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梭罗这人有脑子</b></h3><h3><b>像鱼有水,鸟有翅</b></h3><h3><b>云彩有天空</b></h3><h3><b><br></b></h3><h3><b> ——海子</b></h3> <h3> 《瓦尔登湖》被美国国会读书馆评为“塑造读者人生的25部经典之一”。虽然阅读和谈论《瓦尔登湖》,不像阅读和谈论《百年孤独》和《追忆逝水年华》一样的艰难,但是,这样的一部经典,却常常因为其博大的思想,丰富到复杂的内容,以及关于自然的无限遐想而成为太多阅读者的晦涩难懂的作品。我相信身边有很多朋友只是听说过《瓦尔登湖》,相信有很多朋友把《瓦尔登湖》放在书架上,最终成为一种摆设,要知道,我们常常会看见完好无损的经典深蒙灰尘,和一个古老的花瓶,瓶颈上满是灰尘一模一样。这并非因为我们的懒惰,而是怯而止步。好在这些经典若干年后会以漂流的形式,转存到旧书店里,倘若遇见一个喜欢这样的书的读书人,便会喜出望外,以极便宜的价格,遇见古董一样的抱回家。不过,就我个人的朋友圈来说,还有很多朋友只是断续地翻了几页,便从此不再顾问。原因并非和时间有关系,中文的翻译版本也非常不错,更和读者的文化水平没有关系,个中原因,到底是因为《瓦尔登湖》的澄澈,还是阅读者自己的放弃,或者其他理由,不得而知。放弃阅读一本经典和喜欢阅读一本经典的理由,同样的令人可以接受和理解。</h3><h3><br></h3><h3> 说个时间概念吧,这样便于了解《瓦尔登湖》。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五年后,《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搬到瓦尔登湖畔独自生活。1989年,——跳跃好快啊!,中国北京大学毕业的诗人海子自杀,身上携带着四本书,其中一本就是《瓦尔登湖》。海子除开“春暖花开”的句子,写过一首《梭罗这人有脑子》,对于梭罗的敬仰和直觉的理解,和戴望舒对于法国诗人耶麦的理解近乎一致。不过海子这首诗歌,很多人并不注意,太多人读不懂。其实海子很机警,写这首诗的时候,他像一个预言家,其实他的生命整体上就是一个预言。所以,诗歌一开始的三句话就已经把整首诗歌和他要表达的观念呈现出来,淋漓尽致:</h3><h3><br></h3><h3>梭罗这人有脑子</h3><h3>像鱼有水,鸟有翅</h3><h3>云彩有天空</h3><h3><br></h3><h3>这几乎是大白话,鱼有水,才会活,鸟有翅,才会飞,云彩有天空,才会漂浮,反过来读,也是一个意思,一个乡下农夫,你念给他听,也会懂,他会说:这人脑子正常。读懂海子的诗歌和读懂《瓦尔登湖》,难在哪里啊?也许是我们自己想得太多了。</h3> <h3> 李继宏在他翻译的《瓦尔登湖》的“导读”里,有一句话,很容易被忽略:“<b>总而言之,这本书要求读者接受过良好的教育。</b>”什么是良好的教育啊?我打个比喻,旗袍这样的服饰,上海弄堂里的任何一个女人穿起来,都有味道,而一个东北或者山西的女人穿起来,总觉得有些地方不对。我没有褒贬的意思,只是个人的感觉。旗袍并非天下所有女人都可以穿的,它属于江浙女性,那几乎是她们灵魂的声音,是腰子上那一种细腻到令人迷恋的优雅,一种文化。这就是教育,由文化而产生的教育,浸润到每一个人。</h3><h3><br></h3><h3> 有几个事实,是读懂《瓦尔登湖》必须要了解的,相当于门票。门票都没有,怎么入门?</h3><h3><br></h3><h3>第一,梭罗毕业于哈佛大学。这和一个人毕业于北京大学还是毕业于湖南师大,是完全不一样的。我曾经有一个观念,在北京大学混四年也远远超过在湖南师大认真读四年,因为平台不一样,或者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毛泽东的岳父推荐毛泽东去北大的一个动机。不要说170年前的哈佛大学,就是今天,一个人能够在哈佛读书,都可以说得上令人惊心动魄的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哈佛大学毕业的梭罗和一个湖南师大毕业的人聊天,这之间的差距可以想象。</h3><h3><br></h3><h3>第二,梭罗和爱默生,霍桑葬在同一个墓地,他们当时就是最好的朋友,不论爱默生是如何地富有影响力,梭罗在爱默生家里工作和共同参与《日晷》杂志,爱默生对于梭罗的影响,就不仅仅是文学上的超验主义运动,而是爱默生“自然主义”的生命哲学。美国文学精神之父和梭罗在一起,这一点无疑会深刻地表现在《瓦尔登湖》里。这场美国文艺复兴运动,一直到今天都和“新思想运动”息息相关,如果不懂得爱默生,不懂得影响美国和世界的整个精神领域的“新思想运动”,要走进瓦尔登湖畔就十分困难。</h3><h3><br></h3><h3>第三,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大量引用和转化《圣经》的句子和思想,这种来自于信仰上的觉醒和深度理解,造成了一个没有读过《圣经》的阅读者的巨大障碍,即使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如果要他读完《瓦尔登湖》,也面临挑战。问题不在于是否阅读过《圣经》,而是上帝的话语是怎样影响到了梭罗的生命。这种个体生命的觉醒,才是进入梭罗世界的真正困境。</h3><h3><br></h3><h3>第四,恐怕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文学家保持对于《薄伽梵歌》的敬畏了。这部5000年前的人类圣典,被梭罗推崇备至,他每天早晨的“浸泡”(原文 bathe,很多中文翻译为沐浴,我以为浸泡更加能够接近梭罗的本意。)彻底影响到了他关于生命,关于生死,关于神,关于自然,关于一切的认识。”每天清晨,我将自己浸泡在《博伽梵歌》的智慧之中,与那触目惊心、广阔无限的哲理相比,我们现代的文明及其文献显得如此渺小和苍白。” 所以,厚达700页的《薄伽梵歌》,对于任何一个读者来说都是一种悬崖边的挑战,更不要说里面不断地谈论生死,使得一场战争的开始一直处于讨论之中,顺便说一下,今天“瑜伽”这个词语和思想,最早就出现在《薄伽梵歌》。追求身心灵的平衡,和身心灵彼此的柔润转化的力量,我们都可以在《薄伽梵歌》里获得最早的启示。</h3><h3><br></h3><h3>第五,古希腊罗马哲学和孔子的思想,被梭罗不断引用,不管出于什么目的,《瓦尔登湖》里沉浸的这些哲学思想,就足够我们望湖兴叹了。今天太多的读者,对于哲学不感兴趣。不了解古希腊罗马哲学,打开梭罗小木屋的门锁密码就会缺少重要的一个字码。</h3><h3><br></h3><h3>第六,从《伊索寓言》到莎士比亚,从达尔文到弥尔顿,梭罗过于丰富的文学和自然渊源,使得《瓦尔登湖》呈现出来五彩斑斓的光芒。没有足够的文学功底,要懂得梭罗的思想,就会是艰难的爬山过程。</h3><h3><br></h3><h3>第七,梭罗令人惊讶到要在书里谈论枫树,鲈鱼,狗鱼,甚至马齿苋。月色和星光之外,我们对于马齿苋又有着怎样亲切的体验啊?要一个人有了大学的文凭,就坐在空调房子里读《瓦尔登湖》,而他竟然完全不知道马齿苋是什么东西,这将会损害阅读的情趣。一旦失去情趣,整部《瓦尔登湖》就彻底枯竭了。</h3> <h3> 李继宏的中文翻译版后面有一个“版本和注释说明”,1083个注释所包含的内容,就已经令到《瓦尔登湖》深不可测,在那平静的湖面,在可以看见斧头木柄摇曳的湖底,淤泥和落叶反射出阳光和森林的影子的地方,稍不注意,就会头昏眼花。这让我想起来潘光旦先生的《性心理学》,在这部无人超越的经典里,他的注释胜过原文,那么有意思,有故事性,那么让久远的历史一下子因为无数细节而活跃起来,仿佛平静的夜晚,月色的池塘,突然好几只青蛙跳入水中,于是,宇宙充盈着奇妙的水声,四处都是涟漪般的纹饰。所有的注释,每一条都是一篇大文章,我最早知道明代那个美丽的女孩子,叫做“冯小青”的就是从潘先生的注解里获得的线索。</h3><h3><br></h3><h3> 阅读《瓦尔登湖》的困难,并不表明我们知识上的肤浅或者态度上的疲倦,唯一需要提醒我们的是,如果我们在有生之年能够读懂一部经典,那将是生命无法言说的过程和收获,如果读不懂,就告诉自己的孩子们,让他们接着阅读经典,某些精神上的血液就会和遗传基因一样,占据到生命的百分之二十左右的比例,这应该是阅读带来的人生福分,也就抱持感恩和谦卑的意识,要去探寻远非个人力量可以触及的磅礴宇宙。</h3><h3><br></h3><h3><br></h3><h3>(图文原创,毛歌微信号:maoge1965)</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