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记忆·寻找失落在老城的董家花园!

渥城渔翁

<h3>在雄安新区安新县老城区,许多年来流传着一个百年董家花园的故事。在北辛街村玉皇庙街,至今仍残存着一对石狮。总听老人们讲,这对石狮见证了柳树趟董家曾经的辉煌和荣耀。怎样从沉默的石狮讲述一个百年故事?董家何时如此富有而建园?花园和祠堂准确的地理位置在哪里?柳园中水榭阁台如何布局?如此秀丽堂皇的花园何时失落在家乡的老城?这些疑问不仅困绕着当地人,甚至还有不知其家史的董家亲属和后人。</h3><h3> 为此,笔者寻找查阅了自清朝以来的有关史志资料。在安新县志中仅找到了一张民国初年董家花园初建时的照片和清未拔贡伊人镜为此园两首题诗。在县政协编辑的文史资料中,查阅到了均已去逝的刘元善,任方明两位老人整理撰写的‘’新安近代巨商~董氏三兄弟‘’一文,该文详尽的记述了董家在上海,北京,东北创业成为巨富的历史。但资料中对董家花园的建设缺乏较为细致地描写和介绍。</h3><h3> 茫茫人海,能否找到一个亲历者给我们讲述董家花园的故事?几经辗转,在飞叉传承人郑东,王磊的介绍下,我终于拜访到了安新镇北联街村九十三岁的马更寅老人。马老先生幼年在董家兰泉学堂上学,曾和董家后人董世昌为同学,从小对董家花园和祠堂有清晰记忆。在笔者的请求下,精神矍铄,记忆非凡,声如洪钟的马老先生从街边的石狮讲起了董家花园的故事。</h3><h3><br></h3><h3><br></h3><h3><br></h3> <h3>七月流火,炎炎夏日,马老先生在其闷热的小屋中娓娓道来。安新城墙自金章宗建渥城规制再次扩大。据传春秋战国时代,安新人口聚集仅在现西里街村西里庄和现北辛街柳树趟(现北辛街小学对面)。而董家是柳树趟原始住民。而柳树趟街紧靠东城墙。</h3> <h3>蜚声新安的董氏三兄弟指董兰舫,董树堂,董兰泉。其父曾为清未王爷家管事。董家共有五子,老大老二早亡。在王爷邦助下,三子兰舫给外放任上海道台的王爷当帐房后经商。后创建上海董记轮船公司,曾任上海交通银行董事,上海商会副会长。老四董树堂又在王爷邦助下前往东北将董家基业进一步延伸。老五董兰泉在京与人合办谦和泰银号,谦兴银号,谦和泰南号并在天津和安新开分号。图片为董家花园和祠堂的所在地玉皇庙街口。</h3> <h3>据老人介绍,董家财富快速积累得益于银号和颜料生意。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某军阀军饷由董家银号经营。该军阀在混战中队伍被打散,而董家为躲避战争将所有军饷用槽船系数运回安新。虽然战后该军阀曾先后派人到安新查证均因战乱无果而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颜料奇缺,董家一方面在安新老家西里街招人去东北熬土碱,一方面先人一步全力收购颜料运到上海控制了市场,一举成为上海巨富。图片为老人凭记忆画董家祠堂和董家花园布局草图。</h3> <h3>老人边画草图边介绍说,董家祠堂是董兰泉将6万谦和泰银号红利悉数拿出所建。时间应该在1926年。祠堂坐西朝东(今北辛街小学)。青砖铺地斗拱飞檐,台阶全部以汉白玉砌成。南侧建带迴廊戏楼。楼下打井增强了回音效果。老人说戏楼是仿照京城贵族家设计而建。北侧是董家祠堂,院内松柏成阴,祠堂中供有董氏先人牌位。图片标注玉皇庙街上的两个石狮最早就摆放在祠堂门口两侧。</h3> <h3>老人讲,过去大家主修祠堂门前必须有狮子,要不称不起来。董家祠堂门前的两个石狮据传是修清西陵石坯子打造而成。另一个传说是京郊王爷坟上的石像生,董家花高价购得。石狮由上好花岗岩雕刻而成,刀工形象传神,打磨细腻几无瑕疵。虽经近百年来风雨侵蚀至今仍然看不出风化破败的迹象。</h3> <h3><font color="#010101">为了将双狮运抵安新,董家不惜花费巨资先后租用两只对槽运输。据传其中一只被砸坏。船从易水河,白沟河,拒马河到安新东关老码头。脚行的人用倒滚子木的方法前人拉后人推,一寸寸挪到祠堂门前。当时,不管是看热闹的还是赶集的,只要伸手邦忙就可以免费吃到董家从三个馒头铺定购的白面馒头。</font></h3> <h3>老人介绍说,董家石狮分公母,公狮戏球母踩幼狮。百年来石狮遭遇了两次破坏,一人为一天灾。文革期间,429的学生以破四旧为名将石狮嘴唇砸坏,后来不知是石质坚硬还是良心发现没在继续。天灾是一个雷电击中了路西的狮子,将石狮面部劈出了一条裂缝。</h3> <h3><font color="#010101">在问及狮子什么时间从祠堂挪到玉皇庙街上时,马老先生非常感概的说,是1958年,当时的县政府要在原董家花园旧址建一个公园,方案图纸都已做好,公园门口就在狮子目前所处位置。为挪狮子搬运工会的工人通过滚子木和搅磨费时几天才完工。后不知什么原因公园未开工建设。从此两个石狮五十年来再未移动。</font></h3> <h3>气势宏伟赛过署衙的董氏祠堂历时一年多终于竣工。董家以唱对台戏的方式庆贺。一台戏在祠堂院内招待宗亲,一台戏在院外招待乡邻。当时场面极其宏大,时至今日,知情的古稀老人时常对孩子们提起。图片为董家祠堂原址现为北辛街小学。</h3> <h3><font color="#010101">‘’扫平安新四街土,填平董家大深坑‘’。马老先生引用当时流传下来的这两句俗语开始给我们讲述董家花园的故事。</font></h3> <h3>民国初年,董氏三兄弟事业发达后便开始在家乡大兴土木。董兰舫在北街建有五进院落深宅大院。老四老五哥俩共同出资买下了老城东北角城墙内大片低洼苇塘。(现为县电力局旧址至马道胡同老城墙)。为了垫平深坑建住宅和花园,董兰泉放言不论何人谁邦垫土给谁钱。一时间,大小畜马,人力车辆载土而来。董家言出必行,马车三块,小推车一块,妇儒挑筐挎篮运土给二十个大钱。人多力量大很快将深坑垫平。图片为据马老先生介绍而复原的董家花园平面图。据考证图片中水榭旁边的董家住宅应为董家花房。</h3> <h3>据记载董家花园规模之大在冀中平原实属罕见。马老先生回忆,公园占地面积达15000平米以上。董兰泉遍请京城名师并参考万寿山及王府花园设计建造。仅花园建设所用大青砖由安新三个砖窑同时烧造。图为安新县志中仅存的民国初年董家花园始建时的珍贵照片。</h3> <h3>董家花园又名柳园。园门入口书有‘柳园‘’二字,上有小寺阁,每年正月董家均有祭祀活动。潭周垂柳成阴。园内引泉叠石,假山碑亭,小桥流水,鱼戏荷红。更具特色的是,在董家花房顶上的女儿墙和水榭廊墙内均以绍兴酒坛装饰。有文记载董家围墙系酒坛装饰为误传。据清未拔贡伊人镜在新安志中记述:董氏园,在邑城东北隅,积水深潭,四周环抱有养浩轩,酣香亭,柳园诸胜。余为撰一联。图片为伊人镜为董家花园撰联内容。</h3> <h3>清未拔贡安新小南街人伊人镜在其民国所编新安志中记述:董家花园乔木四阴,西北隅有菱香榭,鳞羽翔萃,有濠濮闲意。余撰联云:波心凉印三潭月,水面香生七出花。下联又传为水面香生七处花。有待史志学者考证。</h3> <h3>据老人介绍,董家在当时的安新老城乐善好施,抚恤孤寡,多年施舍衣食棺木。先后在城外建造了八座(又有文记载九座)以崇朴命名编号的坚固实用铁桥。并先后举办了多所义学。位于董家花园西北角的兰泉学堂正是马老先生上小学所在地。老人因家中贫困中午时常随同学董家世昌到园中食堂排队打饭。在外经商多年的董家看到知识的重要,后又出资由拔贡伊人镜创办了新安城内最早兼收男女生的崇朴学校。为家乡培养了一大批人才。</h3><h3><br></h3> <h3>据老人回忆,董家鼎盛时经王爷邦助在家乡东北边昭以低价购得几千亩土地。创办了边昭农垦实业公司。既种植各种粮食,又饲养大量牲畜。先后开办粮店和三个烧锅酿造高粮酒。董兰舫又出资邦助四弟董树堂在吉林长春创办惠华银行,专门与蒙古从事信贷和皮毛生意。图片为老人在地图上寻找边昭地理位置。</h3> <h3><font color="#010101">1931年9.18事变及随后的松沪抗战,董家生意由盛而衰。先是董兰舫上海轮船公司因日军封锁倒闭,后董兰泉谦和泰银号和董树堂的惠华银行也因战乱无法经营分别于1935年和1940年前后破产。1937年董兰舫在‘’七.七‘’事变后病故,其全家十几口人无以为继只好到边昭谋生。董家在边昭大力兴办农业时,一大批闯关东的安新亲属和乡邻投奔董家并得到照顾。据传当时边昭之地董家和安新人众多,先后建有新安镇和董家庄。图片为老人在地图上寻找位于科尔沁右翼中旗的新安镇。</font></h3> <h3>1938年日军侵占华北占领安新。董家后人为躲避战乱分别到北京和东北边昭。董家花园曾为日军司令部。在八年抗战时期,董家花园紧挨的东北向老城墙几毁几建。除董家子孙拆卖部分花园家产外,大部分毁于日军炮火。图片为玉皇庙街石狮南面散落的原董家花园的柱础(又叫柱顶石,作用是传递上部荷载同时防止木柱底部受潮)</h3> <h3>据老人讲述,抗战前期,当时13岁的马老先生在董家祠堂参与了宣传抗日京剧‘’毁家纾难‘’的演出。抗战胜利时安新先于全国半年解放并实行土地革命。未被战争全部毁坏的董家花园及祠堂残余遗址被平分到很多人家。百姓为了改善自家的居住条件,城墙上的青砖和董家花园房屋被逐渐拆光。到七十年代后期,曾经辉煌的董家花园仅剩下玉皇庙街上一对无言的石狮。</h3> <h3><font color="#010101">倘佯在玉皇庙街以及周边的小街巷中,仍然能找到原董家花园曾使用过的石阶门墩。</font></h3> <h3>在马道胡同当地住户院落中仍然能发现由他们收集的原董家花园和祠堂的石制建材。</h3> <h3>图片为马道胡同。该胡同东侧紧挨东城墙,胡同尽头与北城墙相连。站在东北城墙连接处可俯瞰董家花园全貌。</h3> <h3><font color="#010101">在结束编辑此文的当日,正是卢沟桥‘’七七事变‘’纪念日。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全国各地正拉响警报示鸣纪念。在马更寅老人给我们讲述的故事中深切感受到,是日本的侵略战争将董家几代人艰苦创业成就的辉煌带入了万劫不复之地,是日军侵略的炮火使董家花园永远失落在安新老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我们留下对董家花园美好记忆,努力去开创雄安新区的未来和明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后记:通过记述此文深切感受到,故事易读,史料难寻。在此感谢九十三岁的马更寅老先生在酷暑中给我们讲述董家花园的故事。感谢县人大张双龙主任和县政协办公室蔡温暖主任提供的史料邦助。感谢白景宾先生几易其稿绘制的董家花园和祠堂平面图。同时一并感谢自清以来安新史志编纂者们,是他们辛勤努力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宝库。敬请各界朋友们斧正,謝谢!</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