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寺北寺(2018·蜻蜓篇)

一实

<h3>基本信息</h3><h3>昆虫种名:黑丽翅蜻</h3><h3>所属类别:蜻蜓目,蜻科</h3><h3>主要特征</h3><h3>体黑色具蓝色金属光泽,腹部较为粗短,前翅前端1/3与后翅前端小部分透明,其余部分均呈黑色,且具蓝色闪光,又因后翅宽大如蝶翅,飞行时具有类似蝴蝶而非蜻蜓通常的飞行方式,故有"蝶形蜻蜓"之称。此种蜻蜓飞行缓慢。腹长约27mm,翅展约70mm。</h3> <h3><br /></h3><h3>侏儒蜻蜓</h3><h3>腹部长19~21mm。雄虫体色灰蓝色;胸部具微细黑斑;腹部後段具明显黑色斑纹。雌虫体色淡黄色,黑色斑纹和雄虫相近。未熟雄虫体色近似雌虫。</h3><h3>界:动物界</h3><h3>目:蜻蛉目</h3><h3>科:蜻蜓科</h3><h3>生态习性:</h3><h3>成虫出现於3至11月,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池塘、沼泽、水田等静水环境,而平地乡村或低山带之各处短草丛上也很容易发现。</h3><h3><br /></h3> <h3>橙斑蜻蜓</h3><h3>腹部长24-27mm,雄虫胸部侧视有两条宽大的黑色斑纹,背面为白色粉末,翅膀透明,翅基橙褐色,翅痣淡褐色,腹部第2 -4节侧板具黄斑,末端黑色。 雌虫腹部第1-7节具黄斑,体型较雄虫小。生活于1000公尺以下之池塘、湖泊等环境,成虫于4-10月间出现。雄虫外观略似扶桑蜻蜓,但本种翅膀基部附近为橙褐色,且腹部末半段为黑色。</h3><h3>中文学名</h3><h3>橙斑蜻蜓</h3><h3>蜻蜓科/蜻蛉目</h3><h3>外观特征</h3><h3>雌虫与未熟雄虫相似,同样近似扶桑蜻蜓,但本种腹部背侧中央不具黄色纵斑;雌虫腹部黄斑较未熟雄虫发达。</h3> <h3><br /></h3><h3> </h3><h3>黄蜻</h3><h3>分布较广,见于吉林、辽宁、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江苏,浙江、福建、安徽、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乃至全国各地都有。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蜻蜓,雄性身体红色,雌性则是黄色。雄性身体比雌性坚硬些,羽化后的黄蜻颜色很浅,雄性黄色,但是过短时间则变为深黄色接近红色,头部深红色。而雌性刚羽化时则是浅黄色,过段时间才会变成黄色。</h3><h3>中文学名</h3><h3>黄蜻</h3><h3>别名:小黄,马冷<br /></h3><h3>黄蜻属差翅亚目,蜻科。</h3><h3>通常在下雨前低飞,以捕捉空中的蚊子等害虫。接近黄昏时长成群结伴的在空中飞翔。喜欢傍晚喜欢停歇在植物上。本蜻蜓体型中等。翅膀和其他蜻蜓身体按比列比较起来,比较宽阔。尤其是下翅。粪便为黄色条状物。</h3><h3>成虫体长32-40毫米。身体赤黄至红色;头顶中央突起,顶端黄色,下方黑褐色,后头褐色。前胸黑褐,前叶上方和背板有白斑;合胸背前方赤褐,具细毛。翅透明,赤黄色;后翅臀域浅茶褐色。足黑色、腿节及前、中足胫节有黄色纹。腹部赤黄,第1腹节背板有黄色横斑,第4-10背板各具黑色斑一块。肛附器基部黑褐色,端部黑褐色。</h3><h3><br /></h3><h3><br /></h3> <h3>玉带蜻<br /></h3><h3>玉带蜻为蜻科生物,生活在静水环境周围,国内主要分布于江苏、福建、湖南等地。</h3><h3>中文学名:玉带蜻</h3><h3>纲:昆虫纲</h3><h3>目:蜻蜓目</h3><h3>科:蜻科</h3><h3>形态特征简介</h3><h3>雄虫:腹长约30毫米,后翅长30毫米。体黑色,头顶及瘤状突蓝黑色,额黄色。胸部具黄色长毛,背条纹不明显,肩前下条纹黄色,胸部两侧各具2条黄色斜条纹。翅透明,翅痣黑色,前缘附近略带黄色,翅端与翅基有黑褐斑;后翅基的斑大。足黑色。腹部第三、四节黄白色;上肛附器黑褐色。</h3><h3><br /></h3><h3>雌虫:第四腹节具黑色横带。</h3><h3>外表鉴别雄雌虫。雄虫腹部白色,前额红褐色。雌虫腹部黄色,前额黄色。</h3><h3>此虫成虫飞行技术高超,较难捕捉,前后左右,甚至倒退,都可以飞行。也可以急速转弯,而且加速度极快,平时总爱来回巡逻,对自己的领地有占有现象,经常可以看到在水库边或者池塘边有雄虫在保卫自己的领地,一旦有另一只雄虫飞过就马上赶跑,一来可以截过路过的雌蜻蜓进行交配,一来可以占有有利的领地捕食其他昆虫,他不会令自己的领地长时间处于无人看守的状态,一般早上下午没有下雨的时候都会在自己的领地来回的巡查。</h3><h3>主要形态</h3><h3>本种极易识别,特征十分突出,为中型的美丽种类,虫体大小:腹长30mm,翅展70mm; 褐色或黑色,翅基部具有黑褐色斑,腹部第三、四节白色,其中雌性白色腹节带有黄色。本种生活在林间的池塘、湖泊、沼泽等大面积静水环境周围。</h3> <h3>碧伟蜓</h3><h3>昆虫名,属蜻蜓目,蜓科。分布在湖南(湘北、湘中、湘东)、北京、河北、江苏、四川、台湾、福建、云南、西藏,安徽有很少部分;日本,朝鲜。 一般大小:身长:75mm;翼展:110mm;单翼宽:18mm;头:7mm;身:13mm;尾:55mm,另外有大型的体长可达9厘米。小型的变异只有6厘米。</h3><h3>中文学名:碧伟蜓</h3><h3>界:动物界</h3><h3>门: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h3><h3>纲:昆虫纲 Insecta</h3><h3>形态特征</h3><h3>雄虫腹长50mm,后翅长50mm。飞行技术较高超,难以捕捉。下唇赤黄色,具黑色前缘。前、后唇基及额黄色。前额上缘具黑色横纹。夹顶中央为l突起,突起前方具黑色横纹。翅胸黄绿色,表面被黄色细毛,无条纹。翅透明,前缘脉黄色,翅痣黄褐色,足的基节、转节及腿节黄色或具黄斑,其余黑色。腹部第1节绿色;第2节基部绿色,后部褐色;第2节以下呈绿色,各节两侧具淡色纵带或斑。上肛附器褐色,基部上、下各方具l黑色突起,端部外侧具l尖锐的突起,下肛附器褐色,甚宽短,端部截形,上面具黑齿。雌虫体型、体色与雄虫相似,但色泽不如雄虫鲜艳,产卵器褐色。</h3><h3><br /></h3> <h3>褐斑异痣蟌</h3><h3>褐斑异痣蟌,是蜻蜓目、蟌科昆虫。其体长30mm以内;雄性胸部青绿色并具黑色条纹;腹部背侧黑色,腹侧黄色,末端具水蓝色斑;雌性部分个体与雄性相同,部分个体体色较淡且无水蓝色斑。</h3><h3><br /></h3><h3>中文学名:褐斑异痣蟌</h3><h3>界:动物界</h3><h3>门:节肢动物门</h3><h3>亚&nbsp;&nbsp;&nbsp;&nbsp;门:有颚亚门</h3><h3>基本介绍</h3><h3>中文名:褐斑异痣蟌</h3><h3>分类:蟌科,蜻蜓目<br /></h3><h3>种群分布<br /></h3><h3>分布于湖北、湖南、重庆、云南等地。</h3><h3>形态特征<br /></h3><h3>常见的小型豆娘,体长30mm以内;雄性胸部青绿色并具黑色条纹;腹部背侧黑色,腹侧黄色,末端具水蓝色斑;雌性部分个体与雄性相同,部分个体体色较淡且无水蓝色斑。水田池塘边的常见种类。</h3> <h3><br /></h3><h3>异色灰蜻</h3><h3>昆虫名,属蜻蜓目,蜻科。分布在江苏、浙江、福建、广西、四川、云南、广东、香港、台湾、北京等。体长50mm,翅展80mm。雄虫胸部深褐色,具灰色粉末,呈现灰色;翅末端具淡褐色斑,翅基具深褐色斑,后翅翅基的色斑大,成三角形;足黑色,具刺;腹部灰色,八至九节黑色。雌虫黄色。</h3><h3>中文学名:异色灰蜻</h3><h3>别称:鼎脉蜻蜓</h3><h3>界:动物界</h3><h3>门: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h3><h3>基本特征</h3><h3>雄性腹长34mm,后翅长40mm,翅痣长4mm,肛附器长2mm。头部老的个体面色几乎全黑,头顶的突起高耸,后头褐色。胸部老的个体全为深褐色,由于被灰色粉末,外观呈现灰色;前胸后叶直立,片状,稍2裂,缘具长毛。翅透明,末端具深褐色斑,翅基具黑色斑。足黑色,腹部第1~7节灰色,8~9节黑色,肛附器黑色。身长:40-55m;翼展:70-80mm,雌雄颜色完全不同,大小也有差异,每个个体都有区别。通常雄性为灰色,头是蓝色,尾把末端是黑色;雌性的头为褐色,身体为褐、黄色相间,尾巴褐、黑、灰相间。雄性常在水边固定区域游弋寻找配偶,飞来飞去领地意识极强,如遇其它雄性飞来必驱赶走。喜欢捕捉小昆虫蚊蝇等,随意降落石头或树枝上。</h3><h3>生活习性</h3><h3>较喜欢在干燥的地方停歇,特别是石头上。没当早上有温度低到中午烈日当空的时候,总喜欢用翅膀围成温室,以每分钟七度的体温上升,当上升到40摄氏度时,飞行肌的工作效率最高,才再次起飞。另外一个飞向能力强,速度快,较难捕捉。雄性颜色比较少见,既有灰色白色黑色三种合在一起,既不是蓝色,又不是黑色,又不是白色,是三种融合体。飞行中给人有种神秘的感觉。中国各地均有分布。</h3> <h3><br /></h3><h3>中文学名:红蜻蜓</h3><h3>界:动物界</h3><h3>纲:昆虫纲</h3><h3>目:蜻蜓目</h3><h3>红蜻蜓,腹长约3厘米,后翅长约四厘米。成熟雄蜻蜓体色为朱红色,翅膀透明;雌虫则为黄色,分布于中低海拔地区。红蜻蜓主要出现在4-12月份,常在水域附近的草丛附近活动,是常见的蜻蜓之一。红蜻蜓是蜻蜓科赤蜻属的总称,有半黄赤蜻和夏赤蜻等约21种。这种蜻蜓雌性成虫和未成熟的雄性都是黄色的,但是雄性在成熟过程中就会慢慢"变色",从黄色变成了红色。此前人们以为,这种性别的颜色差异是为了便于其繁殖时的辨识。</h3><h3><br /></h3> <h3>中文学名:大团扇春蜓</h3><h3>拉丁学名:Sinictinogomphus clavatus</h3><h3>界:动物界</h3><h3>科:春蜓科</h3><h3>简述</h3><h3>昆虫种名:大团扇春蜓(细钩春蜓)</h3><h3>所属类别:差翅亚目春蜓科Gomphidae</h3><h3>区域分布:河南、福建、江苏、广东、香港、云南、台湾、北京等</h3><h3>形态特征<br /></h3><h3>雄性色彩 下层颏褐色;中叶黄色,具甚细褐色边缘;侧叶基片褐色,其基侧缘黄色,侧叶黄色,其内缘及末端黑色。下颚轴节基片褐色;轴节端片黄色,末缘褐色;茎节褐色,侧缘黄色甚细。颊下前片黑褐色。上颚外方褐色,基方具一甚大黄色斑点。上唇黄色,具甚细黑色边缘。前后唇基黄色,两者之间两端各具一条甚细黑线。额横纹甚阔,位于上额前方的一半,伸展至前额的上方。头顶黑色。后头黄色,具甚细黑色后头缘。后头的后方黄色。头壳的后方两侧各具一个黄色斑点,接近触眼后缘。前胸背板黄色,两侧各具一个半圆形斑点。<br /></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