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敦煌以古丝绸之路闻名,更以莫高窟文化著称。莫高窟是我国首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且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座。多少年来,历史考古学家如饥而来,探索考究人类文明发展的印迹;工美艺术大师似渴驻扎,临摹创新拓求艺术的真谛。当然也不乏我们这些蜂拥而至、趋之若鹜的匆匆看客,但也不枉虚此一行,来之茫然,却去之释然!</p> <p>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0余公里,与鸣沙山共浴大漠雄风,和月牙泉同枕阳关皓月。至今1650年前,一名叫乐僔的僧人开凿了第一个佛窟,莫高建窟滥觞于此,它始于北凉到北魏,兴于西魏到隋唐,盛于初晚唐,衰于五代西夏和宋元。现存历代营造的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近500个,所有洞窟体现了建筑、彩塑和绘画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洞窟开凿形态各异,有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和影窟等,窟窟别致各异;彩塑有圆塑、浮塑、影塑和善业塑等,尊尊栩栩逼真;绘画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幅幅呼之欲出。</p> <p class="ql-block"> 很多人说莫高窟就是中国的罗浮宫,其实它距今已近1800年,远比罗浮宫历史悠久。 </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是集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大型文化艺术宝库,内容涉及古代社会的艺术、历史、经济、文化、宗教、教学等领域,共计492个洞窟存在壁画和塑像,有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唐宋木构崖檐5个,以及数千块莲花柱石、铺地花砖等,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是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外国的旅游者对莫高窟的评价是:</p><p class="ql-block"> "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等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画廊。"</p><p class="ql-block"> "它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p> <h3> 1900年,藏经洞(编号17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改建道观清扫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方形窟室,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些文书,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开拓出一门全新的学科——敦煌学。</h3> <h3> 1900年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藏经洞文物发现后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h3><div><br></div><h3>上图为1914年的莫高窟图。</h3> <h3> 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美妙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 </h3><h3> 最显眼的就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九层塔,编号96窟,是为保护莫高窟第一大佛北大佛建的。</h3><div><br></div><h3> 以前只有4层,佛像的头就露在外面。1928年才建了上面5层,把佛像完全保护了起来。</h3><div><br></div><h3> 塔里面就是这尊弥勒佛像,是以武则天的形象雕塑的。佛像是倚坐的姿势,两腿自然下垂,目光下视,给人以高大威严的感觉。大佛的右手上扬作“施无畏印”,意思是拔除众生的痛苦;左手平伸作“与愿印”,意思是满足众生的愿望。大佛通高34.5米,在世界原有十大佛教造像中排名第三。</h3> <h3> 莫高窟的睡佛是在第158窟,有16米长,高度有两至三米。卧佛表示的是佛祖释迦摩尼涅槃(即为解脱轮回、跳出生死的一种境界,多数人将其理解为圆寂)时候的样子。睡佛身后的画像,画的是释迦摩尼的弟子,表现的是他的弟子们看到佛祖涅槃时的不同状态,有的是笑着的,有的悲伤的大哭,还有的困惑等等不同表情。</h3> <h3>259窟-人字披殿堂窟</h3><div>现存窟顶是前部的人字披,后部为平棋顶。西壁突出半塔,中镌一龛,内塑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南北两侧及半塔的转角处,各塑菩萨一身,塔西存留有浮雕供养菩萨。</div><div>主尊释迦、多宝二佛并坐说法像,头上波状发髻,身穿偏袒右肩式袈裟。厚重的袈裟细密贴在佛的周身,凸起的衣纹线随着身体的起伏圆转曲回,反映了犍陀罗艺术的影响。龛外的菩萨,头戴三面宝冠,上身赤裸,下身着裙,神情怡然,显得古朴大方。双佛并坐的造型源自佛教经典《法华经-见宝塔品》,反映出大乘佛教思想在中国传播和流行。</div> <h3>西壁龛内释迦、多宝二佛并坐</h3> <h3>第249窟开凿于西魏。覆斗顶殿堂窟,西壁开一龛,东壁毁,南、北壁绘千佛,中间绘说法图一铺。窟顶绘中国传统文化题材和佛教题材。</h3> <h3>阙形龛和思维菩萨像</h3><div>南北壁下层龛内塑佛说法像、倚坐像和禅定像。其中北壁东侧的禅定佛像是莫高窟塑像中的代表作之一。禅定佛头生肉髻,身上穿通肩袈裟,两眉细长,双眼略开,嘴角露出一丝微笑,似乎体味着参禅悟道后的满足和愉悦。此尊塑像表现出民族审美情趣与传统技法纯熟的运用,是敦煌石窟中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div> <h3>第427窟 隋</h3><div><br></div> <h3>第427窟是一个由前后室组成的洞窟,主室为前部人字披,后部平顶中心柱窟。本窟的参观重点是主室的巨型三组佛菩萨塑像;主室四色金彩的千佛图像;前室的天王、力士像和带有宋代题记的木构窟檐。</h3> <h3>中心柱东向面-弥勒立像与菩萨-隋</h3><div><br></div><h3> 主室前部的三佛塑像是本窟主题。这三铺塑像均为一佛二菩萨,正面这铺中央的佛像头微低,仿佛在俯视着尘世的芸芸众生。佛陀面含微笑,庄严中体现着慈祥的神情。他左手平伸作“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的愿望;右手竖掌,手指向上,这是“施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生苦难。单纯而简练的袈裟,古朴而庄重的色调,衬托出内心的深厚与睿智。佛两侧站在莲台上的是胁侍菩萨,比佛像略低。她们面型端庄,含嫣而笑,与佛的衣饰不同,她们衣着华丽。右侧的菩萨头戴花蔓冠,上身着菱形连珠纹短上衣,肩挎红色披帛,浅绿色的飘带和金色的璎珞下垂,下身着菱格花纹锦裙,一手托莲蕾,一手自然下垂;左侧菩萨的头冠已不存,上衣为菱格狮凤纹,华丽的飘带和璎珞自肩垂下,下身也着菱格花锦裙,一手拈花,一手紧靠腿部,具有少女般的矜持神态。菩萨衣着上的纹样有别于中式传统,源于波斯(今伊朗),流行于中亚、西亚一带,这种图案在敦煌石窟中的出现,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反映。</h3> <h3><font color="#010101">许多塑像都是木骨泥塑的。</font></h3> <p> 敦煌莫高窟最吸引人注目的在于它的壁画,它是石窟的主要组成部分,莫高窟现在多达四万五千多平方米的壁画,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民族壁画艺术宫殿。</p> <h3> 唐僧和石磐陀</h3><h3><br></h3><h3>孙悟空的真实原型</h3> <h3>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h3> <h3> 从壁画的内容来看,敦煌壁画可以分为七大类</h3><h3><br></h3><h3>一、佛像画:指描写佛教的各种神像,这些形象,大都画在绘塑结合的说法图里。</h3> <h3>二、故事画:指以佛经为依据的独立连环画。有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因缘故事等。</h3> <h3>三、传统神话题材画:主要有中国古代传统神话题材中的东王公、西王母、女娲等。</h3> <h3>四、经变画:根据一部经绘成一幅画的巨型经变。</h3> <h3>五、佛教史迹画:是描写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佛教圣地和灵应事迹。既有真人真事,也有想像虚构。</h3> <h3>六、供养人画像:早期多为小身,画在说法图的下方。到了唐代,画像逐渐增大,出现了等身巨像。</h3> <h3>七、装饰图案:主要是平棋和藻井等建筑装饰。</h3> <h3> 壁画内容除以上七类外,还有山水画、建筑画、器物画、花鸟画、动物画等。敦煌壁画中的山水画遍布石窟,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大多与经变画、故事画融为一体,起陪衬作用。有的是按照佛典中的山水,参照现实景物加上高超的想象力,描绘出“极乐世界”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美丽自然风光;有的是以山水为主体的独立画幅。</h3><h3><br></h3><h3>3窟 婆薮仙 元</h3> <h3>12窟 作战图 晚唐</h3> <h3>23窟 雨中耕作 盛唐</h3> <h3>35窟 天王·菩萨 五代</h3> <h3>45窟 胡商遇盗 盛唐</h3> <h3>57窟 菩萨 初唐</h3> <h3>61窟 五台山图(局部)五代</h3> <h3><font color="#010101">61窟 五台山图(局部) 五代</font></h3> <h3>85窟 屠房 晚唐</h3> <h3>112窟 反弹琵琶 中唐</h3><h3> 敦煌飞天最有名的还是 112窟的《反弹琵琶伎乐天》,为该窟《西方净土变》的一部分。表现伎乐天神态悠闲雍容、落落大方,手持琵琶、半裸着上身翩翩翻飞,天衣裙裾如游龙惊凤,顾盼婉转,摇曳生姿,项饰臂钏则在飞动中叮当作响,别有韵致,伴随着仙乐翩翩起舞。突然,她举足旋身,一个出胯扭身使出了"反弹琵琶"绝技,四众皆惊。</h3><h3> 甘肃省歌舞团于1979年演出的大型舞剧《丝路花雨》最核心的舞蹈造型就是以“反弹琵琶”为基础创作的。敦煌市中心的大型飞天塑像也是这个造型。“反弹琵琶”这个造型已经成为敦煌艺术的代表,成为人们心中永不磨灭的艺术形像。</h3> <h3>146窟 马车 五代</h3> <h3>156窟 张议潮出行图 晚唐</h3> <h3>158窟 各国王子举哀 中唐</h3> <h3>217窟 得医图 盛唐</h3> <h3>217窟 西方净士变 盛唐</h3> <h3>220窟 乐舞 初唐</h3> <h3>245窟 团龙藻井 回鹘</h3> <h3> 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弥足珍贵,在结构布局、人物造型、线描勾勒、赋彩设色等方面系统地反映了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及其传承演变、中西艺术交流融汇的历史面貌。 </h3><h3>249窟 狩猎图 西魏</h3> <h3>第254窟 北魏《萨埵那太子本生故事图》。萨埵那太子是摩诃罗陀国王的第三个儿子。一天,三个王子一同入山游猎,萨埵那太子看到一只母虎带着四只饥饿的小虎,已奄奄待毙,他心生怜悯,决定舍身饲虎。于是,他脱去衣服,置身虎前。母虎见他是个活人,不吃他。他就用刀刺自己,让血喷出来,让母虎将他撕裂开来去喂小虎。</h3><h3> 母虎吮食其血后,慢慢有了力气,便尽啖其肉,遂得续生命。偕行的两个兄弟十分悲痛,驰还宫中,禀告父母。国王及王后急忙赶到现场,抱尸恸哭,悲痛欲绝,乃为之收拾遗骨,起塔供养。最后萨埵那太子升天成佛。</h3> <h3>第257窟北魏《九色鹿舍己救人》。传说从前在印度的恒河岸边,有一只美丽而善良的九色鹿王。一天,九色鹿王正在河边悠闲散步,突然听到河里传来凄惨的呼救声。九色鹿不顾自身的安危,跳入河中把落水人调达救上岸来。调达向九色鹿频频叩头道谢。九色鹿王说:“不必谢了。亲爱的调达,我只希望你不要向任何人透露我的行踪。”调达发誓说:“恩人啊,你放心。如果我背信弃义,就叫我浑身长满烂疮,嘴里散发出恶臭。”说完就走了。在途中,调达见到了国王捕捉九色鹿的布告,说王后因梦见美丽的九色鹿而想得到它,用它的皮做衣服。谁能捉到九色鹿或报告九色鹿在那里,就可以领到赏钱。忘恩负义的调达立即前去告密,并带领国王的大批兵马去捕捉九色鹿。处于重重包围中的九色鹿跳到国王面前,呈述了救调达及调达背叛誓言的经过。深深地感动了国王及士兵。国王非常惭愧,愤怒地斥责调达,并下令全国,以后任何人都不准伤害九色鹿。调达无地自容,刹时间在他身上长满了烂疮,嘴里散发着恶臭,从此永远受到人们的鄙弃和唾骂。王后贪婪的欲望落空了,她又羞又恨,最后也心碎而死。</h3><h3> 这个故事由中国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改编成动画片《九色鹿》,1981年上映。</h3> <h3>258窟 飞天 西魏</h3> <h3><font color="#010101">275窟 供养菩萨 北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75窟 尸毗王本生图 北魏</font></h3> <h3>285窟西魏《五百强盗成佛图》,据说也是五百罗汉的来历。在古印度,乔萨罗国有五百人造反为盗,国王派兵镇压追剿。强盗战败被俘,受剜眼酷刑后,被放逐到深山老林,痛苦得彻夜嚎叫。后来佛以神通法力吹来香山妙药,使五百人双眼复明。众人无不感激释迦牟尼的恩德,纷纷跪拜。佛现身为他们说法,五百强盗悔罪后皈依佛法,剃度出家,多年后,修成正果,成为五百罗汉。放逐他们的深山老林被称作“得眼林”。</h3><h3> 《五百强盗成佛图》壁画完整地表现了故事的全过程,采用连环画空间转换的长卷方式,细致描绘了故事情节,由左到右分别为:交战、被俘、受审、剜眼、放逐、得救、听法、入山修行等八个场面。</h3> <p> 莫高窟内的壁画是一本艺术的编年史,不同的画风,不同的造型,不同的年代,在这个舞台上,时隔千年的艺人竟然可以同台竞技,如此神奇的事情只有在莫高窟才会发生。</p> <h3>288窟 天宫伎乐 西魏</h3> <h3>323窟 张骞出使西域 初唐</h3> <h3> 我虽然是一个唯物主义论者,但眼前的佛国天界、极乐世界里,飞天如此飘逸,如李白诗中所 写"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这是一种多么自由、欢乐、美化的境界,人焉不往?心焉不向! </h3> <p> 无论是再现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由西北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封建政权时期游牧民族狩猎生动场景;还是反映北周贵族杨坚建立了“汉人”大一统隋朝时期人马与戈壁、草原“交互”的生活场景;不论是石胎泥塑还是飞天壁画,无不堪称一时一地的代表作之作,也是一时一地的历史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p><p> 真乃自然与人类历史的旷世杰作!</p><p> 在若干千万年里,早在远古时代,由中原西迁的“三苗”部落就在敦煌一代繁衍生息。汉唐时期,敦煌是扼守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冲,也是当时的东西文化交汇的中心,更是佛教东渐传播的枢纽地域。</p><p> 该想,我们的先民在这里经历了怎样的胼手胝足和辛勤的耕耘,才拾掇出了这么一片文化的瑰宝——-“莫高窟”。</p> <p> 我沉浸在艺术的殿堂里薰陶,遨游在历史的长河中思考;我赞赏艺术的古远和震撼,惊叹历史的相似和可鉴。我仰望莫高窟的艺术,仰望莫高窟的精神,更仰望这片土地上的人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