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人生路上 带着书写一起行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廖国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媚的阳光中飞来一阵夏雨,霁云阁的庭院里响起一曲动听旋律。搁下手中长毫,沏一杯清茶,悠闲自在的坐下来品味书道,咀嚼人生。</p><p class="ql-block"> 夏日里,我特别爱绿茶,喜欢毛尖的味道,可能是因为那份清香能弥漫整个画室,让人沉浸在那种清香绿意气息中的缘故吧。泡绿茶,我常用透明玻璃杯,便于观赏茶与水相融的过程,喜欢沸水入杯,青色嫩芽起伏跳跃,然后慢慢竖起来,茶水就渐渐地变绿了。我也会努力去分辨是水洗了茶,还是茶润了水,其实入壶后它们便融成一体了。我也常思,这鼻下的清香与舌上的美妙,又何尚不是书道与人生的一种诠释吗! </p><p class="ql-block"> 品茶时,我喜欢与文字一起穿越时空,翻阅书籍,寻找一份文化与书写的滋养。常也上溯文字起源,从最初的象形文字到书写工具的改革又到汉字的文化怀疑,以及最后出现的书写边缘化,这过中的坎坷经年累月。庆幸的是,如今的书法已经从简单的写字行为逐渐走向平静恬适、韵味悠长的纯粹佳境,全方位地迈进了书法艺术的神圣殿堂。</p><p class="ql-block"> 顺手播一曲古韵,茶与幽宛的乐曲似乎把夏雨也变温柔了,一脉古音一丝琴弦,随着雨水缓慢的宁静下来。我们这一代从小写硬笔字,虽没有那些读旧私塾写毛笔字多,却也在文革中抄写大字报得到长足锻炼。回想自己的学书历程,幼年时,母亲就是一百多万人口大县的女书家,也常告诉我父亲的字更好,带我在一些老墙上见过父亲簸箕大的毛笔字。记得71年入工艺厂当美工画扇面,许多优秀作品都得请人代笔,于是就发奋练字。可是,那时的我找不到字帖,也难寻老师,自己就在牛皮纸上写硬笔字,报纸上练习毛笔字,一张纸反复书写千万次,几年下来,倒也能题画送朋友或参加广交会作品了。真正学习书法是80年代初,中书协成立,各地开办书法教育,自己也在这个期间就读北京艺术函授学院书法大专班学习,蒙欧阳中石、张文华先生教授,从临习二王到颜真卿、米芾等诸家入手,理论与实践得到全面提升,其间有作品入省市书展并获优秀奖或三等奖。接后的几十年中唯生活所累,疏于追求,只图一份书写快乐,倒是为不少旅游景点、企事业单位和行政机构题名、书联,创作了许多有意义的书法作品。</p><p class="ql-block"> 人生本应就是一份悠闲与从容,读书品茶是一种雅致和修养,音乐使人愉悦和感动,书写备添怡情与舒旷。曾有人说“禅,可以不清高,脱俗且易懂”。我也在想,书法是不是一样呢?它毕竟是从汉字书写衍生出来的一门艺术,她的精神是线条与结构的表述。我没有成为大书家的野心,也没有为书法而生的豪情,“书画同源、相得益彰”,它是生活中兴趣的一部分,是生命自然的一种状态。对书法与文字一样并无刻意追逐,而是人生达观的思索,在那些多变的线性中寻求心灵与世人间的对话通道,让墨痕留韵来表述情怀,传送思绪。</p><p class="ql-block"> 呷一口茶水,清心去躁,享受宁静人生。读一读唐诗宋词,临一临碑拓帛帖,与先贤对话,得古法、求意蕴,“取法乎上”,趣向墨池。取一支长锋羊毫或碗口斗笔,寻觅屋漏痕锥画沙的松动与坚挺,玩味一波三折的妙趣横生,铁钩银划,行云流水,随情感起伏让墨烟恣肆而回归宁静致远的情愫。远离那种改良书法传统背叛书学属性,所谓张扬个性的“丑书”行为,也是自己生命中坚韧的书写态度。</p><p class="ql-block"> 一席夏雨刚停,天空旋即放晴,还有凉风绕身,日子原本惬意,更何况喜欢诗书画。生活中有音乐、有清茶相伴,人生随缘,心清静,活自在,安享本分,不因世态变化而改变内心的澄净,人生路上带着书写一起行走,轻松美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br></h3><h3>书法作者:廖国山</h3><h3>文稿撰写:山水间</h3><h3>美篇编辑:云水堂主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