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云南地税》感言

润生

<h3>按:辅弼之道,导引税路,沧海桑田,《云南地税》内刊宣传功不可没。值此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进行中,她的使命也自然完成,部分原丽江地税人有话要对《云南地税》说,“与她难分难舍”,有种忍痛割爱感,从他们的字里行间折射出对她的真情实感。闲暇之余,不吝编成感言集,以飱读友分享。</h3> <h3>玉烧三日辨瑜瑕 </h3><div> ◎段朝发</div><div> </div><div> 春华秋实,硕果压枝。在《云南地税公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云南地税》,于2005年创刊了,弹指一挥间,时光如白驹过隙般短暂飞快,至今,她已经整整十三易寒暑了,十余年磨一剑,她已内部近百期。“风景这边独好”,三十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做好税收工作离不开舆论上引导,离不开理论上的指导,离不开业务上的辅导,《云南地税》作为系统内的“教科全书”,成为全省地税工作者的良师益友。她,在税务机关与企业、地税干部与纳税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搭起宣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开展税收工作研讨的平台。十三岁的她,如花季少女,朝气蓬勃,鲜艳夺目,带给我们的是温暖的、美丽的视线,少了不屑,多了欣赏,少了以次充好,多了高质高效,在她不断改变的轨道中,伴我走过地税的每一天。 </div><div> 她,一盏耀眼的明确灯;她,给予我智慧;她,给予我勇气;她,给予我乐趣。她,从呱呱落地诞生到茁壮成长,我和我同一条战壕的同事写的文章,不少已被荣登其中,成为茶余饭后炫耀丽江地税的资本,展示丽江地税形象的窗口,向领导及社会各界宣传地税工作渠道。感谢,《云南地税》一路有你如“春蚕吐丝”“蜜蜂采蜜”般默默奉献,无限发光!</div><div> 玉烧三日辨瑜瑕,自古成功在尝试,十三年《云南地税》树牢“一次做对”理念,注重质量,善于突破,敢于破题,从“芯”做起,从“心”做起,从“新”做起,功夫不负有心人,《云南地税》,你成功了!</div><div> </div><div> </div><div> </div><div>《云南地税》:心与心的交流和碰撞 </div><div>◎杨继文 </div><div> </div><div> 《云南地税》:娓娓读来,字字良言;谆谆教诲,拳拳之心。无论是《云南地税公报》还是《云南地税》;无论是黑白印刷还是彩色编排,虽然从版式、内容、编排上来说《云南地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云南地税》始终不变的是为国聚财的决心、为民收税的初心、为纳税人服务的真心和为地税干部职工凝聚起干事创业正能量的信心。 </div><div>一个云南地税的投稿邮(yndsgb@163.com),是编者和作者的桥梁,曾是多少青年“文学梦”的开始,承载了多少的期望,承载了多少的鼓励,多少人的文字从这里由word文档变成了印刷字体,多少人的照片从这里得到的升华,又有多少人的梦想从这里成真,并且飞得更高、更远。 </div><div> 一本《云南地税》,是全省地税人交流的桥梁,曾是多少地税人情感和文化沟通的开始,分享了多少的快乐和忧伤,交流了多少的工作经验和心得,多少人从这里学到了税收征管的经验办法,多少人在这里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又有多少人在失意失落、迷茫困惑时在这里到了安慰,找寻到了站起来的勇气。 </div><div> 一本《云南地税》,更是云南地税人和纳税人沟通交流的桥梁,解读了多少的税收政策法规,辅导了多少的涉税问题和困难,多少纳税人从这里学到了最新的税收政策,多少的财务会计又从这里得到了悉心的辅导,多少的纳税人从这里体会到了云南地税人优化服务的信心和决心。 </div><div> 一本本《云南地税》就是云南地税人艰苦奋斗、聚力辉煌的见证;一本本《云南地税》就是云南地税人燃烧青春、激情奉献的回忆;一本本《云南地税》更是云南地税人绘制不忘初心、共创未来的蓝图。 </div><div> 罗曼罗兰曾说,从来没有人为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检查自己。人的头脑不是被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种。《云南地税》不是一本旷世神书,也不是一本老少皆宜的大众读本,但它却是一本点燃云南地税人“火种”的心灵之书。 </div><div> </div><div><br></div><div>让我们一起爱《云南地税》吧 </div><div>◎杨继忠 </div><div> </div><div> 无论是以前的《云南地税公报》,还是现在的《云南地税》,我,都是积极的笔耕者,忠实的读者,富饱的受益者,多年的老朋友,每期地税内刊一新出,我都要先睹为快,像怀重宝者似的爱不释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于山水之间”,说句实在话,我第一关心的是所投稿件有没有刊载其中,然后才是去浏览每个栏目,仔细拜读每一篇美文佳作。人说“投稿往往是对领导及内刊编辑者意图的揣测”,一旦有几次投稿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就容易产生“你的心思我不懂”消极情绪,自暴自弃,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一味地怪编辑。于是,《云南地税》便和少数人渐行渐远。 </div><div> 《云南地税》就真的这么不招人待见吗?其实也未必。分管内刊的领导也好,负责内刊的编辑也罢,是对事,不对人,对质量,不对熟生。抹掉浓重的功利色彩,尽享文字功底和地税工作的魅力,是省局办地税内刊的初衷。 </div><div>你只管遨游在地税的天地里、文字的海洋里,品咂她所透出的或优美、或轨整的味道。如果心有所动,那么,不妨也动动笔。《云南地税》内刊所开设的“专题”、“税收动态”、“税务风采”、“工作研讨”、“税苑文化”、“职工摄影”等等栏目在等着你。这里没有让你绞尽脑汁也写不出的题目,你尽可以把身边人、身边事和所见所闻,写出来,报出去,内刊已为你留了一席之地。 </div><div> 《云南地税》内刊,是沟通的桥梁、交流的载体、宣传的窗口,为她写稿,向她投稿,无形中会产生遣词造句、匠心独具所带来的乐趣和意外收获。 </div><div> 《云南地税》内刊的功能,就是带领我们学习业务、互通有无,激发我们“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平台。联系云南地税实际,内刊不追求作者有多高的水平,不追求文章有多好的文彩,只要你多看报多读书,多关心税收法律法规政策,多钻研税收业务和本职工作,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调查研究,兼顾征纳关系,对工作有用,能推动工作,编辑部一般会识“伯乐”采纳你的文章的。宋代大文豪黄庭坚曾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言语乏味。”照此说来,一个人如果腹有知识,眼有东西,有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那么你的“颜值”就会自然升高。 </div><div> 因此,为了你我的秀外慧中,为了尽情施展才华,为了充分展示地税风采,享受写文作文乐趣,她,地税人爱看,纳税人能用,让我们一起爱《云南地税》吧! </div><div> </div><div><br></div> <h3>风 雨 历 程</h3><div> ——致《云南地税》</div><div>李兆明</div><div> </div><div>二十余年前</div><div>你蹒跚的脚步</div><div>在云贵高原踏出第一个脚印</div><div>从此 一份叫《云南地税》的刊物</div><div>开始走上了二十年余的风雨历程</div><div></div><div>创刊之初</div><div>一切在摸索中前行</div><div>成千上万地税人在你的羽翼下</div><div>用青春和汗水挥洒着梦想</div><div>用忠诚和无悔描绘着未来</div><div>释疑答惑 帮纳税人依法纳税</div><div>良师益友 助地税人高歌前行</div><div>高原的山山水水在脚下延伸</div><div>有阳光的地方 梦想就会萌芽</div><div></div><div>前行的脚步从不曾停下</div><div>哪怕前方荆棘密布 风雪交加</div><div>既然选择了远方 就迎着风雨向前</div><div>从蹒跚起步到健步如飞</div><div>用海纳百川的胸怀汇聚正能量</div><div>为云南地税的强大磨砺我们的容颜</div><div></div><div>时光流转</div><div>沧海桑田的变幻</div><div>铸就你伟岸的身躯</div><div>在历史的潮流中搏浪击剑</div><div>书写一首铿锵长歌</div><div></div><div>二十余载风云激荡 二十余载无悔历程</div><div>无数的地税人 用汗水和泪水</div><div>树起一座名叫《云南地税》的丰碑</div><div>出征的号角已再次吹响</div><div>挥一挥手 告别昨日的岁月</div><div>抖落一身的疲惫</div><div>迎着希望 让我们再上征程</div><div></div><div></div><div><br></div><div>期 待</div><div>一一一《云南地税》创刊20年记</div><div>关有胜</div><div><br></div><div> 我知道你的前世今生,从《云南税务》到《云南地税公报》再到《云南地税》,无论怎样更名改姓,你始终是陪伴在我身边的学习良师、生活益友、实践助手。你的脑海记录着无数的美丽和梦想,记录着日新月异的时代历程,也记下了我曾经的只言片语。</div><div> 几十年来,每月都是同样的期待之情,静候你的到来。每次如期而至的你,就象来到我身边的智者,引领我的思想,坚定我的信仰,提供我丰富的精神食粮,助推我有效的实践。</div><div>打开你的心扉,也就打开了我的心扉。看到亮点纷呈,闻着百花馨香,聆听百鸟争鸣,仿佛心胸被一股泉水冲洗,倍感清新、爽快。</div><div> 你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登高望远。你始终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传递正能量、弘扬崇高精神。你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引导我久久深思并获得持续有益的文化大餐。你贴近生活、扎根人民的品格,你讴歌祖国、讴歌人民的理念,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div><div> 每当贴近你的心胸,仔细感觉那蓬勃的律动,总是不由自主地与你同鸣共振。</div><div> 二十年来,深情的心灵交汇,每一回都得到一次身心的浸润和修炼。我已经离不开你了,永远期待你的到来,让我的心灵与你长久交融,流淌甘甜的泉水,绽放新时代美丽之花。</div><div><br></div><div><br></div> <h3>我与《云南地税》感言</h3><h3><br></h3><div> 光阴似箭,岁月如歌。事如昨,如梦萦,几多辗转反侧。回望征途,憧憬未来,万千感慨,24年岁月匆匆而过。在这栉风沐雨24年里,《云南地税》记录了地税人艰苦创业谋发展、务实创新求振兴、廉洁守纪树新风、争创一流铸税魂的创业之路。 </div><div> (徐云华)</div><div></div><div> </div><div> 1998年,我从财政部门划转到地税部门,业务发生了质的变化,从“用钱”到“收钱”,隔行如隔山,一切从头开始,而教我如何收钱的第一任“老师”就是《云南地税》。《云南地税》是我的良师益友,陪伴我走过了人生最难忘的21年。</div><div> (胡忠祥)</div><div> </div><div><br></div><div> 无问东西,感谢有你《云南地税》。作为一名云南地税大家庭的晚生后辈,从那个刚出校园的毛头小子到如今成为一名光荣的地税人,这一路走来,是《云南地税》让我看到地税前辈艰苦创业的税务风采,坚定了奋斗目标;是《云南地税》让我看到优秀的税收工作研讨,学习到了最精炼的税收知识;是《云南地税》让我看到先进的税苑文化,激励起自身昂扬的斗志。 </div><div> (阿键)</div> <h3>  《云南地税》作为我们地税系统的代表性刊物,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堪称是一本税务干部补脑充电的优秀内刊,闲暇时阅读使人受益匪浅;也以纳税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了地税各项工作、税收政策以及丰富的感情和良好的精神风貌;记录了地税系统24载栉风沐雨的税月,陪伴我们一起成长。</h3><h3> (杨成立)</h3><div></div><div></div><div> </div><div><br></div><div> 《云南地税》已经陪伴我度过了许多个年头,它从内容上和形式上都十分贴近我们的日常工作,它为我们带来的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以及对未来工作的展望和部署,为我们指引着方向,让我们能够向着目标不断努力,不断奋斗!通过它,还能从中学习到其他税务干部对于税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思考,在借鉴其他优秀想法的同时,引发自己的思考,从而在日常工作中从容面对产生的问题,也积极的去解决问题。对于新政策、新法规的解读,相关问题的解答,《云南地税》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使我能更好更快的掌握,税收知识得到及时补充和完善,并运用到工作中去。</div><div> (贾文清)</div><div></div><div> </div><div><br></div><div> 阅读《云南地税》,既可以让我了解近期云南省的工作动态,知晓接下来的工作安排,还可以及时补充新的政策法规,跟上税务工作发展变化的趋势,适应新形势。以上是对于工作的益处,除此之外,还能领略税务干部的风采,例如优秀的事迹,优美的文章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也在工作之余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div><div> (杨文志)</div><div></div><div> </div><div> 每当翻开它,习惯性的去找税务风采和税苑文化的部分,就像一个小孩对糖果的喜爱,这部分的文章也同样对我充满了诱惑。看那一篇篇由地税人写出来的文章,感情真挚而朴实,没有华丽的言辞,有的是对生活工作的点滴感受,以及对于税收事业的热爱。从这些文章中,我感受到作者虽然在写自己,却也是千千万万地税人的生活写照,我们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可言,但我们在普普通通的岗位中日复一日的坚持,造就了我们对“税”的一份情有独钟,说不出是什么,却又挂念于心和流露在胸间的一丝骄傲。基层的税收工作有时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翻开它读几篇文章,瞬间又充满了力量,也许它的作用并不仅仅是一篇可以阅读的文章,可能也是税务人一种互相鼓励的精神寄托和方式。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不会再看到它,但是它记录的地税事业的成长与壮大、记录的地税人的精神生活,也必将换做新的方式在我们地税人心里深处默默陪伴我们继续前行。(李建银)</div><div></div><div><br></div><div> 通过阅读《云南地税》,不仅可以从中了解到最新的税收工作动态,也可以从中学习到最新的税收政策法规、先进工作者的事迹,以及其他地区对于做好税收工作的新见解、新思路,便于我们进行相互借鉴学习,不仅丰富了知识,也开阔了视野,让自己能够更好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更深刻的认识到,要更好的适应税务工作的需要,只有不断的充电,全方位的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才能在迎接税收发展的各种挑战时取得胜利。在《云南地税》里,各位同事用文字表达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用照片向大家传递着自己所感受到的美,它是税务干部展现风采的大舞台。(赵勤娟)</div><div></div><div><br></div><div>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div><div> </div><div> 《云南地税》一路陪伴着地税局,见证了她从初生到成长再到如今合并重生的每一步。从1998年创刊开始,它陪同地税一起走过了二十年的光阴。文化是事业的灵魂,《云南地税》是云南地税的代言人,在这二十年里,它向社会呈现着与云南地税事业的步步发展,展示着地税人的精神风貌,是云南地税文化最好的承载。如今,随着国家机构改革步伐的临近,《云南地税》即将落下帷幕,但是,我们相信,她不是离开,而是会以最新的面貌重新出现,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陪同云南地税涅槃重生。(马燕)</div><div></div><div><br></div><div>发挥宣传主阵地作用 助力税收现代化建设</div><div> </div><div> 随着时代进步“文化”这一概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税务文化也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关注,《云南地税》的发行对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的文明意识及其文明素质的提高,对于税收现代化的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div><div> 通过《云南地税》,可以促进税务机关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为进一步加强税务宣传打下基础。它能够促进税务机关加强基础建设,同时加强相关管理,提高税务人员素质从而增强纳税人的信任感,进一步还能形成公平、公正的纳税环境增强纳税人的平衡感。云南地税在无形中营造一种优秀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理念,向纳税人提供优质的服务从而使纳税人感到舒适、方便、愉快,进一步增强其自觉纳税意识。通过培养教育让税务人员养成习惯,学习先进管理理念,促进全面发展,为高效服务纳税人提供精神动力和能力支持。通过《云南地税》更方便了纳税人对税务机关执法的了解并监督,知道税务机关是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执行的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是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实现征纳之间最大限度的和谐,以人为本,善待纳税人,广泛接受纳税人监督,杜绝暗箱操作,真正使纳税人的税交得顺心、舒心、放心。在倡导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改善服务手段的同时,妥善处理好了服务与执法的关系。</div><div> (胡惠珍)</div><div> </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云南地税》已陪伴了我22年,在我从事的地税工作中默默陪伴了22年!可以说《云南地税》是我工作的好伙伴、好朋友,是我获取税收知识、了解地税动态的好帮手,是地税人展示自己的好平台。 </div><div> (胡顺新)<br></div><div></div><div></div><div> 《云南地税》陪伴了我们税务干部十三载,它不仅可以学习到业务知识,而且也是税务干部的文学园地,散文诗歌等好作品也是不断涌现,纳税人也是喜闻乐见,有了它,等待办税的时间也显得不再漫长无趣了。</div><div> (张强)</div><div></div><div> </div><div> 每次收到最新一期《云南地税》杂志,心中总是难掩喜悦与好奇,仿佛是一份礼物只知道寄出时间却突然被收到时的惊喜,充满好奇最新一刊中关于工作的探析,也羡慕刊中同事的风采与才华。(刘建刚)</div><div></div><div> </div><div> 一本陪伴过10余载的期刊,不知不觉中让我养成一种习惯,繁忙的工作之余,泡一杯茶,在书中体验思想与文化的交流,内心也就开始渐渐平静。 (李仕林)</div><div></div><div> </div><div><br></div><div> 我们不可能走向过去,但是《云南地税》记录下的珍贵历史,就像是时空隧道,可以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回顾过去走过的历程。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但是都会有同样的感动。(佘夏媛)</div><div></div><div> 纳税人满意就是对我们税收工作最好的评价,《云南地税》记载的点滴,鞭策我们不断改进,以更优质的工作为纳税人服务。</div><div> (李寿星)</div><div></div><div></div><div> 每次收到《云南地税》,让我总是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收获,因为里面记载的有税收动态、工作研讨、税收风采、税苑文化等精彩内容,一如既往的期待更美更好的《云南地税》。 (赵宁华)</div><div></div><div> 一本陪伴我十余载的期刊,让我了解了默默奉献在税收一线,用满腔热血和奉献精神为国聚财地税人。(王琼)</div><div></div><div> 清新淡雅的封面,温馨流畅的文字,以实用的信息丰富读者的知识,以感人的作品启迪读者的心灵,自创刊以来一直如此。这样一本看似平凡的杂志,却有着坚韧的力量,打动着无数税务干部与纳税人的心。 (陈熹)</div><div></div><div> 《云南地税》的这一路走来记录了云南地税的风雨之路,也见证了云南地税成长的历程。作为一位基层税务工作者,《云南地税》陪伴我走过了四年多时光的路程,从中我感受到了云南地税这几年的发展和不断取得的成绩,激励着我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自我,不断向前迈进。(杨文忠)</div><div></div><div> 《云南地税》创刊以来,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及地方税费政策发挥了阵地作用,是沟通联系社会各界、广大纳税人和全省地税干部的桥梁和纽带,更是全省地税干部发表观点、表达情感和施展才华的舞台。工作空闲之余每次品读《云南地税》,犹如汩汩清泉浇灌心田,令人心旷神怡,获益颇多。(杨志忠)</div><div></div><div> 工作之余翻阅《云南地税》这本内容丰富的杂志,从业务知识、调研论文、各地简讯再到真情实感的税苑文化,每每读来都不禁感叹我们系统果然是人才济济。它像一个琳琅满目的小箱子,随手便可挑拣到你喜欢或者感兴趣的东西。感觉业务还有空白可以查阅里面的新政策和论文,感觉工作枯燥了可以欣赏其中来自各地的才俊的美文、诗歌,感觉工作有困惑时还可以借鉴其他地方的先进做法......总之,细细品读有种润物细无声的充实感。它代表了云南地税系统的一种阳光文明形象,也传递着云南地税人特有的、积极的、沉淀的文化。 </div><div> (彪丽宇)</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