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行当365】196、灯笼作坊

王颂

<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196、灯笼作坊</font></h1><h3><br></h3><div> 灯笼,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每逢节日,尤其是每年的春节至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要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不但营造出了一种喜庆的氛围,也给予人们更多祈福的灵感,寄托了人们对健康、平安、长寿的美好期盼。</div> <h3>  灯笼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灯笼制作在经过了历代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后,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h3><h3> 在国内各地,有许多灯笼作坊,聚集着一群会扎灯笼的艺人,他们扎制灯笼的手艺都是代代传下来,大都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创作年头。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满腔热爱,他们就地取材,用竹、木、藤、麦秆、金属、绫绢等材料,制作出具有当地风格的灯笼。一盏盏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的宫廷灯、水果灯、羊皮灯、鱼灯在艺人灵巧的双手中诞生,点亮了古街老巷,也将照亮东方传统民俗的复兴之路。</h3><div> 扎灯笼是功夫活,一个灯笼大约需要15道工序。一个钟头也就能编四五个灯笼架,再加上糊纸等工序,一天能扎大约40个灯笼,如果是大一些的,一天仅能制作一到两个而已。灯笼的销售旺季在临近年关,各地年集上都会看到扛着手扎灯笼捆沿街叫卖的商贩。</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以上照片摄于河南各地)</h3> <h3>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手扎灯笼逐渐被五花八门的塑料灯笼取代,但还是有很多民间艺人坚守传承着这项烙印着民族性的手艺,因为传统永远是一个无法割断的牵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摄而说之</font></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div><div>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谚语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div><div> “三百六十行”中的这个“行”,应泛指的是行业,也就是社会的分工,每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当然,也可理解为“行当”,即指按生产同类产品或具有相同工艺过程或提供同类劳动服务划分的工种类别。</div><div> 其实,就社会的分工而言,又岂止三百六十行?尤其是现如今,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过去的许多旧行当逐渐边缘化甚至退出历史舞台, 新的行当又在不时产生,呈现出一种优胜劣汰之势。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各种行当林林总总,目不暇接。所以,“三百六十行”并不是一个确数。 </div><div> 今天我们所说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应该是针对健康行业、于民生于国家有益的行业而言。我们每一个人从出生至最后告别世界,这一过程中的每一天,举凡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生老病死……有谁能不和“三百六十行”中的一些行当发生密切联系呢!</div><div> “图说行当365”,是我在整理过去拍的图片资料时编的一个“副产品”。之所以是365行而不是360行,也仅仅是为了凑够一年的天数。我选择的职业行当(有些可能算不上行当,只是一个相对固定的群体),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摄影视野和履痕行迹。许多有特点、有历史价值的行当没有列入其中,只是因为我个人没有拍摄到与之相应的图片资料。正所谓“非不为也,实不能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iv><div><br></div><div>(王颂丨图文)</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下一篇:197、茶馆</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