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的回望——今天是五十年前下乡的日子

黄征9212407

<h3>  五十年前的七月八日,红旗飘飘人声鼎沸的天津火车站,第一批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出发了,这里有我们的身影。</h3><h3> 半个世纪的回望,芳华留在我们的记忆里。</h3> <h3> 一晃五十年,半个世纪悄然而过,我们已经从当年懵懂的中学生变成了两鬓斑白的准老人。</h3><h3> 我们认认真真走过从前的日子,我们快快乐乐走过以后的日子。</h3> <h3> 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新安镇公社——我们付出辛苦和汗水插队落户的地方。</h3><h3> 五十年,这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一直没有机会回新安镇回生产队看看。</h3><h3> 今年不能错过,计划八月中回内蒙,期待那一天的到来。</h3><h3> 不知道当我五十年后踏上那块熟悉的土地,心里会是什么感觉,什么滋味。</h3><h3> 会流泪吗?</h3><h3> 会吧!</h3><h3> 这个年龄变得感情和神经都有些脆弱。</h3> <h3> 一起写血书要求首批赴内蒙古的姐妹,到生产队以后我们生活在一个屋檐下。</h3><h3> 几年后,大家以各种方式离开生产队,在各自的新岗位上继续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工作生活。</h3><h3> 这一代人是初心不忘的人。</h3> <h3>  那个年代,天安门对我们有特殊的感情。 </h3><h3> 即将离开天津到内蒙古,远离了北京,出发前到北京天安门前留影,在我们心里,是必须的。</h3><h3><br></h3> <h3>我们学习五年的校舍 ——天津女四中。</h3><h3><br></h3> <h3> 出发前在天津女四中操场留影。</h3><h3> 如果按部就班读书,我们还有一年应该考大学了,可是还有几天我们就离开母校,也许永远就没有读书的机会了。</h3><h3> 七月的中午,艳阳高照,只有我们几个在操场上。</h3><h3> 离开熟悉的城市和学校,等待我们的是什么?虽然主动要求去插队落户,心中不免照样惆怅如云。</h3> <h3>  下乡转年,我们全组知青小组同学在公社唯一的照相馆合影。</h3><div> 时间过去几个月,农活学会了不少,两手磨出老茧,身体也变得强壮,但还是一副女学生模样。</div> <h3>  在生产队,我们六个人一直照顾队里的五保户四大爷。每天轮流去看望他,陪他聊天,给他担水做饭。四大爷有哮喘病,我们为他寻医问药,孤苦伶仃的老人生活有了着落,脸上有了笑容。</h3><h3> 这是与我们一直照顾的五保户四大爷四不愣合影。</h3> <h3>  丰收了,我们在生产队场面麦垛上。</h3><h3> 丰收的喜悦挂在我们的脸上。</h3><h3> 想想每年七月中开镰割麦子二十天,想想那艳阳高照的酷热,想想那一望无际的麦田,想想那每天弯腰十几个小时在麦田里的战斗,我们为曾经的自己骄傲。</h3><h3> </h3> <h3>  出工的路上,走在村外的大渠边。</h3><h3> 大渠里奔流着滚滚向前的黄河水。</h3> <h3>  在瓜地摘小瓜(香瓜)。</h3><h3> 内蒙古的瓜好甜啊!</h3> <h3>  在谷子地。</h3> <h3>下乡当年知青都没有回家过年,为了欢度春节,我们排练了不少节目,于是照相也摆个造型。</h3> <h3>知青合影</h3> <h3>在糜子地。</h3><h3>到了内蒙古,第一次知道有糜子这种粮食,在内蒙古的一半时间是吃糜子米饭,它比小米颗粒大一些,吃起来感觉还不错。</h3> <h3>在知青宿舍前合影</h3> <h3>  在前旗留影。</h3><h3> 开始有选调了,离开生产队的同学是幸运的。</h3><h3> 而不能离开生产队的同学,难免惆怅袭来。</h3><h3> 命运啊,仿佛不能在自己手中把握……前途虚无缥缈,时而的默默流泪或者集体痛哭,成了我们宣泄的唯一通道。</h3> <h3>回天津探亲,前排中是我的妈妈。</h3> <h3> 历经沧桑,今天的我们风采依旧。</h3> <h3>现在的生产队</h3> <h3>队里的田地</h3> <h3>知青宿舍的原址已经是社员新盖的房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