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隧道__莫斯科地铁

行者无疆

<h3>  2018年,世界杯杯期间,我第一次走进 莫斯科 地铁站时,误以为自己进入了皇宫或博物馆,地铁站中名贵的装饰材料,精美的画面,考究的细节,有时代印记的雕塑......,除了震撼,便是羡慕每天乘坐 莫斯科 地铁的 俄罗斯 人!</h3> <h3>世界上很多国家的 大城 市有地铁,可是 莫斯科 的地铁却被誉为:世界上最美地下宫殿。以至于有人说,来 莫斯科 旅游的人,没有乘坐过地铁,都不好意思说来过 莫斯科 。</h3><div><br></div><div>2015自驾 俄罗斯 远东地区,没到莫斯科,所以,莫斯科的地铁,就是从文字图片中看到的梦。2018年来到莫斯科,终于深入隧道,来体验一把神往已久的莫斯科地铁!</div><div><br></div><div><br></div><div></div> <h3>只有斯 大林 时代修建的地铁站才称得上精品。因为斯 大林 一直希望把 莫斯科 打造为无产阶级的新 罗马 ,在建地铁时,也是定位“地下宫殿”,所以早期的地铁站古典华丽,精雕细琢。</h3><div><br></div><div>赫鲁晓夫时代修地铁站,讲究低成本、修得快,那段时期的地铁没有美感可言,甚至“简陋”到没法看。</div><div><br></div><div>勃 列日 涅夫时代修地铁,又依稀看到了斯 大林 式车站的影子。</div><div><br></div><div>戈尔巴乔夫时代修地铁,随着社会环境的进一步放松,设计思维也更现代化、更有想象力。</div><div><br></div><div>苏联解体后, 莫斯科 地铁不再是用来炫耀综合国力的工具,而是用来展示建筑艺术和时尚的新舞台,车站的设计越来越现代化。</div><div><br></div><div>所以要看 莫斯科 地铁的“地下宫殿”,只能在1号、2号、3号、4号、5号五条地铁线上找。</div> <h3>感谢 加拿大 摄影师大卫· 博德 的不懈努力,全世界人民才有机会欣赏到精美绝伦的 莫斯科 地铁站照片。</h3><div><br></div><div>在摄影师的镜头下,空无一人的地铁站,个个建筑风格独特,简直就是一座令人惊叹的地下艺术殿堂。</div><div>这位摄影师说: “我真不是故意在为 俄罗斯 地铁打广告,它们实在是太美了。”</div><div>我拍的照片实在不好意思拿出来和摄影师放在一起,但为了显示真实的俄罗斯地铁现状,只能拿出来献丑了</div> <h3>有西方记者称:共青团地铁站奢华程度近乎颓废堕落,话有点言过其实,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地铁站的富丽堂皇。</h3><div><br></div><div>共青团地铁站1935 年启用,车站的中央走廊挑空高达10米,拱形天花板下垂吊着华丽的青铜吊灯,站内的石膏浮雕丝毫不逊色于 凡尔赛 宫,令人仿佛置身于 法国 的古堡中。</div> <h3>公共场所选择白色基调是一个勇敢的决定,太容易脏污,但几十年过去了,车站状况良好,闪闪发光。</h3> <h3>华丽的吊灯,华丽的柱子,除了华丽还是华丽</h3><div>虽然已有80岁高龄,但又充满强烈的科幻感,墙壁上没有任何广告。</div><div><br></div><div></div> <h3>马雅科夫斯基站是 莫斯科 曝光率最高的地铁站,车站不同于其他地铁站的建筑风格,吸引了许多电视制作商和广告商前来取景拍摄。它是著名建筑师杜希金的作品,淡银色的廊道优雅而简单,地面用黑色和白色 大理 石拼凑出错落有致的线条、方块。这座车站廊道的实体模型曾在1939年 纽约 “万国博览会”上赢得设计大奖。<br></h3><div><br></div><div>此站有着五六十年代工业时代的特点,用不锈钢在拱门上做了镶嵌,天花板上每个圆拱里都铺设了瓷砖作壁画,壁画镶嵌着苏联名画家杰伊涅卡的31幅 马赛 克壁画,壁画主题是【苏维埃土壤上的 24 小时】,图画多是战机、士兵以及 莫斯科 地标等等,圆拱中的射灯让整个站台宛如白昼,金属的冷光又平添了未来感。</div><div><br></div> <h3>复古风和未来主义的完美融合。</h3><div>宽敞豪华,墙上的装饰又让人觉得亲切温馨。</div> <h3>这是 莫斯科 地铁的原“苏维埃宫”站,巨大的柱子支撑起整个棚顶。曾经苏联政府希望在这个地方修建苏维埃宫,并在苏维埃宫顶部树立巨大的列宁像(据说150米),并且为此毁掉了救世主大教堂。现在看到的救世主大教堂是重建的。</h3> <h3>现在的基督救世主大教堂</h3> <h3>原本苏联当局认为苏维埃宫修成后,会带来巨大的客流量。因为苏维埃宫并没有修成,所以这个站的客流量是1号线最少的。</h3> <h3><br></h3><div>莫斯科 地铁因承担着重要的国防任务,故挖得很深,平均深度达70多米。难怪曾有西方媒体戏称,在 莫斯科 乘坐自动扶梯深入地下车站像“到地狱去旅行”。按说,地铁就是一交通工具,但当时社会主大义家族的国家首都的地铁( 莫斯科 、 北京 , 平壤 ),在缓解交通压力之外,无一例外都具有政治与军事色彩。</div> <h3>红门站是最杰出的站台建筑之一,典型的“斯 大林 式”建筑。该站台有一个巨大的白色穹顶,端庄肃穆。1937年红门站在 巴黎 世界博览会上获得大奖,被列入文化遗产名录。</h3><div> 莫斯科 地铁站的进站口与现代地铁进站口根本不是同一个概念。大多数是一座座相当大的圆形独立建筑,拥有大面积的通透玻璃窗,外面环以整齐规律的柱廊,有人形容它像一座“人民大会堂”,话虽夸张,但绝对够得上一座小型火车站的候车室的规模。像这样的进站口在 莫斯科 有很多座,每个进站口都已成为周边的地标性建筑。<br></div> <h3>莫斯科 地铁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地铁系统。资料显示, 莫斯科 地铁“全长300多千米,有170个车站,4000多列地铁列车在13条线上运行”。<br></h3><div>不仅如此,它还是世界上效率最高的地铁系统,这个效率指的并不是列车行驶速度,而是发车间隔。 莫斯科 地铁一直使用老式的固定闭塞信号,却将发车间隔控制在了90秒,这不能不使人惊叹他们出色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也正因此, 莫斯科 地铁的日均载客可以达到880万人次,年均运量约为32亿人次,这一数值是 伦敦 地铁的4倍,比 纽约 和 巴黎 的年均客运量总和还多。它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城市交通<br></div> <h3>  俄罗斯 人非常尊重历史。 莫斯科 地铁网大部分是苏联时期建成的,地铁站内有许多苏联时期的伟人雕塑和壁画,这里面当属苏维埃的创始人列宁的塑像壁画最多。其实,在当今俄罗斯人眼中列宁的形象是很负面的,甚至是痛恨他。但为了尊重那段历史,他的雕塑、壁画至今仍保留在原处。</h3> <h3>  初进 莫斯科 地铁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深,太深了。乘扶梯下地铁就像滑进了无底洞,一眼望不见洞底在哪里,许多莫斯科人都是一边看书报一边乘电梯。下图是共青团站的上下扶梯,这只是一段,有些地铁站要乘多段扶梯才能下到站台或升到地面。</h3> <h3>在俄旅游期间,在各种公共场所,不管人多人少,上下扶梯时你会看到大家都自觉地站在扶梯的一侧,空出另一侧让着急赶路的人通过。其实,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文明教育程度高的国家,包括我们 台湾 地区,人们在上下扶梯时都会自觉遵守这一约定成俗的习惯,这是一种文明的表现。</h3><div> 前段时间,这件事成了网上热论的话题。有人提出站在一侧乘坐上下扶梯是个伪命题伪科学,两个观点:一人在扶梯上跑动不安全,二在一侧乘坐扶梯易造成电梯损坏。这是国人在为低素质找借口,试想一下,假如以上两个论点都不成立,我们的同胞们能自觉站在一侧留出另一侧作应急通道吗?</div> <h3>  在地铁车厢内,不管周围环境多么嘈杂机车噪声多大,随时可以看到人们专心致志阅读的身影,或看书,或读报。 俄罗斯 民族是一个酷爱阅读的民族,在列车上、在地铁内、在长途汽车上、在候车厅、在公园内、在排队等候的时候,总是可以看到他们静静阅读的情景。就是在大街上,很少看到他们拿着手机低头玩手机的低头族。每每看到此情此景,我内心总是涌出满满的敬意,同时感到隐隐作痛。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素有崇尚学习、崇尚知识、崇尚文明、敬重先生的优良传统,学而优则仕奉为前人的座右铭,科举制为 中国 历朝筛选出大批治国精英,可为什么当代国人只崇尚金钱呢!- - - - - -</h3> <h3>由于不懂俄语,自己碎片似的英语在俄罗斯根本没有用武之地,他们大多数不会英语,翻译软件由于信号不好,大部分时候转转打不开,所以游览莫斯科地铁,是在导游的带领下。好在这个小导游是在莫斯科留学的中国小姑娘,对莫斯科地铁很熟悉,关键经典的几个站点,都带我们走到了。新村站,白俄罗斯站,基辅站,共青团站,马雅可夫斯基站,阿尔巴特站。其中最漂亮最艺术最豪华的马雅可夫斯基站和共青团站,都给了下去拍照欣赏的机会。</h3> <h3>由于对莫斯科地铁不熟悉,也记不清从几号线倒的几号线,反正最后一站是从阿尔巴特站上来的。这一站上来,就是莫斯科红场的亚历山大花园,从花园旁边朱可夫元帅的雕塑那里的月洞门穿过,就到莫斯科红场了。</h3> <h3>再见了,莫斯科地铁,这个宫殿般建筑,以豪华艺术的形式留存于世的运输体系,除了它的实用功能,更多的是给乘坐的人们品读,品味,欣赏,提升,让这些艺术,每天在乘坐中,耳濡目染,融进你的身体中,流淌在你的血液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