql-block"><br></p> <h3>  蒲寿庚用他的屠刀换来了蒲氏在泉州的百年富贵,在元一朝蒲寿庚家族一直掌控海上贸易,独霸了市舶。</h3><div> 蒲寿庚因拒宋降元之功,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重用。据《元史》载,蒲寿庚被授予“昭勇大将军”,并兼管“福建广东市舶事”。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廷在泉州设立行宣慰司兼领行征南元帅府事,蒲寿庚被授以“闽广大都督兵马招讨使”、“并参知政事行江西省事”。至元十五年(1278年)三月,福建设行省,省治福州,蒲寿庚任行省参知政事,之后,蒲寿庚又先后任福建行省左丞、行省平章政事。</div><div> 有元一代,蒲氏家族“显贵冠天下”,蒲寿庚的儿子们都身居高位。尤其是长子蒲师文,不但官至行省平章,并且代表元廷祭祀妈祖,赐封妈祖为“护国明著天妃”,开创了官方册封航海女神妈祖的先例。蒲师文后,其子蒲崇谟于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中进士,仍任平章政事。</div><div> 蒲氏家族三代皆出“平章”,地位显赫无比,加之长年经营海舶,操控海上贸易,财势亦达顶峰。蒲氏的平章府富丽堂皇,规模宏大,仅花园便有一千五百亩,其中的棋盘园,相传是蒲家人在其中划地为棋盘,以美人为活动棋子,听口令在大棋盘上移动对弈,以为娱乐。</div><h3>虽然蒲寿庚杀宋宗室降元被人诟病,但泉州也因为他在改朝换代间得以平稳过渡,繁荣没有受到影响。加之蒲氏家族在海外诸国中享有很强的实力,“南海蛮夷诸国莫不畏服”,因此可以迅速将因战乱而避走的外国商人招徕回来。泉州港的海外贸易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空前发展,成为梯航万国的东南巨镇,世界上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h3><div> 而清净寺也在此时达到了全盛。寺内宣礼塔门楼的正东、寺门楼与礼拜殿之间的夹道内,当时有一石筑七级宣礼塔,名邦克楼。塔体如柱,高40米左右,是一座古阿拉伯伊斯兰建筑的尖塔,可与广州怀圣寺的光塔媲美。每当穆斯林即将举行礼拜之时,"穆安津"(宣礼员)登塔之最上层,高声赞颂真主至大、至圣穆罕默德,召唤穆斯林礼拜。夜间塔顶举火,为商舶导航。每届秋冬,满戴丝、瓷、茶的商船扬帆离去;或值春秋,装运香料、药村的海舶驶来泉州港,阿拉伯穆斯林齐聚寺内、沐浴更衣,登塔眺望,诵读《古兰经》,祈求并赞感万能的安拉赐福穆斯林船队一路平安。</div><div> 直到蒲家第三代,蒲崇谟已经应举入仕,家族管理市舶事务主要是蒲师文的女婿那兀纳。而就在那兀纳管理家族事务期间,元朝进入末世,蒲氏家族再次面临挑战,从豪商、官宦又向割据一方的军阀转变。</div><h3>&nbsp;</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再次背叛惨遭灭顶</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i><span class="ql-cursor"></span> 一蹶不振难觅影踪</i></b></p><p class="ql-block"><br></p> <h3><br></h3><div> 蒲氏家族成为了泉州的“土皇帝”,按说,世代商贾,三代平章,应该知道保境安民,坐观天下成败的道理。可惜,蒲家第三代显然缺乏有眼光的领头人。蒲家为首的蕃商集团组织了私人武装“亦思巴奚军”,依靠强大的财力,亦思巴奚军成为一支很有战斗力的武装,成为元朝维持福建尤其是泉州安定的倚重力量,亦思巴奚军不但参与到福建各地的战乱之中,而且所到之处焚掠甚惨,遭到各地百姓切齿痛恨。</div><div>正当那兀纳在泉州作威作福之际,福建政局又起了极大变化。福州福清县人陈友定强势崛起,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统一了除了兴化、泉州之外的福建全境。</div><div> 而那兀纳对于福建局势的变化毫不留心,还在穷兵黩武。他见元廷已经自顾不暇,就背弃了元廷,企图独据泉州。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四月,亦思巴奚军在兴化遭到已为元军收编的陈友定军突袭,几乎全军覆没。随后陈友定之子陈宗海调发水陆大军数万将泉州包围。几乎无兵可用的那兀纳强征乡民守城。陈定海并不强攻,而是联络城中内应。那兀纳在泉州早已不得人心,千户金吉打开城门放入陈军,那兀纳被俘杀。</div><div> 陈宗海进入泉州后,闭门三日,将“西域人尽歼之”,蕃商遭到大清洗,甚至有的汉人因“胡发高鼻”而被误杀。城里的数个清真寺被毁,清净寺也遭到破坏。大批蕃商携带银钱外逃,从宋朝时便形成的“蕃人巷”商人社区从而解体。而蒲氏家族也遭到了极为惨烈的清算,陈军不但大杀蒲氏族人,而且发掘蒲家坟墓,将蒲家历代祖先尸体挖出来“具五刑而诛之,弃其于猪槽”。</div><h3> 陈友定据有泉州不过两年,登基为帝建号“大明”的朱元璋便派兵袭取了福建,陈友定被杀。陈氏的覆灭并未能改变蒲氏家族的命运,朱元璋对这个曾经葬送南宋朝廷的外来豪商家族内心充满厌恶,他下令禁止蒲氏后人参加科举。洪武七年(1374年),明朝大赦天下,可“独蒲氏余孽悉配戎伍禁锢,世世无得登仕籍”。经朱元璋这番打压,蒲姓受到压制,迁往各地的蒲姓纷纷改姓卜、杨、吴等。显贵百年的蒲氏家族终于彻底衰落,再未能重新崛起,以致今日泉州蒲姓甚少,不易寻觅。</h3><h3> 朱元璋对发生在宋元期间的这一段历史过往应该是熟稔于心,心存警惕的。后来他发布禁海令,严禁番商往来,恐怕与这段历史有很大的关系。</h3><h3> 和蒲氏家族一起衰落的,除了清净寺,还有曾经是世界第一商港的泉州以及从唐代开始繁盛的中国海外贸易。随着战乱破坏和明朝长达一百九十余年的海禁,泉州从世界性商港降格为地方级,而曾经行贾世界的中国商人,也退出了日趋激烈的海上竞争,被后来者全面超越了。</h3> <h3>清净寺终年游客寥寥,果然清净无比。独自徜徉寺院中,轻抚断垣残壁,石头上火烧过的焦黑印迹虽近千年仍触目惊心,让人感慨万千。出得门来,前行数十步就是关帝庙。与关帝庙相比,这里恍若两个世界,那里香火仍然极旺,求签许愿的人熙熙攘攘。在这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孝礼仪得到了完好的传承。</h3><h3>鲜有人知道就在旁边不远处,就有一座千年前外来文化短暂尝试的遗存,它曾以惨烈的方式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只是,这次尝试如同一颗远方漂泊而来的种子,虽然很快就在异乡的土地上萌发、生长,却终因水土不服,加上气候突变,片刻辉煌之后,又迅速夭折,之后便是长久的沉寂,成了历史的化石。</h3><h3>如今的清净寺遗址,既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道伤疤,也是人类文明融合史上的一幕悲剧。它促人沉思,在科技发展,世界走向融合的今天,如何使中华文明更好地走向世界,让外来文化更好地融合进来,促使文明的冲突进化成为文明的共存,它既是我们后人应该汲取的历史教训,也是我们肩负使命者应该承担的责任。<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