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书法—作品和人的经历修为的必然联系

筛月楼

<h3>  我出生于农村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放假后十几岁的我和别的孩子一样,开始尝试着参加生产队里的农活。经过三年自然灾害,吃过联合大食堂,吃过红薯根蔓,包谷轴芯,吃树皮野菜。我的那个年代,饿死了好多人,特别是我这么大的孩子,曾记得饿的两眼冒金星,趴在桌子上起不来。童年的我不知道什么是幸福,就知道有东西吃就行。那时没有更高的奢望。六六年开始文革,彷徨,新奇,不知道社会是啥样,以为很正常,也尝试参加红卫兵,串联。到了后几年逐步懂事了,也受小说里,课本上,电影里,广播中的影响,开始迷恋,崇拜英雄了。感性至上的我更为突出。喜欢刘文学,黄继光,董存瑞等英模人物,这就是我那个年代的我的偶像。</h3><h3> 那个年代最可爱的人,出英模最多的就是解放军。当时看的电影也都是战斗故事片,对一个血气方刚的即将进入成年的我起到了催化作用。当时我一个叔叔就是军人,我问他多大可以当兵,他说十八岁,个别部队喜欢接的十七岁也可以。我就认定了,暗自下决心当英雄。六九年二月份县里来了接兵部队。我就旷课感到县接兵办公室,找到了要到我们那接兵的部队,是北京军区九一八(北京军区警卫营)部队,和连长指导员,都见面接头了。自此以后我就没有离开过他们,整天长在他们跟前,帮他们联系事儿。帮他们借自行车,和他们一起下乡动员。甚至和我的领导睡一个被窝儿。感情到了他们也会给我放宽开绿灯的。六九年三月时年十六岁的我就随部队离开了父母。</h3><h3><br /></h3> <h3>参军第二年的我</h3> <h3>到部队就是严酷的新兵连训练。三天两头紧急集合,住四楼的我们,从听到集合号令到穿衣打背包入列,在四分钟完成。穿着冬服背着背包急行军跑步几公里,连队三百多人,最小的我才十六岁,没掉过队,棉衣都湿透了。三个月后下部队,天天如此的"天天读""天天练",枯燥乏味。特别是天天练滚烫的操场,全副武装,一趴就是几个小时,无依托练射击。托着十几斤的步枪,胳膊肘子下还好多小石子,经常把胳膊肘子磨破。当时的口号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我们真的这么练了,也这么过来了。磨砺了肝胆筋骨皮,成就了坚韧不拔心。付出了,也得到了!辗转十多年,操场强体练兵,事业,生活的顺逆练了心。人就是这么过来的,没有谁是无忧无虑最舒服的,也没有谁是处处不顺最痛苦的。人们的幸福指数是一样的。</h3> <h3>  -—这个时期处在"焚书坑儒"时代,没有书,借的战友报社的书手抄自己做l的《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篆书,篆字写错了,不懂。第一枚印章用木头刻得,印字还写反了,好歹要留着,因为她记载了我学书法的开始。</h3> <h3>楷书当时也是借的司令部机要局的一个参谋的,用刻蜡版的铁笔,勾画下来,油印了几本,柳公权玄秘塔碑,可惜找不到了。</h3> <h3>该书是用铅笔写成然后用钢笔描的。</h3> <h3>和战友游山的我</h3> <h3>  我在部队时基本处于文革阶段,政治不太稳定,我跟着的一个领导卷入了林彪事件,被免职十年,等邓小平恢复职务后才在任命他复职。此期间我也受些影响,七一年填的入党申请书,到七四年才入党,每次找我谈话都是&quot;划不清界限&quot;,一个经过严格政治审查后,组织委派的工作人员,能有啥事啊?不仅如此还给我们隔离,专门办学习班,主题就是揭发某领导问题。一个以政治为中心的时代,入党成了战士的最高荣誉,且在部队党员比例大的多,一般表现当几年兵也都就入党了。心胜得我面对亲友质疑的目光无言可说,当时死的心,越境出逃的念头时时涌上心头。心灰意冷的我终于在司令部薛国恒副参谋长的催促下,从填表到批准入党历时四年才得以落实。心灰意冷的我想离开部队,申请了三年,于七八年随第二批转业干部转到地方工作。辗转多业多行,苦了我也历练了我。八三年至九零年有了电大,函大。时风提倡再学再教育,我先后攻读了中国书画函大,天津茂林书法学院,东方美术电视函授大学,上海青年篆刻函授。由于工作需要必须报读公安大学公安管理专业自考。我一一播种了,也粒粒收获了。总书记说奋斗才是幸福。我奋斗了,我也幸福了!</h3><h3>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攀爬冰山的我</h3> <h3>  我在总结,结果和初心,和实践,和经历,和修为,和价值观,和时代背景的关系,是一种必然结果。这是个学术问题,是迷茫于艺术界,特别是书画艺术界的问题。许多艺术家,特别是书画家,都知道艺术应当有区别,有特点,有个性。却没有过多的研究个性的必然规律。主观的设计自己的个性,自己的风格。这是个盲区,好多人陷在盲区里不能自拔。现在书画界把别人不理解,看着不顺眼的,败笔丛生的丑書,弱画解释为个性,另类,区别于前贤,另立门派等。这都是托辞,辩护。艺术依然有标准,那就是美,优秀,经典,赏心悦目,看了舒服,有正能量。要做到这几个标准是需要下苦功夫的!中国几千年分文化史就是崇尚功夫。功夫是高于生活,高于常人的能力才可以吸引人的眼球。做到这一步不易!艺术是在功夫上再加文化内涵,修养修为,历练修得的结果。所以孔子才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吗。这就是需要知识,经历,实践才可以达到!缺一达不到境界。我学兰亭序几十年其实只是学了功夫,审美,学养。我自己创作则没有兰亭序的味儿。说明了我学了古人的优秀技法,但她毕竟不是现代的审美观念,不是现代人的取向。所以我一天都没临过陈天然,武中奇的作品。但一创作就有他们的风格。说明取向一致。就像前几天在网上答复几个书友问,英章和蕴章那个好的问题一样,两人都到神品级的,英章笔画偏硬,头大,具块垒感,跌宕感,蕴章线条细柔,潇洒流畅,文人气足。英章有过军人经历,跌宕感强,有北方打击乐铿锵有力的震撼感觉。蕴章则有江南丝竹的悦耳之声。所以古人说字如其人,不是虚言。书法不像画画,她更抽象,没有中国文化底蕴看不懂书法,她谈吐含蓄,她不直说。要靠意象,靠意境,靠联想才可以悟到她的真谛!下面通过这些微妙的笔画,结构,章法,线条,特别是笔墨看看她在说什么?</h3><h3> 书法不可以表现具象,通过抽象一定在讲说什么,就像前几年在琉璃厂画廊遇到我写的剑的题材作品,一个海南在总部学习的海军军官要了好几件,说"我作为军人看见这样的作品就喜欢,我要,也要送人"。一个女性朋友看了就说,"看见您的字了有些害怕的感觉"。这些都说明了艺术作品都有她的话外音。请朋友们看看我的作品和我的经历吻合吗?</h3><h3><br /></h3><h3><br /></h3> <h3>在北戴河一年马列读书班时的我</h3> <h3>河北省转业干部书画展上的我</h3> <h3>中年后转战九个不同专业的我</h3> <h3>小歇中旅游的我</h3> <h3>全国素质教育大会上的我</h3> <h3>旅游中的我</h3> <h3>工作考察中的我</h3> <h3>离岗后教学中的我</h3> <h3>舞台上表演书法的我</h3> <h3>教学现场示范中的我</h3> <h3>现场创作的我</h3> <h3>笔会上的我</h3> <h3>接受学生献花的我</h3> <h3>应约为原奥运主席书写萨马兰奇语录的献作的我</h3> <h3>应约参加谷歌新闻发布会于吕思卿合作</h3> <h3>参加全国名人书法展听林岫副主席点评我的作品</h3> <h3>在北京饭店为全球中文名称发布题词</h3> <h3>在繁星艺术剧场现场表演</h3> <h3>为北京饭店题字</h3> <h3>在琉璃厂我的画廊会客中的我</h3> <h3>在和孩子们讲临摹</h3> <h3>在朝阳区特色学校现场表演</h3> <h3>三尺讲台上的我</h3> <h3>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对我的评论</h3> <h3>沉浸在天伦之乐中的我</h3> <h3>嗜石成癖的我</h3> <h3>刚写完美篇,战友传来链接,又激起了我的心潮涌动,眼看不见了,发照片吧!</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