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04年,我告别了从事多年的编辑生涯。转而投入到乡村美育的“蒲公英行动”之中,自此开始了长达16年的走村串校足迹达9省市13个民族的民间美术田野调查,与此同时把民间美术引入小学的美术课堂,使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能够正常开设美术课,上好美术课,享受到正常的美术教育。并期望使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得以在小学生中得到传递。作为最早的参与者,我们把它命名为“蒲公英行动”,希望它像蒲公英那样迎风飞扬,在广袤的大地传散开来。此提议得到团队的共识。后来“蒲公英行动”陆续有许多学者、美术教育工作者和多所高校美术教育学生的参与,成为涉及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艺术行为。</h3> <h3>2006年,我们来到西双版纳,在景洪市教育局教科所的支持下,先后在勐龙镇中心小学、勐宋完小、基诺族民族小学进行把民间美术引入小学美术课堂的试验。次年首都师大、广州美院、浙江师大一批在读青年志愿者加入我们的团队,来到西双版纳进行课题试验。</h3> <h3>2016年“蒲公英行动”在景洪市勐龙镇小街小学启动首届“蒲公英行动”美术夏令营,其间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中小学美课标组组长、首都师范大学博导尹少淳(左三)等一行考察勐龙镇中心小学,新仼校长刘宗权(左一)介绍校园情况并邀请我们为其打造校园文化。</h3> <h3>2016年9月我们再次来到勐龙镇中心小学,开始校园文化设计。</h3> <h3>勐龙镇中心小学在校学生两千多人,是景洪市乡镇学校中人数最多的小学。大部分学生是傣族,此外还有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等共13个民族。汉族在这里是少数民族,被戏称为水又族。</h3><div>根据多年来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我们拟定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入手,将当地的传统文化元素引进校园文化,使之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学校。</div><h3>于是,我们再次进行田野考察,从中寻找创作灵感。</h3> <h3>学校座落在勐龙镇,图中远山的另一边是缅甸,距边境二十余公里,因此它又是一所国门小学。</h3> <h3>勐龙镇中心小学始建于1952年,校址在曼飞龙白塔下的傣族村落曼飞龙村。得天独厚的文化环境使它一诞生便注定了它的文化基因。</h3><div>曼飞龙白塔是傣历565年(公元1204年)由三个印度教和尚所建,其风格是典型的南传佛教的特点,系南传佛教在中国境内的第一个佛塔,在曼飞龙白塔的修建背后还有一个释迦牟尼的神奇传说。曼飞龙白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h3>傣族是个古老的民族,在长期的与热带雨林的共处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传统文化,有一些被列入了国家非物文化遗产名录。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冲击,傣族一些传统的技艺面临着日渐式微的境地。</h3> <h3>西双版纳与东南亚诸国同属于东南亚文化圈,南传佛教由印度经南亚传入西双版纳,傣族人普遍信奉南传佛教,每个村寨都有自已的寺庙。西双版纳有好几百个寺庙,它们即有统一的规划格局又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形成了浓郁宗教色彩的寺庙文化。从美术的角度看,寺庙文化涉及到壁画、雕塑、版画、剪纸、织锦、建筑等诸多造型艺术门类,是民间美术的富丰宝库。<br></h3> <h3>由于地域气候的原因,傣族民居较早时期是用竹子搭建的杆栏式建筑,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在洪水泛滥时,竹楼还可以当竹筏逃生。随着建筑材料的更新,傣族民居样式也逐渐改变,先是由木楼代替竹楼,此时仍保持了杆栏式建筑特点,后来发展成砖结构,现在变成了钢筋水泥结构,杆栏式的样式渐渐的消失。<br></h3> <h3>傣族是一个崇尚水的民族,他们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头发,每年的傣历新年是傣家人的泼水节,人们要互相泼水以示祝福。故傣族有“水的民族”的美称。</h3><div>水井在傣家人的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每个村寨都有自己的水井。水井的选址和修建非常讲究,通常由寨老选定在有大青树的附近干净的地方,择吉日由全村男子修造,井的样式各异并装饰有吉祥图案或雕塑,形成了独县特色的水井文化。水井建成后由妇女使用和清扫,保证水井的干净。</div><h3>随着自来水的普及,许多村寨的水井逐渐荒废,随之而来的水井文化也会消失。</h3> <h3>傣族织锦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以前,傣族织锦是每个傣家妇女的必备技能,她们用棉线在织机上创作出许多别具一格的纹样,其表现生活的造型语言令人叫绝。</h3><h3>现在做织锦活的都是中年以上妇女,年轻人己经没有耐心做这个事了,也没有人知道织锦图案的美学价值。随着老一代人退出历史舞台,能继承的人凤毛麟角。</h3> <h3>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传统的手工造纸逐渐淘汰,但在西双版纳的傣族村落一直保留着古老的手工造纸,称为缅纸,傣族和纳西族的手工造纸是被双双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前傣家人用手工纸制作高升、孔明灯、寺庙抄写佛经、做油纸伞。近来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许多商品的包装也采用缅纸,以提高商品的高雅档次。同时它的粗犷肌理也倍受一些艺术家的亲睐,传统的手工缅纸又有了新的市场。</h3><h3>缅制的制作也是妇女的专业,近来由于市场的需求,男性也加入到造纸的行列。</h3> <h3>贝叶经是西双版另一个十分宝贵的圣物。贝叶经是用贝多罗树叶制做,贝多罗树形状很像棕榈树,西双版纳傣语称其为“戈兰”。在傣族人民心目中,“戈兰叶”(即贝叶)是运载傣族历史文化走向光明的一片神。自古以来,傣族社会所有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全靠用一片片贝叶作记录世代相传,傣族人民把贝叶经视为全民族的宝贵财富加以保护。历史上,每座佛寺里都有一个藏经阁,傣语称“林坦”,所有的贝叶经都要统一保管在这里,由佛爷、和尚严格看管。未经寺主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进入这里带走经书。对贝叶经的管理也很严格,除绵纸抄写的唱本、生产生活常识、医药、历法、伦理道德,占卜、法律典籍等可以保留在村里供寨人使用外,凡佛教经典和其他内容的贝叶经是不允许个人带出佛寺藏入私人家中的。所以,很少出现贝叶经在佛寺里流失的现象。</h3><div>象脚鼓是傣族标志性的器物,制做象脚鼓也是傣族人的传统技艺,除此之外还有竹编等等。</div><div>这些多为男性完成。</div> <h3>傣族自古喜爱用陶,制陶在傣语中称为“板磨”,俗称“土锅”。明初钱祖训所著《百夷传》称:傣族“惟陶冶之器是用”。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傣族制陶是由妇女世代相承的。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来,国内外著名的考古学家多次对傣族制陶进行专门调查,认为傣族传统制陶是中国原始陶艺的代表,是解开中国新石器时代烧陶之谜的钥匙。2006年5月20日,傣族慢轮制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div>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除了少量用于建筑物屋脊的装饰品和佛教礼器外,在其他场合已不大容易看得到传统的傣族陶器。</div><div><br></div> <h3>为了保护傣族慢轮制陶不致于失传,政府在傣族制陶艺人中择优选定了传承人和传习点。<br></h3><div>随着人们返返璞归真的审美追求,陶器作为一种高雅艺术进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人们似乎看到了商机,制陶的人又慢慢多了起来,白塔山下的曼飞龙村就有了好几个家庭作坊。</div><div>国庆期间,我们在曼飞龙村的传承人作坊举办陶艺兴趣班,勐龙镇中心小学的师生兴致勃勃的玩陶艺。</div> <h3>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从二万年前起一直伴随着人们走到今天。虽然,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陶器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延续了四千多年的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却保留了原始制陶的火种,使我们今天还能体验到制作之美、古韵之美、璞琢之美。</h3><h3>陶冶在现代汉语中指烧制陶器、冶炼金属,亦比喻对人的性格和思想进行培养。</h3><div>陶是土和水,再经过火的煅烧而成器。联想到学校教育,如土一样蒙昧未开的孩子,在如水一样的爱心润养下,通过思想和知识的熏染,成为合格之材。在有着悠久历史又具有十分丰厚的陶文化底蕴社区环境中的勐龙镇中心小学,把陶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主题是物有所归。有感于教育与陶土器化的十分一致,我们将“熏陶渐染,成就未来”的陶文化精神作为勐龙镇中心小学校园文化的象征。陶文化的校园主题被学校欣然接受。</div> <h3><b>一、确定将陶文化作为学校校园文化主题</b></h3> <h3>根据陶文化的校园文化主题设计的校徽。</h3> <h3>确定以陶文化为主题的校训、学风、教风、校风。</h3><h3>将三栋教学楼分别命名为陶冶楼、陶染楼、陶载楼。</h3> <h3>确定以陶文化为主题的办学理念。</h3> <h3><b>二、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b>打造校园“非遗文化园”</b></span></h3> <h3>陶窑屋的设计揉和了传统非遗的多方元素。</h3><h3>傣族俗有“水的民族”之称,因此较之其他民族,水在傣家人的心目中更加神圣,同时水又是制陶的不可或缺的三元素之一,因此,将陶窑屋置于水池之中是具有多重的含义。</h3><h3>陶窑屋由裸砖砌成方格镂空墙面,一方面体现陶的质感,另一方面将傣族织锦经纬格点隐含其中,同时又能加强室内通风和安全。屋内天花板设计了由50个圆孔组成的方形矩阵图,白天,阳光透过圆孔在室内形成移动的光点,晚上可以透过它窥视星空。中国古代,由黑白圆点构成的矩阵图有表示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的运化,傣族村民的纹身纹样中也有由点构成的图符,陶窑屋天花板的矩阵图借用了中国古代和傣族图符的形式,表达了傣族慢轮陶的运化过程和族群归宿。</h3><h3>“天圆地方”是中国古代先哲的辨证思维方式,是阴阳五行学说的另一种体现。古人认为圆形具有好动和不稳定的特点,方形有静止的特点,动为阳,静为阴,所以“天圆”是阳的象征,“地方”就是阴的象征。我在屋顶设计了一个陶罐镶嵌在方形的陶屋之上,这种方与圆的契合,是中国先哲哲学观的表达,是陶文化内核的物质呈现。</h3> <h3>左下图是陶窑屋天花板上的矩阵图。中国古代的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是中国古代人对数字的崇拜和时空观念,这里,我们借用河洛图和傣族纹身的点阵图符的形式,埋伏了一个具有神秘意味的矩阵图,如果把勐龙中心小学校园比作一个身体,陶窑屋就是校园文化的心脏,而这个矩阵图就是躯动这个“心脏”跳动的程序。</h3> <h3>水井是傣族村民生存生活息息相关的设施。为了保持水源的干净,傣族人往往要在井上加盖遮挡枯叶和灰尘的井罩,并且要在井罩和井台两边或画上吉祥图案,或立上吉祥物造像,以求给他们带来美好生活。西双版纳的水井千姿百态,每一个水井都不相雷同。由于自来水的普及,以前的水井逐渐废弃,伴随而来的水井文化也会消失。</h3><h3>我们在非遗文化园中特意设计了一个水井,其外形是方形的裸砖井台与圆形类似陶罐的井罩契合,仍然是表达“天圆地方”的观念,同时具有陶的形式质感,在井罩上还用玻璃镜片以傣族织锦的造型方式镶嵌了一对孔雀。这个水井也是多方元素的综合体现。</h3> <h3>在水井上我用玻璃片在井罩上用傣族织锦的造型语言镶嵌了一对傣家人喜爱的吉祥乌――孔雀。</h3> <h3>水井实景图。</h3> <h3>茶歇亭我们用茅草做屋顶,目的是要在文化园中呈现早期传统民居的元素。茅草房曾经是一般村民的居屋,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没有人盖茅草房了。在勐龙这个地方找不到稻草,山上因为种橡胶树也没有茅草了,为了这个茅草屋我们只好到缅甸去买茅草。</h3> <h3>茶歇亭施工现场,穿白色T恤衫者是学校基建专干张帆老师。<br></h3> <h3>非遗文化园成了学校向学生们介绍传统文化的最好地方。</h3> <h3>学生们在非遗文化园中学习做陶、手工造纸、织锦等传统技艺。</h3> <h3>孩子们喜欢在非物质文化园画画,玩。</h3> <h3>许多学校们活动也在这里举行。</h3> <h3>非物质文化园已经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h3> <h3><b><font color="#ff8a00">三、校园壁画</font></b></h3> <h3>傣族人早在唐宋时期就会用棉线和丝线织傣锦。南诏时期,地方官员把傣锦作为上贡朝廷的礼品。作为一门非常古老的纺织工艺,傣锦对花纹的组织有着自己的严谨。 傣锦织工精巧,图案别致,色彩艳丽,坚牢耐用。多以白色或浅色为底色,以动物、植物、建筑、人物等为题材,所织孔雀、骏马、龙、凤、象、 麒麟,特别是 凤凰展翅、 大象、马、塔等图案,分别代表着吉祥、力量和丰收;宝塔、 寺院、 竹楼、寄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些寓意深远五彩斑斓的图案,充分显示了傣族人民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h3> <h3>2006年我们进到勐龙中心小学后就将傣族织锦图案引入学校的美术课教学,由于条件限制不可能让学生在织机上实际操作,我们用坐标格纸模拟傣锦的经纬线,让学生在坐标纸上学习用傣锦的造型语言,并尝试用这种方式去表达自已的校园生活,产生了许多的学生作品。</h3> <h3>我们从学生的大量作业中提取元素设计了具有傣锦图案语言特征的12个小人的图样,它代表了学校多民族的特点,被学校确定为核心标志。同时还用学生作业重新切割组合设计了多幅表现校园生话的壁画。</h3> <h3>学校行政人员和艺体组老师是校园壁画上墙的主力军。</h3> <h3>壁画稿。</h3> <h3>有壁画的教学楼实景。</h3> <h3>此外,我们还用傣锦图案的造型语言设计表现非遗传统技艺壁画。</h3> <h3>傣家盖新房璧画稿与壁画实景。</h3> <h3>学校办公区的壁画。</h3> <h3>学校体育场围墙壁画是用傣锦造型语言去表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h3> <h3>用碎陶片镶嵌壁画,凸现陶文化主题。</h3> <h3>学校书记带领行政人员施工。</h3> <h3>完成了的体育场壁画。</h3> <h3><b><font color="#ff8a00">四、傣族手工造纸在校园文化中的体现和运用。</font></b></h3><div><br></div> <h3>傣族手工造纸也称“缅纸”,是国家非遗名录之一,学校多次组织学生去造纸村寨去参观学习,并在校内开展体验活动。图为石东风老师在介绍傣族手工造纸。</h3> <h3>学生在体验手工造纸。</h3> <h3>用傣族纸作为学校励志牌和班牌的衬底,也是非遗在校园文化中的体现。</h3> <h3>更新学校旗台(效果图设计),与陶文化主题吻合。</h3> <h3>更新后的旗台。</h3> <h3>校门是校园文化的第一视觉形象,我们在不更改原校门结构的前题下对校门进行翻新,分别涂上学校校标的红、黄、蓝三色,而原校门类似花瓣的用意就变成了陶窑的象征了。</h3><h3>在校门内外两侧设计了用陶片镶嵌的具有傣族织锦特点吉祥物壁画。</h3><h3>这样,旧校门就变成了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以陶文化为主题校园文化的新校门。</h3> <h3>2018年初,勐龙镇中心小学被教育部评为中华优秀艺术传承学校。</h3><h3>校园文化的打造,不仅仅是校园视觉环境的改变,它要通过各方因素的综思考和运用,借助视觉形象营造文化环境和学人的精神境界,提升学校的人文品格,便教育能够敬业、爱人,使学子能够充满自信,爱同学、爱老师、爱父母、爱家乡、爱生活、爱国家,成为有益于人类的人。</h3> <h3>未经本人同意请勿转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