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8年的高考已经结束快一个月了,"考什么,怎么考"是所有教学一线的老师津津乐道的话题,7月4日,周丽蓉名师工作室的全体学员在有间书苑就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进行了热烈地讨论。活动前,学员们在周老师的布置下认真仔细地做了三套全国卷,并对全国卷一进行了深入思考。</h3><h3> "除了研究教什么,还要研究考什么"周老师在活动开场时说道,她要求大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有针对性的对2018年的高考题目作出评析,同时反思面对今后日益变化的中高考,自己应如何吃透课标,进行有效的教学。之所以选择全国卷一作分析,一是因为全国卷三在云南热度太高,适当拉开距离,让大家更冷静客观,二是让老师们关注全国卷一、卷二、卷三之间的联系,有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h3> <h3> 黄爱老师针对论述类文本的阅读作了思考,分析了了近年来论述类文本考查的四个变化:侧重于对文章整体信息的理解,而不再是局部的辨析;侧重于对文章观点的理解,而不再是具体词语、句子意义的辨析;侧重于考查文章论证思路,看重论证的过程,而不再是简单的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整合;侧重于对学生整体逻辑思维能力的考察,而不再是对信息零散地进行判断和推理。面对这样的变化,今后教学中论述类文本要教会学生整体阅读文本;理清文章思路;细读文本。</h3> <h3> 和志茹老师结合刚刚结束的中考,对中高考实用类文本概括题进行了比较研究,她认为中考和高考的实用类文本选文都极具时代性,紧扣时代的脉搏,高考实用类文本概括题难点在于细读文本和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考查,而中考实用类文本概括题难点在于语言的梳理和整合,两者之间是有联系的,同时也向大家传递一个信号:语文课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h3> <h3> "读图时代,碎片化阅读时代语文怎么考怎么教"申蓉老师的分享标题引人注目。她针对和志茹老师的分享作了补充,她认为初中的概括是提取关键词,而高中的概括是提炼关键词。高考卷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图文转换、非连续性混合文本阅读等题目就体现着读图时代,碎片化阅读时代的特征,今后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快速阅读训练、注意培养学生文体阅读的意识;加强概括、整合信息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图文转换的表述能力;注意逆向思维的培养。</h3> <h3> 张维老师也针对实用类文本阅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她认为实用类文本是实用与综合的体现。实用性体现在选文将学生的阅读视野拉进到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的现实发展中,把语文阅读付诸生活实践,与社会各层面紧密相连,学生能从阅读中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状况,获得今后选择大学专业甚至就业选择的有益启示,参与到社会实践中。综合性体现在文本组合方式的综合;材料来源的综合;语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综合;设题形式的综合。</h3> <h3> 李黎老师认为本次高考试题变的仅仅是形式,但《考纲》中考点的考查和国家政策的导向是不变的。万变不离其宗,高考材料选择符合"立德树人、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力"的要求;不管形式怎样,其实都是对语文学习中字、词、句学习的考查;有的新题型其实是新瓶装旧酒;具体语境的考查,让题目更"活"了;语言运用三道题的先后次序并无一定之规,这种题的材料选取的都是带有说明性、科普性、逻辑性很强的语言材料;应关注北京卷的导向作用。<br /></h3> <h3> 罗婕老师分析了语言运用题,她觉得语言运用题变化较大,考查真正落实在了语文文字要"运用"这二字上,应用性很强。今年的高考语言运用题就体现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如何在语言建构与运用中,发展思维,提升思维。病句、连贯、成语三题都需要运用对比思维,选出最合适的词语、句子。因此加强语言积累,培养思考能力,应成为今后教学的着力点。<br /></h3> <h3> 陈灏文老师从微观入手,对今年中高考中的图表题作了分析。中考图表题重在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概括图表主要信息),高考图表题重在图文转换(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概括主要指向信息的捕捉;转写则在信息捕捉的基础之上多了表达的条理性。教学中可以从数据本身出发,关注数值的大小多少变化,并关注导致数值变化的原因;使用表示条例的引导词;关注图表各项目间的关系,准备描述,在看复杂图标时注意理清关系,进行归类。</h3> <h3> 尚文涛老师从宏观入手,分析了中高考中在现代文选文上、在文言文上、在作文上的区别。初高中作文字数不同,思维广度和深度不同,高中需要学会观察生活,学会思考,学会成长,关注社会现象和变化,关心国家大事,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独特、深刻的感悟。考试的区别就决定了教学方法的不同;学生学习方式的不同;要尽量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计划的读书;注重生活中的积累,对周边生活仔细观察,对国家及世界大事也要及时了解。</h3> <h3> 马晓涛老师从教学中的语言表达"劝说"巧妙地引出了自己对高考作文语境的评析。高考作文具有特殊性,它的目的就是展示与选拔。展示把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展示精神品质(人的社会性品质):立德树人,认识自然,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展示思维品质:思辨能力;展示审美情趣、文化底蕴。高考作文的写作同时具有综合性和联系性,学生要学会与社会建立深刻而复杂的联系,在具体的语境中写作。</h3> <h3> 吴春晓老师针对高考病句新题型的命题作了分析,作为刚刚带完高考的高三老师,她觉得高三带完,对语文的态度有了转变。语文现在变成了最难的学科、区分度大的学科,考卷阅读量增大,对学生的速度、思维都提出了新的挑战。病句的考查有了新的变化,放在了具体的语境、语义、语体中来考,教学中我们也就要有相应的转变。</h3> <h3> 郭春梅老师深感高考增加了很多革命传统的内容,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同时教学中要善于给孩子们留下足够的教学空间。</h3> <h3> 周老师在大家分享的过程中相机进行了评点,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阐释,把大家的思考引向了更深处。<br /></h3><h3> </h3> <h3> 盘龙区语文教研员杨晓炜老师参加了工作室活动。听完大家的分享后,他从学生的角度、教师的角度、出题人的角度对中高考卷作了分析。从学生的角度,他认为考卷要求学生调动的语文专业知识不多,更多的是运用;对思维有挑战,对逻辑和思维有要求。从教师的角度,考什么就教什么是不行的,教什么要广得多,学生要学什么才是我们的目标;初高中没有质的割裂,只有深度的区分,小学培养阅读习惯,初中培养阅读方法,高中是阅读的综合实践应用;教师教学的眼光要高于文本,高于学生。从出题人的角度,中高考命题的指向是一致的;语文学科培养的能力点是一样的;出题素材选择是一致的,注重时代性。</h3> <h3> 最后, 周老师作了总结,她结合三套高考卷的具体题目,分析了几套卷子间的联系、卷子与教材间的联系。以全国三卷为例,她重点和大家分享了她对作文的思考。此次高考作文写作有三难:一是视野难,三则材料时间跨度大,涉及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交叉,学生很难具备这样的视野;二是思维难,如何把三则材料有机联系起来;三是语言表达难,如此宏大的题旨怎么写。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周老师强调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知识更新;注意研究初高中教学的衔接;注意从本质和根本上去教语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