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俄罗斯掠影之圣彼得堡(一)

华文看客

<h3>在俄罗斯旅游的下一站是圣彼得堡,莫斯科距离圣彼得堡有600多公里,于是旅游团被安排乘坐晚上0点左右的卧铺火车,一路上昏昏沉沉搖搖晃晃,历时8个多小时终于到达目的地。下了火车登上旅游大巴旅客们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圣彼得堡的三天之旅。</h3> <h3>圣彼得堡位于俄罗斯西北部波罗的海沿岸的涅瓦河口,是全俄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亦是国内仅次于莫斯科的第二大城市,作为通往欧洲的窗口,也经常被称为俄罗斯最西方化的城市。圣彼得堡在本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一座集科学技术和工业高度发展的国际化城市。</h3><h3><br></h3> <h3>圣彼得堡始建于1703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城市名称源自耶稣的弟子圣徒彼得。自1712年彼得大帝迁都彼得堡,一直到1918年的200余年间,这里都是俄罗斯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1918年3月苏维埃政权将首都从这里又迁回莫斯科。1924年为纪念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者列宁,彼得堡更名为列宁格勒。苏联解体后,于1991年这里又恢复原名圣彼得堡,既是为纪念彼得大帝,同时也标志着苏联时代的结束。</h3> <h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里上演了一段悲壮的历史,从1941年9月到1944年1月,德国法西斯军队将这座城市围困872天,苏联军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列宁格勒保卫战,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城市面目全非,街道变成了瓦砾堆。战后人们重建家园,修复古迹,经过艺术家和工匠们艰辛努力,这座城市又再现昔日风采。圣彼得堡以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众多文化古迹建筑群落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h3> <h3>圣彼得堡整个城区分布在涅瓦河三角洲的岛屿上,涅瓦河在城市中穿行,城区内大小河流和人工运河纵横交错,桥梁密布,别具一番水城风情,故有“北方威尼斯”之称。</h3><h3>这是位于大涅瓦河边圣彼得堡大学沿岸街的狮身人面像,两座雕像相对而立。据介绍,这一对带有狮身的阿门霍特布三世的法老面像,雕刻于公元前1455年一公元前1419年,是埃及国王送给圣彼得堡的礼物,1832年从尼罗河运送到了圣彼得堡。如果你注意的话,这对文物是带有残迹的,人面像上没有了胡须。据说胡子在埃及是权力的象征,因此石雕法老的胡须不能留给俄罗斯人,于是就人为地打掉了他的胡须,从此这对远道而来的狮身人面像给了人们更多的猜想。</h3> <h3>狮身人面像前精美的铜柱雕塑。</h3> <h3>沿河前行来到了瓦西里岛古港口,广场两侧间隔数百米之遙各耸立着一座红色灯塔柱,两座塔柱上均有船头装饰。据说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人们会把战败船只的船头钉在圆柱上,作为海战胜利的象征。</h3> <h3>在两座灯塔的花岗岩基座上装饰了4座象征着俄罗斯4大主要河流的石雕像,它们是伏尔加河、沃尔霍夫河、第聂伯河及流经圣彼得堡的涅瓦河。在重要节日里两座灯塔会被点亮,以增添节日隆重欢庆的气氛。</h3> <h3>与灯塔隔街相望的这座建筑是老圣彼得堡证券交易所,建于1805——1810年,其建筑灵感来源于希腊赫拉神殿。整个建筑由44根多立克柱支撑,门廊上方还设有一个巨大的以罗马神话中的海神尼普顿为特征的雕塑群,象征着海上商业贸易。</h3> <h3>身后这座桥叫宫殿桥,桥对面有赫赫有名的冬宫和几处重要建筑。</h3> <h3>这里是与瓦西里岛灯塔遙遥相对的兔子岛上的彼得堡罗要塞。</h3> <h3>要塞围墙外供游人观赏的火炮。</h3> <h3>1703年5月27日,在兔子岛上举行了隆重的圣彼得堡奠基仪式,彼得大帝首先在这里修建了彼得堡罗要塞,驻重兵把守,并以此为起点不断扩建城市,至此波罗的海出海口便纳入俄罗斯版图。要塞也几经扩建形成这座六棱体的古堡。</h3> <h3>彼得要塞是圣彼得堡著名的古建筑,这是位于涅瓦河右岸的彼得堡罗要塞的圣彼得门。</h3> <h3>要塞大门两侧坚固的古堡墙体高12米,厚2.4一4米,沿涅瓦河一面长700米,在当年可谓是固若金汤。</h3> <h3>彼得堡罗要塞里曾建有监狱,游览区里摆放着几个塑像,这个戴着镣铐的犯人好似在诉说着自己的不公。</h3> <h3>专心制作铁马掌的犯人。</h3> <h3>这是为死刑犯准备的断头台吗?</h3> <h3>这是一座造币厂,曾经于上世纪50年代为我国印制过叁圓票面的人民币。当年国内的印钞防伪技术不过关,还曾请苏联老大哥印制过伍圓等票面的人民币。</h3> <h3>游览区里有这样一尊铜塑像,能坐在这里应该是与要塞有关的重要人物,莫非是彼得大帝。长期以来他的两只手被游人抚摸的锃明瓦亮,不知可否为这些游人带来过好运。</h3> <h3>这是座落在要塞里的彼得堡罗大教堂,教堂钟楼高高的尖顶成为这一区域突出天际线而随处可见的一个亮点。</h3> <h3>两位小学生面对教堂写生作画。</h3> <h3>旅游团来到了十二月党人广场(参议院广场),广场周边有一些重要的历史建筑。</h3> <h3>这是与十二月广场为邻、位于圣彼得堡市中心的伊萨基辅大教堂,它以彼得大帝的守护神圣伊萨的名字命名,也是圣彼得堡最大的东正教大教堂,同梵蒂冈、伦敦和佛罗伦萨的大教堂并称为世界四大教堂。</h3><h3>由于大教堂位于市中心,每天来这里的游人很多,周围的路边停车场也常常是一位难求。因此旅游团也是在调整了自己的游览次序后,第二次进入才得以找到停车位,不过按行程也只是近观大教堂,并不安排入内参观。</h3> <h3>伊萨基辅大教堂建于1818年一1858年,历时40年,用工44万人。教堂高102米,长112米,宽100米,顶部四角各建有一座钟楼,与中央圆顶共同组成东正教教堂传统的五圆顶,亦是世界上第三高的圆拱型建筑物。它的四面各有16根高大的石柱,成双排托起雕花的山墙,每根石柱单重就达120吨,整个建筑蔚为壮观。</h3> <h3><font color="#010101">苏联解体后十二月党人广场也于1992年改回参议院广场的原名,但是人们还是习惯称为十二月党人广场。广场绿地中点缀的小景。</font></h3> <h3>这儿还有一处儿童游乐场。</h3> <h3>竖立在广场周边的雕塑。</h3> <h3>这是座落在广场另一端的海军部大楼。</h3> <h3>在海军部大楼广场上竖立着两尊铜塑像,虽然大理石底座上都有俄文介绍,却并不清楚他们是谁,但肯定是与俄罗斯海军建设有关的重要人物。</h3> <h3><font color="#010101">海军部大楼是俄罗斯民族建筑风格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整个建筑结合了古典主义建筑艺术和俄国建筑艺术特点,大楼正门两侧各装饰着一组名为海神的厐大雕像群,门上还镶嵌着以俄海军为主题的浮雕。大楼中央阶梯式塔楼的顶上是镀金长针,它轻巧的尖顶轮廓已成为城市的标志性象征。现在的海军部大楼是俄罗斯海军总司令部的所在地。</font></h3> <h3>游人在此处相互拍照留念。</h3> <h3>十二月党人广场一侧的议会大楼。</h3> <h3>位于广场中央的“青铜骑士”是圣彼得堡市标志性雕塑,其原名为“彼得大帝纪念碑”。雕塑被安置在一块巨石上,骏马前腿腾空,彼得大帝安坐在坐骑上,两眼炯炯有神,目视前方。</h3> <h3>骏马像征着俄罗斯,而马匹后蹄踩踏着的蛇代表着当时阻止彼得大帝改革维新的势力。这尊青铜塑像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为证明自己是彼得大帝的正统继承人而专门修建的。</h3><h3>这一塑像曾受到伟大的俄国诗人普希金的高度颂扬,写下了他最出名的叙事诗《青铜骑士》,从此以后“青铜骑士"就成了“彼得大帝纪念碑”的代名词。</h3> <h3>乘坐旅游大巴曾数次经过这个街头广场,广场中央也有一座骑马雕像,但气势与青铜骑士相比就逊色多了。</h3> <h3>经查相关资料,此处是圣伊萨广场,雕像与伊萨基辅大教堂相邻,广场中央的骑马雕像所纪念的是镇压了十二月党人的尼古拉一世沙皇,雕像下的基座上镶嵌有四块浮雕,描述了这位沙皇的功绩。</h3> <h3>来到了城内有名的涅瓦大街附近,这是建于1801——1811年的喀山大教堂,据说当时是按照保罗一世沙皇的要求,以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为蓝本进行设计。教堂最显著的是它有一个由94根圆柱组成的呈半圆形的柱廊,环抱着面前的广场。柱廊后方位于楼顶的正中是一个罗马风格的圆柱形的顶楼,顶楼上覆有拱形圆顶,使整个建筑达到70米的高度。</h3> <h3>喀山大教堂的名称来自于教堂内所供奉的喀山圣母像。由于喀山圣母像不断地传出显灵的故事,因此成为俄罗斯东正教教徒最敬奉的圣像之一。</h3> <h3>教堂大门两侧柱廊下高大壮硕的石柱。</h3> <h3>教堂里可以拍照,但不允许使用闪光灯。</h3><h3>这是教堂内的左侧,左手边俄罗斯人排着长长的队伍,秩序井然地慢慢向前移动,准备向神祈祷,应该是向灵验的喀山圣母像祈祷吧,以求得到圣母的保佑。</h3> <h3>右手边是一群国内的游客,静静地观赏着眼前的景致。</h3> <h3>从教堂中央拱顶垂下的大吊灯华丽璀璨。</h3> <h3>教堂内的右侧一根根光亮的石柱将屋面高高顶起,显得高大宽敞明亮,没有以往所见一些教堂的那种昏暗拥挤的压抑感。据说这也是东正教教堂与其他教堂的不同之处。若大的空间,众多的信众与游人,安静的没有一絲噪杂,进到这里似乎每个人都存有一份敬畏之心。</h3> <h3>虔诚的信徒奉上一支细细的点燃了的蜡烛,旁边的老妇人凝视着受难的耶稣在默默地祈祷。作为一名从小接受无神论教育的游人也很有兴趣近距离体验感受一下这种宗教的气息和氛围。</h3> <h3>教堂内的景致。</h3> <h3>教堂外广场两端各有一尊铜塑像,他们是俄军统帅库图佐夫和巴克莱•德•托利的纪念碑。</h3><h3>据说当年喀山圣母像第二次显灵就与库图佐夫元帅有关。俄法战争时期库图佐夫元帅在大战反攻前来到喀山大教堂,在圣母像前作了祈祷,事后圣母托梦告诉他将出现从未有过的寒流。果然,不期而至的寒流到来后让拿破仑•波拿巴的军队冻死过半,全然没有了战斗力,只能是不战而逃了。库图佐夫元帅因此而大获成功。</h3> <h3>教堂对面的广场和远处的街景。</h3> <h3>矗立在涅瓦大街路口的大楼,其外观装饰很有些特色。</h3><h3>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街区基本看不到超出天际线的高楼大厦,除了教堂和个别具有标志性的历史建筑比较突出以外,一般都是四、五层的附有各种或简或繁外观装饰的旧式楼房,很有些历史的厚重感。</h3> <h3>从眼前这个路口望去,远处的那个建筑就是滴血教堂,也是下一个要参观的景点。按说近在咫尺,跨过涅瓦大街不远就可以走到,不知为什么却要乘大巴车兜圈子绕到它的后面去。</h3> <h3>从地图上看这是一处名叫“火星田地”的绿地,有家长带着孩子散步游玩,也有三三两两的游人悠闲地坐在草坪上休息,远处还有穿着婚纱的新人与亲朋好友聚会。据说俄罗斯的年轻人结婚很简单,选个日子邀请一帮好友,找个风景不错的地方搞个聚会,大家热闹一番就完事了。导游还透露了一个小秘密,凡是穿白色婚纱的新娘,必定是首次新婚;如果看到穿着其他颜色婚纱的,就不知是第几次了。</h3> <h3>穿过绿地走过小桥就来到了滴血教堂前。地接导游介绍说,教堂正在维修,大家抓紧时间照張相看看就行了。看着眼前的脚手架、防护网和遮挡物,确实没什么好看的,加上天空阴暗又是逆光,拍出的画面也是既杂乱又昏暗,只能怨运气不好。同车来的一些游客没有多待,很扫兴的扭头就往回走。</h3><h3>可是看到教堂边的路上人来人往,便随着人流加快脚步继续往里面走。</h3> <h3>这里才是滴血教堂的正面,它还被称为基督复活教堂。有资料介绍,滴血教堂是圣彼得堡地区少有的纯俄罗斯风格的教堂,是以莫斯科红场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为蓝本进行建造。教堂建造的地点是亚历山大二世沙皇遇剌的地方,1883年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在此修建教堂以示对父亲的纪念。</h3><h3>教堂高81米,上面有造型漂亮各具特色的洋葱头圆顶,墙体使用了大量花岗岩、大理石和彩釉砖,外观造型装饰极其精美别致富有层次。据说教堂内也是相当漂亮,只是没有给出参观时间,只能这样了。</h3> <h3>广场上两位穿着古典服装,做着与游人拍照收费的生意,偶尔看到那位女士还可以为游人看看手相。</h3> <h3>这里是教堂边上的米哈伊洛夫花园,景色宜人,只是无暇顾及。</h3> <h3>路边的真人秀和街头艺人。</h3> <h3><br></h3><h3>好在是用手机随走随拍,紧赶着还是落在最后才登上了旅游大巴。还算有所收获,看来有时还不能听某些导游的忽悠。</h3> <h3>了解一些俄国十月革命历史的人大约对斯莫尔尼宫还有所记忆。</h3><h3>斯莫尔尼宫位于圣彼得堡市区,建于19世纪初期,是一座外观典雅的三层建筑,原为贵族女子学院。俄国十月革命时期这里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领导工人、士兵举行武装起义、建立红色政权的指挥部和大本营。苏联时期也曾是苏共列宁格勒州委和市委机关所在地。</h3><h3>画面的左侧为斯宫的部分建筑,中间为斯莫尔尼修道院。按照行程只是参观斯宫的外观。</h3><h3><br></h3> <h3>斯莫尔尼修道院也称为斯莫尔尼大教堂,其外观蓝白相间清爽典雅,一顶铜质大钟稳稳当当的架设在台阶前的空地上。</h3> <h3>走进修道院其四周上上下下洁白无瑕,并没有一般教堂的装饰陈设,画面左侧全部用木板封堵起来,本以为是在重新改造装修,但好像又不是。</h3> <h3><font color="#010101">只见大厅以及右侧周围整齐有序地摆放或悬挂着一幅幅宗教内容的绘画。</font></h3> <h3>这里游人不多也很安静,有人默默地浏览,有人静静地观赏,间或停留在某幅圣像前露出虔诚的神态。</h3> <h3>许多装饰精美的画像前都竖立着一面附有文字的白色小牌,大约是对该幅作品的相关介绍吧。</h3> <h3>大厅里的建筑装饰也很精美。</h3> <h3>有生以来在这样的环境集中观赏到这么多装饰精美的宗教绘画还是第一次,每幅画面的色彩都是那么典雅柔和,相貌的描绘又是那么安祥逼真,虽然不见得都是什么名家大师的作品,但也算是长了见识。</h3> <h3>当回身准备离去时,突然意识到这里应该是一个有关宗教内容的圣像绘画展览,不知猜想是否属实。</h3> <h3>修道院木质厚重雕刻精致的大门。</h3> <h3>铸造精良的大钟。</h3> <h3>斯莫尔尼宫部分建筑的外观。</h3> <h3>旅游大巴周围兜售俄罗斯邮票、画册和套娃的小贩。</h3> <h3><font color="#010101">一天下午乘旅游大巴走了很长一段路程来到了喀琅施塔得军港,军港位于圣彼得堡以西约30公里的芬兰湾口上的科特林岛。这是俄罗斯重要的军港,也是俄第一支波罗的海舰队的基地。彼得大帝时代这个军港已经是个战略要塞,在卫国战争时期军港对保卫当年的列宁格勒起过重要作用,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被从外部攻破的要塞。</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远处停靠着几艘大小不一的军舰。</font></h3> <h3>另一侧则远远的停靠着一艘大客轮,看来这处军港已经是军民两用了。</h3> <h3>军港周围栖息着一群群的海鸥,看到有人群聚拢在岸边,海鸥便蜂拥而至漫天飞舞,大概它们已经被常年前来参观的游人养成习惯,等待人们抛散食物给它们享用。</h3> <h3>在军港岸边的花园绿地上耸立着彼得大帝的铜塑像,是他一手缔造了俄罗斯海军。</h3><h3>有趣的是一只鸟儿毫无顾忌地停落在雕像的头顶,是否会在上面拉下巴巴也未曾可知,它可不懂得什么是敬畏,那怕是伟大的威严的不可一世的彼得大帝。</h3> <h3>这也算是一个纪念碑吧,一大块雕凿过的花岗岩上斜靠着一付铁锚,背后是一块锈迹斑驳的钢板,当然上面还镶嵌着一幅舰船的画面和一块文字介绍。据说这是为了纪念一艘建有功绩的军舰,取其舰体一块钢板立此为碑。</h3> <h3>花园路边一位当地居民坐在轮椅上,穿着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服装,随着音箱里播放的俄罗斯乐曲,有节奏地敲打着手中的响板而引吭高歌。游人被音乐和歌声所感染,纷纷聚拢过来与歌者一起欢乐。当然过后多少还是要付些小钱的。</h3> <h3>突然身后传来几下短暂的汽笛声,紧回身看去原来是停泊在远处的大客轮已经行驶到眼前,顾不得选择位置,赶忙举起手机留下了它庞大的身影,随着客轮快速移动的身躯一直目送至远去。</h3> <h3>天蓝蓝,海蓝蓝,在远离家乡的波罗的海岸边留下一絲美好的记忆。</h3> <h3>制作:华文看客</h3><h3>画面:手机随拍</h3><h3>音乐:山楂树</h3><h3>时间:2018.7.22</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