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978年11月,我刚到衢州一中上班报到不久,就从广播里收听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会议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在当时是一项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和拨乱反正。一晃四十年过去了,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今非昔比。</h3> <h3> 那时的衢州还叫衢县。以粮食主产、生猪养殖为主,区域差不多是现在柯城、衢江、龙游三地,在浙江省也算得上是个大县。那时的衢县主城区设有一个城关镇,出了大南门、小南门、钟楼底、新桥街、水亭门就是出了城区。相比之下,巨化、煤机厂、木材厂、棉织厂是比较好的单位。巨化作为浙江省最大的化工基地,离城区有10来里路,学校、医院、粮站设施配套齐全,在巨化工作的双职工还可以分到一套两居室的住房,年轻人看了都十分羡慕。煤机厂有自己的幼儿园、电影院,每当高温炎热的夏季,厂里还会给职工发棒冰票,家属可以拎个热水瓶去装棒冰。</h3> <h3> 那时的衢县主城区主要有上下街、南街、新桥街、县学街、县西街,商业区集中在南街一带,百货大楼是居民购物的热门店铺。居民在卖布时,大厅上有根铁丝拉着,营业员把布票和现金夹着,在空中划到出纳那里,等结算好,找回钱和零票,方才离去。那时的十字街头有个交通岗亭,汽车在街上跑的不多,行人大都骑上过牌照的自行车上下班,好的单位还配有工作联系用的自行车,之后渐渐发展到家家户户都有一辆或数辆自行车,人们习惯的自行车品牌是永久、凤凰。新桥街有个电影院,县学街有个剧院,都得排队购票进场。城区的东面有个机场,府山上驻扎着空军部队的雷达营,有时也会放露天电影,每当要放映电影,吃过晚饭人们都带着板凳早早的去霸位置。</h3> <h3> 那时候,城里的医院有衢县人民医院、红会医院。小学有新衢、鹿鸣、人民、衢师附小。中学有衢州一中、衢州二中。中等专业学校有衢州师范。在烂柯山下还有一所大学——浙江化工学院。现在的一附小是衢师的操场,周围是菜地和粪缸,晚上黑漆漆的,是练胆的地方。每天清晨的时候,就有环卫工人拉着粪车,喊:倒输桶来,倒输桶来……。马路上,沿街摆的都是隔夜的马桶。那时读书早上5、6点就要从家里出发的,而且,每周只有星期天一天休息。</h3> <h3> 那时的衢县城里,城南是比较繁华的地方,也就是老火车站、汽车站(现东方广场一带),有老佛书(连环画)看,有小西瓜吃(免费的,农民伯伯嫌取籽麻烦,就让路人免费吃,瓜子还他就可以)、有甘蔗表啃(甘蔗的头部,吮吮还是有甜味的)。城区餐饮店家主要有:衢州酒家、邵永丰、聚丰园、回民菜馆、大众饮食店等。下馆子是要带粮票的,不然没有饭吃。那时由于物资短缺,商品一般都要凭票供应。猪肉0.65元/斤,食盐0.14元/斤,黄豆腐干0.16元/斤,白豆腐干0.12元/斤,臭豆腐干0.14元/斤,油条0.03元/根(半两粮票),烧饼0.03元/只(一两粮票),咸豆浆0.03元/碗,淡豆浆0.02元/碗,光面0.10元/碗,油渣面0.13元/碗、片儿串0.28元/碗、鳝丝面0.30元/碗。</h3> <h3> 岁月如梭,韶光易逝。回头想想当年亲身经历的衢县,抬头看看今天衢州的发展变化,时代在变、城乡在变、交通在变、住房在变、通讯在变、环境在变、风尚在变,不知不觉中感到经济社会发展太快了。 </h3><h3> 2018.7.7</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