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一一我们的家

菠萝

<h3>2018年6月,我们跟团到呼伦贝尔(海拉尔)旅游,回程特意在哈尔滨逗留3天,哈尔滨有我们过去的家,有我童年美好的记忆和父辈的足跡。</h3><h3>南岗区银行街16号,我们在哈尔滨的家。</h3> <h3>哈尔滨火车站是国内几个最早建立的火车站之一,始建于1899年10月,名为秦家岗火车站。1903年开建新站舍,1904年新站舍竣工改名为哈尔滨站。哈尔滨老站为二层的俄式建筑,造型美观,为明信片中的哈尔滨一景。</h3><h3>为了配合哈、齐高速铁路的建设,2017年4月,哈尔滨火车站启动改造工程,图为改造后的北广场,南广场正在施工中。</h3> <h3>霁虹桥是哈尔滨重要的建筑艺术文物,也是铁路百年历史的重要见证。(照片取自哈尔滨建筑艺术馆)</h3> <h3>铁路部门在建设站房和开辟站前广场改造建设工程中,拆除了现有的霁虹桥,另仿造一座更长的霁虹桥。<br></h3> <h3>位于哈尔滨火车站东南角,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h3> <h3><font color="#010101">哈尔滨铁路中心医院始建于1897年,1903年正式开院,时称东清铁路中央医院、中东铁路中央医院。1935年变更满洲铁道医院,1945年改为苏联红军战伤医院,1946年改为东北铁路总局医院、中长铁路中央医院,1953—2004年改为哈尔滨铁路中心医院。2004年9月17日,哈尔滨铁路中心医院划归地方管辖暨归属哈尔滨医科大学管理;同年10月10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第四临床医学院隆重举行揭牌仪式。</font></h3> <h3>该医院在东北解放战争中,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做出突出贡献。哈铁中心医院在50年代是哈市的医疗中心,有过辉煌的历史。1992年获“全国百佳医院”,铁道部“十佳医院”称号。</h3> <h3><font color="#010101">父亲于1941年12月从滿州医科大学毕业,1942年1月分配到哈尔滨铁路医院工作做医师。东北光复(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后,1945年8月任中长铁路中心医院医务长、代理副院长,1945年12月至1947年11月任代理院长。</font></h3> <h3>哈尔滨铁路中心医院(原为中东铁路局医院),位于南岗区颐园街37号。</h3><h3>父亲在中长铁路中心医院工作时期拍摄的照片 ,医院急救中心。</h3> <h3>在原急诊急救中心建筑旁,是急诊急救中心新楼(2018年6月)。 </h3> <h3><font color="#010101">中长铁路中心医院化验室</font></h3> <h3>化验室的医务人员。</h3> <h3>医院的医务人员。</h3> <h3>医院的老建筑基本都不存在了。</h3> <h3>医院的东边,隔着马路(银行街)是一片住宅,我家临街,父亲和叔叔在我家房前木栅栏前的合影。</h3> <h3><font color="#010101">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收集展出的旧照片,原东省铁路职工住宅,多分布南岗区,反映了俄罗斯田园建筑风格。从临街位置和房子的布局如我叔叔家非常相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马路对面是医院的院墙,细高的木栅栏内是一溜大榆树,每棵树上都有好几个老鸹窝。傍晚老鸹归窝在天空中盘旋,鸹鸹啼叫,黑压压一片,蔚为壮观。树下是一大片草地,开着各种野花。一个俄罗斯人看管医院的太平间,他有一个小男孩。看到俄罗斯小男孩在院子里边玩,我们让他帮我们采草地上的蒲公英等野花;有时也会隔着栅栏互相砍石头。</font></h3> 与医院间的马路以前是石头铺成的路,当年常有坦克驶过。一听到轰轰隆的声响,孩子们都跑出来看坦克,看到成队的坦克山摇地动地驶来,特别兴奋。有时坦克停下,看坦克兵爬上爬下,对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稀奇,直到坦克开走了才肯离去。84年我到哈尔滨出差,故地重游,近30年了,似乎什么都没变。造访几家老邻居,聊起儿时的印象,才知道原来附近曾有一个装甲兵学校。<h3>图为医院仅存的几栋老房子,眼视光学科门诊。</h3> <h3>1941年父母和大哥。</h3> <h3>1949年母亲于哈尔滨,身后是我家种在木桶中的橡皮树。</h3> <h3>在我家东边是一排柈棚,用于存放冬天取暖的劈柴柈子。从我家的柈棚到住房之间,是用板障子圈起一片园子,园里种着苞米、架豆、长茄子、大葱等蔬菜,园子边还种葵花(毛子嗑)等。</h3><h3>大哥在哈尔滨的照片。大哥喜爱滑冰,冬天到我家北边的八区冰场溜冰。大哥还和同学孔德合伙买了一个磨冰刀架子,把一双冰鞋固定好,刀刃向上,用油石推磨。一年冬天突发奇想,想在菜园子里泼冰场,动员大家参加。但现实是泼了好几盆水都渗没了,仅留下一点冰花,工程浩大,用水之多,终究无功而返。</h3> <h3><font color="#010101">靠近窗前,父母隔出一块地做花圃,花开时招来很多蝴蝶,大多是小白蝴蝶或黄蝴蝶,偶而飞来黑色的大蝴蝶,忽闪着大翅膀特别美丽,我们跟着蝴蝶到处跑,但很难抓到。夜晚,夜阑香绽放出黄色的花朵,发出沁人的幽香。</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952夏,上小学的姐姐。姐姐有收藏的爱好,把盛开的花朵,捕到的蝴蝶夾在书本里,十多年后偶尔打开,竟然完好无损,成为珍惜的标本。还喜欢收集形形色色的糖果包装纸,精美的设计,现在看来都应算是艺术品。</font></h3> <h3>1957年夏,小学三年级的二哥。二哥就读在霁虹小学,霁虹小学原是东北抗联的子弟学校,因生源不足,向社会扩招,霁虹小学现改为继红小学。</h3> <h3><font color="#010101">那年我6岁,无忧无虑,捉蝴蝶,捉蜻蜓,还捉蜜蜂。看到花朵上采蜜的小蜜蜂,用手一捂就抓到手心,放到耳边听蜜蜂嗡嗡地唱“大戏”,张开手掌,蜜蜂就飞跑了。但有一次激怒了蜜蜂,蜇着了,手指剧痛难忍,赶紧往家跑。妈妈用菜刀从碱块刮些碱沫,用碱水给我洗被蜇处,很神奇,手指就不疼了。吃一堑长一智,从此,我对蜜蜂怀有了敬畏之心。</font></h3> <h3>在哈尔滨短暂逗留的3天,每天下午都下阵雨。记得儿时哈尔滨的雨,一场雨后,房檐上挂了一排冰溜子,就像垂挂的钟乳石,冰莹剔透。我们不闲着,拿着板条子沿着房檐打,近尺长的冰溜子从房檐敲下,碎成几断,乐此不疲。</h3><h3>57年妹妹一岁半。</h3> <h3>父母给我们订了《小朋友》、《儿童时代》儿童刊物,我喜欢《小朋友》,里边有好多故事和图画。每当邮递员叔叔送来新的一期《小朋友》,我就追着妈妈,让妈妈念里边的故事。记得有个“太阳山”的故事,讲的是兄弟俩,老大富有老二穷,有人告诉老二太阳山上有很多金子,在太阳落山后可以去捡,但要在太阳升起前离开。老二按照叮嘱只捡了一点,改变了穷困。老大知道后也去太阳山捡金子,捡了一大袋子,背不动又舍不得丢弃,最后太阳升起时被晒死了。还有“小拇指”、“海螺姑娘”等好多美丽的童话故事。</h3> <h3>哈尔滨市第十七中学校,大哥的中学。</h3> <h3>哈尔滨市花园小学校,姐姐就读的小学。1957年,姐姐曾带我到花园小学报名,但不到七岁学校不收。57年秋天爸爸工作调动,调北京参与北京铁道医学院筹建,举家南迁,结束了我家在哈尔滨的15年生活。</h3> <h3>1956年我在写作业。5岁,不识字,摆拍的。不过我认得一个字,记得妈妈在家门口用树枝在地上写了一个“蕭”字,告诉我:“你姓蕭,家住银行街16号”。妈妈是怕我走丢了,让我记住家的地址。至今记忆犹新,清晰地记得每一笔每一划的顺序。</h3> <h3>青年广场,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我们曾经的家和住宅区全没有了。邻居们又去哪了?不得而知。</h3> <h3>广场的西边,安放着一块巨石,上面雕刻着“青年广场”四个大字,落款为共青团哈尔滨市委员会,二O一六年四月二十八日。我知道这块巨石与后边刻有浮雕的墙和水池就是我们家的房址。</h3> <h3>日伪时期日本人修建的变电所,整个居民区仅存的建筑,现在是哈尔滨市的保护文物。当时日本鬼子在居民区中间还修了一个四四方方的大炮楼,炮楼没建完,日本就投降了。小时候大哥找同学我跟着进去过。炮楼里住了几家人,二层之上裸露的钢筋表明没封顶,还要加高。妈妈曾说过,炮楼如建成,整个居民区都在它的射程之内。日伪统治时期,中国人倍受鄙视。日本人是一等人,朝鲜人是二等人(朝鲜人被日本殖民统治的早),中国人是最下等人。中国人不允许吃大米白面,买卖大米和白面是“经济犯”。买东西经常告之“滿州的不卖!”备受屈辱。更可恨的是日本投降时731细菌部队把细菌散布出来,造成疾病流行。妈妈感染了伤寒病,一度高烧昏迷不醒。爸爸在自传中叙述到:“光复后,一个阶段未有领到工薪,妻子又生了一次重班疹伤寒,钱花的光光的,生活相当困难……”父亲终究是医生,在生死线挣扎的母亲终于挺过来了,母亲回忆说:“从昏迷中醒来,一眼就看到姐姐的小脏脸……”那年(45~46年)姐姐仅1岁多。</h3><h3>母亲讲光复(日本投降)后,走在街上的日本女人别人看她一眼,都吓得缩成一团,不再是不可一世的上等人;成车的“白条子”(被打死的日本人)被从城里拉走,可见东北人对日本人的恨。但遣返回国的日本人并不服气,公开扬言:“10年后还回来!”</h3> <h3>哈尔滨儿童公园,孩子们的欢乐天堂。</h3> <h3>儿童公园的小火车”少先号”</h3> <h3>1957年的小火车“少先号”。儿童公园的小火车原是大兴安岭林区伐木的火车。图为正在给蒸汽机车加水。</h3> <h3>小火车行驶路线是围公园绕一圈。行进中的“少先号”。<br></h3> <p class="ql-block">小火车上的铁路员工都是少先队员。</p> <h3>妈妈带我们乘坐火车。</h3> <h3>公园内有两个火车站,50年代中苏友好,一个站是北京站,以天安门为标志;另一个是莫斯科站,以克林姆林宫为标志。</h3><h3>儿童公园现在的“北京站”。</h3> <h3>另一个火车站现在为哈尔滨站。</h3> <h3>公园的滑梯。</h3> <h3>亚细亚电影院,建于1908年。位于果戈里大街414号,原名为风翔电影院,于1936年改称为亚细亚电影院。在这里观看过“怒海轻骑”、“解放一江山岛”、“史前历险记”等影片。<br></h3> <h3>秋林公司是俄商在哈开办的最早的商行之一。秋林公司原名秋林商行,由俄巨商伊万·雅阔列维奇·秋林创办。1904年10月,秋林公司在南岗大直街修建二层楼房;1978年11月第四次扩建,由二层扩建为四层,如今秋林公司已成为规模庞大的现代综合商场。儿时最喜欢秋林公司内的“儿童世界”,有数不清的玩具,记得母亲给买一个铁皮做的小汽船,放在大水盆里,船仓放入一个小菜油灯,在加热的空气推动下,汽船就嘟嘟嘟地行驶起来。现在的秋林公司主要卖衣服,时装、化装品、食品,闻名的哈尔滨红肠、俄罗斯大列巴,“儿童世界”早就没有了。</h3> <h3>秋林公司马路对面的大世界商城。</h3> <h3>红博广场是由哈尔滨工大集团投资兴建的集商贸、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面积近五万平方米的超大型综合地下商贸中心。广场中心标志性建筑——头顶不锈钢球的玻璃房子。地处原圣·尼古拉大教堂的原址上,哈尔滨市的繁荣商业中心地带。</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圣·尼古拉大教堂是一座由圆木垒成的典型的哥特式八面体木结构建筑。位于哈尔滨南岗区黑龙江省博物馆广场中心。俗称喇嘛台,东北沦陷时期称“中央大寺院”,以其规模宏伟,造型优美,建筑精巧而闻名。</span></h3><h3>父亲是摄影爱好者,留下了好多珍贵的老照片,父亲拍摄的圣·尼古拉大教堂。</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该教堂1899年10月</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13日举行奠基,1900年春开工兴建,同年12月7日建成。总耗资20万卢布。 该教堂平面为南北向希腊十字式,集中对称布局,全部为原木架井干式构成。主体部分,酷似一座东西走向的帐篷,其上方高高竖起一座不等边六角形尖楼,楼顶有一圆头形装饰物,其上为十字架。在它北面有连为一体的钟楼,楼顶与主体均为相平行的帐篷型,其上有3个圆头形装饰物,中间的稍高大些,圆头顶部各有一枝十字架。教堂第三部分为祭坛,是面膨大部分。屋顶均由六角形鱼鳞铁覆盖,圆头均由四边形黑白相间铁皮相错覆盖。圆头的颈部有锯齿形圆装饰,这种装饰具有典型俄罗斯风格。教堂内有精美的神像油画。其中有毕业于彼得堡高等美术学院的格鲁申考创作的圣父、圣子、圣灵油画,阿穆尔军区官兵赠予的圣母玛利亚油画,有专程从俄国运来的圣·尼古拉大圣像,俄国远东司令官恩·格洛吉开赠送的耶稣圣像,此外,还有圣徒克娘等圣像和金质、银质十字架钻石等。</span><br></h3><h3>1966年8月23日深夜,“该教堂被当成“四旧”拆除。省博物馆广场中间的红博广场,即教堂遗址。</h3> <h3>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展出的圣·尼古拉大教堂的老照片。</h3> <h3>黑龙江省博物馆位于哈尔滨市红军街46号。它是一所大型综合性省级博物馆,是保管、研究、展览黑龙江历史、文物、艺术与动植物等的科学中心。&nbsp;该馆原是1904年俄人所建的莫斯科商场。1922年由俄国人发起建立东省文物研究会,并于该处筹备成立了博物馆。该馆曾先后由俄国人、日本人经办管理,1951年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松江省科学博物馆”,1954年松江省同黑龙江省合并,该馆始用“黑龙江省博物馆”。黑龙江省博物馆为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郭沫若先生为其题写馆名。</h3> <h3>南岗红军街38号原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官邸,哈尔滨市的一类保护建筑。造型比例协调优美,曲线动感丰富,绿色屋顶、乳黄色墙面、帐蓬式尖顶阁楼,以及新艺术形态的木结构檐饰、阳台、栏杆、门窗,突显了优美、典雅的风格,堪称建筑艺术与功能性有机结合的典范。</h3> <h3>圣·索菲亚教堂是哈尔滨市著名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1907年,属拜占庭式建筑风格,是哈尔滨近代欧式建筑的典型代表。</h3> <h3>圣·索非亚教堂作为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以其精美的建筑艺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享誉中外。</h3><h3>文革期间,教堂遭到严重破坏,建筑主体破损,教堂内壁画、乐钟、十字架丢失。</h3> <h3>70多年前父亲拍摄的圣·索菲亚教堂,同一地点的2018。<br></h3> <h3>索菲亚教堂内部作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主要展示哈尔滨市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建筑艺术。展厅内举办的《哈尔滨老照片展》共分“城市童年”、“旧时风貌”、“社会掠影”三个部分,以城市发展历程为主线索,系统地展示1946年哈尔滨解放以前城市发展沿革、街道建筑景观、风俗民情及相关的背景内容。</h3> <h3>展览以图片为主,总计近400张老照片,是从搜集到的1500余幅历史珍贵照片中精选而出的,其中清朝及民国时期照片200余幅,介绍了哈尔滨城市早期从小渔村嬗变发展成城市雏形的过程。</h3> <h3>广场上汇集了圣·索菲亚教堂、艺术砖廊、钢构塔廊等众多欧式景观建筑。</h3> <h3>欧式钢构塔廊。</h3> <h3>哈尔滨建筑艺术博物馆展出的伊维尔教堂照片。</h3><h3>圣·伊维尔教堂(圣母伊维尔教堂)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霁虹街工厂胡同(原军官街),建于1908年,原为驻哈尔滨俄国外阿穆尔军区的军用东正教教堂,折衷主义建筑,砖木结构。设计师为德尼索夫。</h3><h3>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堂的“洋葱头”圆顶被拔除,但建筑本体得以保留。如今为哈尔滨市II类保护建筑。<br></h3> <h3>2017年修复后的圣·伊维尔教堂,洋葱头上的十字架没有了。</h3> <h3>中央大街旧称中国大街,是哈尔滨西洋风情的所在。<br><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1898年,哈尔滨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铁路和城市建设,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沿江古河道泥泞中开出一条土道,于是中东铁路工程局将沿江荒地拨给散居哈尔滨的中国人,至1900年即形成“中国大街”意为中国人住的大街。<br></h3> <h3>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在1924年5月设计、监工,为中央大街铺上了方石。铺路用的方块石为花岗岩雕铸,长18厘米宽10厘米,其形状大小和如俄式小面包,精巧光亮。<br></h3> <h3>1928年7月,中国大街正式改称“中央大街”。中央大街,从它诞生不久,就已成为哈尔滨著名的商业一条街。因为有众多的外国人进驻经商,贸易空前繁荣。经济的飞速发展,刺激了这些商人在此大兴土木。<br></h3> <h3>中央大街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并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市级保护建筑13栋,是中国国内罕见的一条建筑艺术长廊。<br></h3> <h3>中央大街是哈尔滨的缩影,哈尔滨的独特建筑文化和哈尔滨人的欧式生活,都在这里明显的体现,并且被称为“亚洲第一街”。<br></h3> <h3>童年记忆中的马车。</h3> <h3>松花江</h3> <h3>父亲拍摄的老照片,江畔餐厅。俄罗斯木结构建筑,1930年建,位于道里区斯大林公园内,松花江畔。</h3> <h3>松花江码头</h3> <h3>现在的客运码头。</h3> <h3>1956年父亲带二哥和我乘江轮去老山头景区度假。</h3> <h3>江轮和湿地公园</h3> <h3>  太阳岛连接市区的交通工具有陆海空三种,桥梁、渡船、缆车。缆车的天鹅城堡和太阳城堡建得挺漂亮。</h3> <h3>太阳岛一一老江的题字。</h3> <h3>太阳岛上郁郁葱葱,景色怡人。有草地、花卉、雕塑、湿地、瀑布,还有天鹅湖、松鼠岛、鹿苑。还有个太阳山,只是山上没有金子。岛上有个娜妃婚礼堂,绝对气派。</h3> <h3>太阳岛上有一个俄罗斯风情小镇,体验一下异域风情。</h3> <h3>“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哈尔滨坐落在松花江畔,是我终身难以忘怀的故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