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如一缕清风,给炎热的宛城带来丝丝凉意;似一阵细雨,给浮躁的心灵带来丝丝润泽。</h3><h3><br></h3><div> 7月7日到7月9日,为期三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名家论坛”在南阳市八中如期开幕。</div><div><br></div><div> 来自南阳卧龙区、宛城区、市直及各县的教师们,早早到达与会大厅。</div> <h3> 吟诵,吟,就是咏唱;诵,就是读。</h3><div> 吟诵,是春秋以后礼乐文化的核心。</div><div> 吟诵,是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组成部分,它与所有的中华传统文化艺术门类同样,是我们历代祖先高度聪明才智的结晶。</div><div><br></div><div> 吟诵有它的音乐美,它的无穷魅力。音乐性很强,艺术性也很强。它是国学的一部分。中国字有阴阳上去四声,抑扬顿挫的吟咏,运用四声的变化就可以成乐。</div><div><br></div><div> 吟诵,既同歌唱一样拉长了声音行腔使调,却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歌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div><div><br></div><div> </div> <h3> 吟诵是中国汉语古诗文的活态,活就活在吟诵之中。古人的心态、情态、意境,只有吟诵的时候最接近,最能体会。</h3><h3><br></h3><div> 吟诵是高效的学习方法,用这种方法,不仅记得牢,而且理解得深。吟诵里,已经包含了句读、格律、结构、修辞等等一系列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寓教于乐。</div><div><br></div><div> 吟诵是诗乐传统的核心。抢救和恢复吟诵传统,也可以恢复中国古代的诗乐、吟唱的优秀传统,让人人都敢张口唱,人人都敢唱自己的曲调。</div><div><br></div><div> 吟诵是传承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吟诵里面,包含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精髓,无处不渗透着中国文化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div><div><br></div><div> 吟诵是培养道德情操的有效方法。吟诵的方法和内容,都包含着中国传统的文人品格,其正直、高尚、关注生命、投身社会,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的精神,都是今日大家非常需要学习的。</div><div><br></div><div> </div> <h3> 开幕式上,大屏幕展示名家大师吟诵的情境,让观摩的老师对吟诵有了大概的认知。</h3> <h3> 主持人宣布:本次活动,特邀了一批在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传承、实践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名家名师,探讨用吟诵这一绝学来助力于小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教学思路,论坛将采取现场教学观摩、理论讲座、与名师面对面讨论等形式,力争与会教师古诗文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高。</h3><div><br></div><div> 这注定是一席精美丰盛的营养大餐,相信大家一定会乘兴而来,满载而归。</div> <h3> 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名家论坛”的专家们入席。</h3> <h3> 与会专家时海和李士杰在热情洋溢的致辞中指出:本次盛会是我们与吟诵——这种经典的正确打开方式的美丽相遇,相信这穿越千年的机缘能使我们重拾吟诵传统,品味原汁原味的古诗词魅力。</h3> <h3> 7月7日上午开幕式后,徐建顺教授进行了《中华传统读书法——吟诵》的专家讲座。</h3> <h3> 徐教授给与会老师们当场吟诵《陋室铭》,瞬间把老师们带进了古诗古韵古风的意境中。</h3> <h3> 徐建顺教授用圆润磁性的嗓音教与会老师吟诵经典《登鹳雀楼》,并加以解读,尤其是吟诵符号的标注,让老师们领略到了经典的魅力和经典带给我们的智慧。老师们很受用,现场积极参与学习吟诵,气氛热烈活跃。</h3> <h3> 徐教授做了专题讲座:关于吟诵的起源,发展以及对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和价值。</h3> <h3> 7日下午,进行了两个吟诵示范课,分别是:南阳市十二小闫翠翠老师执教的吟诵研讨课《梅花》,泸州市梓橦路小学渔子溪学校的周霞老师执教的吟诵观摩课《赠汪伦》。</h3> <h3> 闫老师的吟诵唯美抒情。</h3> <h3> 闫老师的吟诵课令人耳目一新,不知不觉间,一颗种子在孩子们心间悄悄播下。在孩子们且吟且手势间,体会到这种根基文化的传播。</h3> <h3> 录课老师尽心尽力,尽职尽责。</h3> <h3> 周霞老师从课前和学生互动沟通拉近关系,又从学生喜欢的明星引出李白的“粉丝”——汪伦,继而引出有趣的故事,激发了兴趣。</h3><h3><br></h3><div> 在接下来的朗诵到吟诵的过渡中,周老师先是让学生试着吟诵,接着让专家吟诵,自己更是身先士卒,让学生放开胆子,敢于挑战。</div> <h3> 吟诵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它是语言、音乐、诗歌结合最紧密的地方,可以揭示语言-音乐-诗歌的关系,从而证明诗歌的意义究竟与语言的意义有什么样的差异,为什么有差异,以及怎样确定这个差异。</h3><h3><br></h3><div> 有人说:如果对每首诗歌的意义的解释都改变了,整个文学史、文学理论当然会发生重大的变化。</div> <h3> 周教授给与会老师吟诵</h3> <h3> 周霞老师执教的《赠汪伦》,让学生们徜徉在古诗文的海洋里。</h3> <h3> 闫翠翠老师吟诵《梅花》</h3> <h3> 吟诵将改变中国人对汉诗文的印象,实际上是恢复汉诗文本来的美丽声音。浩如烟海、灿若星辰的汉诗文,本来是那么美丽、那么深厚、那么丰富、那么动情。</h3><div> 吟诵,将改变古诗文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孩子们也将因为吟诵而爱上古诗文,爱上汉语汉字,爱上中国文化。</div> <h3> 摘一轮古诗词的明月,挂在你心的上空,吟诵间,将中华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