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神圣与创造——解答孩子们为什么谈“作”生厌

心静如水

为什么孩子们谈“作”生厌 “作”从亻从乍。“乍”起源相当早,是作的本字。从甲骨文、金文的用法来看,乍一般用在铸造青铜鼎器的铭文上,这种制作是一种大事,是庄严肃穆的事情。“作”较“做”字而言流淌着书香贵胄的血液,当登大雅之堂有崇高重要的任务时,“作”才出现,如与孩子们日日息息相关的“作文”。 可是,“作文”这个与“作”结缘崇高词眼在孩子们眼中似乎并不待见!一遇到“作文”孩子们便犯难,一提起“作文”孩子们便头怵,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作文”给孩子们留下心理阴影,我们又该如何自然地让“作文”与孩子们的心灵走近、相通,从而“作”出每“页”的惊喜与精彩呢? 其一,自然为上。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作文,是最最自然的生命过程,它只是每个人生命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它是用笔尖记录自己岁月足迹的过程,眼中的“红绿肥瘦”,心中的“喜怒哀乐”....... 自然,便离不得生活。没有生活,何来作文? 当孩子用嫩眼懂得去观察体验生活的时候,我们是否错过了让他欣赏“日出”的神奇与壮观,是否错过了让他躺在雪地上打滚的“肆意”与“疯狂”,是否错过了让他接吻桃花、触摸杏花、采识花瓣、戏追蜂蝶的经历,是否错过了让他“栽跟头”“磕磕碰碰”“招人白眼”“与人发生冲突”的体验,是否错过了让他去自己发现人情冷暖的变更交替的机会,是否错过了让他独立睡觉、独立洗衣服、独立做一会饭的时光? 六年前,带着梦想我带领着一帮孩子们进行着观察之旅程,每天记录着孩子们最最自然的声音…… 口语交流的幸福时刻 表达主题:小草 那天口语三分钟快结束了,我没有让孩子们集体交流,让他们用一句话说说你观察到的小草是什么样的。结果张奕扬站起来说:“小草啊,从土里钻了出来,就像是用尖尖的针次破了冬。”大家非常喜欢这句话,于是有好几孩子模仿着说,直到第二天的表达,有同学还用了张奕扬的这句话了呢,我知道这是经典诵读“儿童诗”里的关于春天的诗,但是用在这里更有诗意,更有哲理性,虽然孩子们不懂,但是他们却有着天生的最为懵懂的鉴赏能力,我们不可以小看你们啊? “桃花开了”“今天真冷”“蚂蚁出窝了”“白云”“书上有毛毛虫了”“小草钻出来了”“树叶发芽芽了”“吹泡泡真有趣”,这些景观都是我布置给孩子们的,就是想引导他们去关注身边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只有会用整个身心去感受世界万物的人,他的心胸才会丰富,才会丰盈,才会丰满。呵呵,这学期,孩子们的表达能力见长,心中很是为他们高兴,这更加坚定了我将观察与表达融而为一去训练的信心。 这学期没有把孩子们当天的表达做记录,但是却让每个孩子通过贴图写话方式把自己的每一次观察记录了下来。 想想那时的我每天记录着孩子们表达的足迹,真的好幸福啊! 口语三分钟的幸福旅程 主题:春风 2010年4月6日星期二 今天的口语三分钟我和孩子们感到特别幸福。 今天的主题是春风,首先叫起了刘韦廷。刘韦廷上学期的表达特点是声音低,而且有一个突出的毛病就是表达不够流畅。所以内心很是着急。 今天她站起来的时候,显得很自信。而且表情特别丰富,表达的内容也有了飞跃,她把春风比作了妈妈,特别温柔,而且还说了自己在春风里的感受,没有卡壳,声音洪亮。任彦州站起来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说:“刘韦廷无论从声音还是从内容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我说:“那你具体说说刘韦廷在内容方面有了哪些进步?”任彦州说:“她在表达春风的时候想象力很丰富,我们都听得入迷了。”我说:“是啊,刘韦廷把春风比作了妈妈温暖的手,我们听了呀,心里暖暖的,这样就把春风表达得特别温柔,对不对?”全班同学一致答道:“对!” 第二个站起来的是陈龙。这孩子上学期的表达处于沉默状态,今天他把手举得高高的,站起来很自信,说道:“我站到阳台上观察了春天的风,春风刮我一下,我就感觉自己动一下,后来,我到了外面,春风又找到了我,又刮了我一下,我又动了一下,春风真是好玩。”后来同学们都对陈龙的表达给予了评价,一致认为他的进步特别大,有的从声音上,有的从内容上。我也给予了肯定。后来我说道:“孩子们,你们从内容可不可以帮帮陈龙,陈龙在表达的时候用了还几个‘刮’,春风很温柔的,用这个词语是不是有点太凶了,我们帮他换个词语,好不好?”“好!”这时,大家开始琢磨了,有的换成了“吹”,有的换成“抚摸”,还有的换成了“亲”,我对他们说:“就这样,你们把这些春风啊,春雨啊,当成了人感受,一定会有自己的新体验,新发现的。” 后来,全班集体进行了口头表达训练,大家状态非常好,很自由,很轻松,一个个神采奕奕,好希望这样的状态能持续啊。呵呵 每每想起来,都忍不住回味流连…… 我们会有千个理由万个理由对自己说:孩子还小,这样不安全,这样会把衣服弄脏,孩子吃了苦头怎么样,我会心疼....... 可是,我们就这样自然地错过了孩子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时光,当一道“作文”题目摆在眼前时,孩子们眼神茫然:写啥呀? 是啊,写什么呢?平日里,我们让孩子们读书,让孩子们积累背诵,让孩子们学习作者是怎么写的,可是我们却忽略了身边的一个个观察口,桃花已然开放的高雅可以唤起我们诗意生活的自然流露,麻小校门口一早如集市般拥堵的情形又可以激起我们对打工一族的深刻思考。 今天的激动可以化为一个词语去表达,也可以化为美妙的情境与色彩音韵;今天的思考可以用一个镜头去记录,也可以将别人的观点“拿来”与自己的观点碰撞;而今天的记录就是最最自然的行头,没有任务,没有成绩。 当老师让我写一处景物时,我的“自然记录仪”上不仅收藏着自然景观中的“千姿百态”,更收藏着人文景观里的“古今中外”“琴棋书画”....... 于是,自然地立意,自然地选择材料,自然地布局谋篇,自然地遣词造句,自然地传情达意,自然地表达自己对景对物的情与思。 当这一切成了自然的时候,我们的“作文”便成了孩子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因有了“作文”,孩子们的生命才变得更加光彩,更加有生命力。 其二,神圣为先。 “作”庄严神圣,如当成负担、当成累赘,我们可不“作”。整个过程是自己与自己心灵对话的过程,容不得虚假,容不得参杂功利,更容不得与自己的真心真性真情相悖。 让孩子们笃信“作”的力量谈何容易? 所以,日日经典阅读便如朝圣般与学生心灵相遇,我们会告诉孩子们这些文字的神奇力量,他们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就是用书香墨香影响着每个人的心灵世界。经典的书读得越多,“作”越神圣越庄严。 是什么让书籍拥有神圣的力量? 因为读《论语》,笔尖触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时,顿觉文字的谦逊与心胸的博大;因为读《孟子》,纸上流淌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时,才从上下五千年中顿悟时代之更替;因为读《巴黎圣母院》,画面充斥着的不仅仅是卡西莫多身体的变形,更有主教心灵的扭曲;读《红楼梦》,我们仿佛在读着整个社会的变迁,读着不同人物的色色形形,里面有诗学、有教育学、有医学、有建筑学、有政治、有佛学、有社会学,宏大磅礴、神圣不可侵犯;常常想,这样伟大的带着缺憾的书籍可以随随便便翻译吗? 书中藏着梦想与信念,蝴蝶般的梦想,破茧而出般的那份信念。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有着这样的梦想,真情飞扬,浸润生命,心灵洗涤,生成智慧,思想纯良,化为善美。陪伴孩子们走过的旅程应该是美丽的,浪漫的,神圣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曾经有着破茧而出般的那份信念。可是,“死读一本书,狠做大量题”,在社会浮躁、教育功利的背景下,心怀梦想的我们似乎已被分数牢牢禁锢,那份坚守的信念在繁杂的工作冲击下摇摆不定,曾经迈前一步的教师看到了“试卷”望而却步,将目光和精力锁定在“一本书”上,于是“作”涂上了功利的色彩,不再那么神圣。 智者无忧,在静守与期待中让我们与孩童手捧墨香,仰望星空,稚嫩纯真的思想对流着,升华着,激荡着,神圣地“作”着,这该是怎样的真实、自然与浪漫啊! 读的书多了,假若孩子们不敢动笔去写是正常的。当经典的文字深入内心的时候,他们会用自己的笔触与经典名句相对照,汗颜的同时会搁住手中的笔:我写的这是什么啊? 其实,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神圣的东西藏在那里,我们不要轻易地去触碰它,也不要夸大缩小他的潜能。告诉他:孩子,真实的笔触就是当下的你神圣心灵的再现。 其三,创造至上。 “作文”是费脑力活儿的,所以当今不爱吃苦头的孩子们万不得已地情况下是不愿意把自己的脑细胞“洒”在这里的。 作为家长、作为老师的我们可否将孩子们一次次亲手亲心创作的文章当作“心灵珍珠”去抚摸、孕育、生发? 正是这一篇篇创作的文字,才成就了语文的灵性与辉煌。 记得2012年的时候,我领着孩子们创作了一个又一个故事,为孩子们编著了他们的第二本书《故事林》,在前言中,我写道: 喜欢树林吗?玲珑的晨光照在明亮的绿叶上,细细碎碎的,一缕缕的晨光被过滤,钻在绿叶丛中,化作圈圈点点的光圈洒下来。 儿时的我们总是喜欢钻在这绿意融融的林子里不肯出来,在里面采蘑菇,逮蚂蚱,玩各种各样的小游戏。 那里藏着数不尽的故事,比如:快乐王子、青蛙王子、拇指姑娘,那些个故事啊,陪着我们一同长大…… 今年的六月份,我们一同走在了这片洒满阳光的小树林里,一同编织着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它们好像海滩上的贝壳,五彩斑斓;好像夜空里的星辰,明洁耀眼;又如青山下的泉水,纯净甘甜…… 一个假期,张老师拣着,数着,品着,不想让这些“贝壳”因为时光的流逝而褪色,不想让这些“星星”因为白天的阳光而暗淡,不想让这些“泉水”因地域的原因而无人问津。因为,这些小故事只属于你们,属于我们今天最美好的日子。 里面的小故事或情节生动,或想象奇特,或人物鲜活,或意蕴久远;一些文字或稚嫩甘醇,或真实细腻,或清纯自然,或新颖独特。有的小故事虽然简朴,但是有自己独到的思想,所以,我把他们用自己的思想编织的故事整理一番,编辑成了属于我们三三班的第二本书籍。希望来“故事林”的读者们能够用心地品读这些文字,愿这一个个五彩的小故事可以陪伴我们一起长大。 低年级读写绘里藏着孩子们创作的细胞,咱们回到六年前去看看…… 2010年的那段时光—— 这次绘本作业孩子们开始讲究文字了,有了画面的冲击,孩子们对语言的感知力在萌生,对画面的想象力在丰富。 以下是几位孩子写的读写绘作品,我们去品味。 蒋欣悦: 鼠小弟看见苹果树上有苹果。一会儿来了一只小鸟,小鸟叼走了一个苹果,鼠小弟想:要是我也能飞上去就好了。它张开胳膊使劲往上飞,可是它怎么也飞不上去。 (这是对鼠小弟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很好。) 王益多: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鼠小弟突然发现它长出了翅膀。它高兴地飞出家门,到苹果树旁。它轻轻一碰,苹果就掉下来了。小朋友也高兴的笑了。 (那个小朋友就是王益多吧,真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你续写了这个故事,让这个绘本故事更加充满了想象的味道,所以,作为你的忠实小听众,我们会仔细品味的。) 郝鑫: 鼠小弟想吃树上的苹果,一只小鸟飞过树上摘了一颗,鼠小弟想:你能摘上苹果,我也能摘上苹果,它也扇着胳膊,使劲扇,使劲扇,扇着扇着,鼠小弟的胳膊疼死啦! 这是对鼠小弟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真好。 杨佳欣: 小老鼠看见一只小鸟,小鸟从树上摘了一个苹果,小老鼠心里想:“等我摘到了苹果,有你好看。” 张奕扬: 有一天,鼠小弟梦到它骑在燕子的背上,飞向苹果树。风在它耳边呼呼地吹,它感到很激动。燕子用嘴给鼠小弟摘了一个苹果,鼠小弟终于吃到了梦寐以求的苹果。我听了鼠小弟的梦,也笑了。 (真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续编故事,拥有梦想,也拥有才情,希望会想象的张奕扬也能吃到自己“梦寐以求的苹果”,善于运用恰当的词语,这可是平日阅读的功劳,加油。) 刘浩天: 1、小鸟吃了一颗苹果,鼠小弟想:要是我也会飞该多好。 2、鼠小弟学小鸟的样子,拍打着胳膊,他的眼睛都成了大于号和小于号,(眼睛紧紧的闭着的意思)连嘴都张开了。 (语言很丰富,绘本故事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深深地感染着刘浩天,所以鼠小弟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很真实,很生动。) 王钧塾:鼠小弟看见树上结了又大又红的苹果,馋得直流口水。这时飞来了一只鸟,叼走了一颗苹果,鼠小弟很羡慕。 (王钧塾很会用词,想象力十分丰富,她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比较强,多读书,一定会有更大的超越。) 赵哲宏: 草坪上有一棵大苹果树,有一只小燕子叼走了一颗苹果,鼠小弟看见了,它踮起脚尖使劲地拍打手,拍了一会儿,满身大汗,也没像小燕子那样飞到苹果树上摘到和吃到苹果。 (鼠小弟的动作一定留在了赵哲红的想象世界里,所以笔下的语言才这么生动。加油。) 赵培辰、刘羽哲还有赵腾飞这三个用心的孩子们简直创作了一本绘本书,捧着他们自己创作的作品,我很感动。这是孩子们一个晚上加班完成的吧。真的不想过多的加重孩子的课业负担,但是,转念一想,如果是负担的话,孩子们怎么会独具匠心,创作出了他们的作品呢!所以,品读着他们的文字,欣赏着他们的画面,我沉醉于心。真的。 “投之以桃李”,当我们把每个孩子的“作文”都当作生命的创造,心灵的邂逅,“报之以琼浆”,愿“琼浆”融入我们彼此的心灵与生命……

孩子

小弟

表达

苹果

我们

作文

春风

自然

故事

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