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记国内最早~布里工艺学校

紫塞金城

<h3>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br>  中国青年在五四运动时期,接受新文化运动和反帝爱国斗争的影响,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知识和真理,大批赴法国开展勤工俭学的运动。为“输世界文明于国内”,1912年,李石曾、吴玉章、吴稚晖、张继等在北京发起组织“留法俭学会”。当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力赞此事。俭学会在北京成立留法预备学校,送80多人赴法俭学,1914年受袁世凯政府的阻止,被迫停办。以后李石曾等在巴黎华工中试验工余求学,1915年发起组织勤工俭学会,1916年3月,在巴黎成立华工学校,蔡元培等人还亲自讲授课程。 李石曾,祖籍河北省高阳县,是清末大学士、军机大臣李鸿藻的儿子,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 </h3> <h3>“五四”运动前后起源:华工教育取得成绩。由于华工教育取得成绩,进而提倡国内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同年3月中法两国人士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欧乐、穆岱等为了“发展中法两国之交谊”,促进中国经济文化之发展,在巴黎发起成立了华法教育会。1917年在国内也成立了华法教育会,组织赴法勤工俭学活动,事实上已成为该会的主要活动内容。北京留法预备学校也重新建立,并在长辛店、河北高阳县布里村、保定育德中学及成都先后成立各种各样的预备学校,为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h3> <h3><br>  一九一五年六月,法国巴黎豆腐公司的高阳籍工人,提出“勤于工作,俭以求学”的口号,受此影响,旅居法国的蔡元培等人在巴黎发起成立了“留法勤工俭学会”。为使留法青年出国前接受必要的技能培训,一九一七年夏,经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李石曾、段宗林在高阳县布里村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即“布里留法勤工俭学工艺学校”,主要教授法语、国文并进行工艺实践。当年九月,毛泽东、蔡和森等人专程到保定迎接前来报到的三十多名湖南籍学生,蔡和森担任“南方班”班主任兼国文教员。该校先后招收学生二百余名,其中赴法成行的七十三名,培养了颜昌颐、向警予、马致远、何长工、王守义、唐灵运等一大批杰出人物。抗日战争期间,校舍遭日军破坏。一九五O年,由在北京做工的布里籍义士捐款重修。一九八O年,河北省政府出资落架重修。二OO六年被命名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  留法勤工俭学生赴法前,需要在国内进行必要的预备,学习一些法语、习俗和一般工艺技能,以便赴法后的交流、做工和学习。 1916年袁世凯倒台后,被迫流亡海外的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等人相继回国,开始在国内大张旗鼓地宣传和组织赴法勤工俭学。经过艰苦的努力,留法预备学校和预备班在全国先后建起了20余所。其中,1917年,在保定高阳县布里村成立的第一所留法工艺学校。学校设有实习工厂,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建人之一蔡和森就毕业于此校。1917年秋天在保定育德中学附设了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该班教学质量之高,教学设备之良,赴法人数之多,是其他学校不能与之相比的。革命前辈刘少奇、李维汉、李富春等湖南学生就先后毕业于此班。1918年还在北京、长辛店设立了高等法文专修馆,赵世炎、何长工等就毕业于此馆。<br><br><br></h3> <h3>  肖三同志在一九八○年七月一日为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文物资料展览”的题词:“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最巨大的功绩,是为中国(共产)党准备了一大批最有能力的干部。”它造就了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精通业务、学识渊博的专门人才,为我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虽然只办了三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因中法反动当局对勤工俭学运动的摧残而停办了,但它的历史功绩是永远不会磨灭的。</h3> <h3>  布里村位于华北平原中部保定市区东南,距离市区43公里,村西北即是县城高阳。布里村东南行越过河水13华里即是高蠡暴动纪念塔,为此地相关联的又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br>潴龙水环邑滚滚而去绿树引清风徐徐而来地旷神怡气冠中州揽儒生递增之所纵雅士汇聚之丘虽如蜻蜓点水依存雁过留声创留法勤工学堂之先河续冀中革命火种之辉煌2018.7.7日紫塞金城于保定紫云轩</h3> <h3>“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保定育德中学预备班大门旧址</h3> <h3>  1907年夏,在保定北郊河北同盟分会成立,陈幼云任会长。时年冬,为防范清朝政府迫害,与郝仲青、王秉哲、郭瑞浦、王国光、李锡九等13名同盟会会员,借保定西关讷公祠公立高等小学之基,拓为中学,后定名为“保定育德中学”,陈幼云被举荐为校长。之后,育德中学成为中国同盟会在河北乃至北方活动的秘密据点,积极宣传三民主义,以改良社会、首重教育为宗旨,培养有知识文化、有革命精神的青年。</h3> <h3>  后记:1930年初,安平县任庄村共产党员李子逊、李子寿受县委的安排在高阳县布里村高小教书并开展党的工作,发展党员丁浩川,在党小组的基础上建立了布里高小党支部,书记李子逊、组织委员李子寿、宣传委员丁浩川。李子逊、李子寿又先后发展蔡书林、蔡畔林、蔡汝林、崔炳南等人入党,这些党员为轰轰烈烈的高蠡暴动准备了人才,为高阳县党组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  附录李子逊、李子寿个人资料于后: 李子逊(1905-1942),河北安平县任庄村人,中共党员,李锡九堂侄,参加“五卅运动”,组建保定学生非常委员会。发展壮大了我党在高阳、蠡县、的抗日组织。1923年考入保定第二师范,1924年经李锡九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保定二师学潮主要负责人,后被学校当局开除,毅然回到安平从事革命斗争。不久又遭国民党的通缉,在安平县委的指示下,李子逊、李子寿到高阳县布里村私立完全小学任教,秘密从事党的活动。经过几年的艰苦“开垦”,使布里学校成为我党在高阳、蠡县一带的重要活动阵地。1938年到延安抗大学习并任教员。1942年在河北饶阳县反日寇扫荡斗争中突围时牺牲。 李子寿(1909.4-1994.5.14),河北安平县任庄村人,李子逊堂弟。192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参加革命工作,1929年4月在任庄村任小学校长期间,转入中国共产党员。“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先后担任安平县抗日政府指导员、县委委员,深县抗日动员会主任,高阳、安国、任丘、武强县抗日政府县长。解放战争期间,他先后担任胜芳市市长,冀中古物保管委员会主任、保定市建设局局长、冀中行署交际处长。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先后担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交际处处长,中共河北省委统战部处长、副部长,政协河北省委员会副秘书长、1980-1983年任省政协秘书长等职。1994年5月14日在石家庄逝世。李子逊、李子寿均为家父的舅舅。注:以上文字资料及部分图片均来自百度,编辑此文系抗日战争至今八十一周年之际,仅以此文祭奠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英烈,缅怀这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h3> <h3>高蠡暴动烈士纪念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