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名人荟萃————凤城乡中学141班 5组 王皓然

Iris

<h3><ul><li><span style="line-height: 1.8;">学校</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凤城乡中学</span><br></li><li><span style="line-height: 1.8;">班级:141班</span></li><li><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主题:山西名人荟萃</span></li><li><span style="line-height: 1.8;">制篇人:五组成员(王皓然,郑佳宇,王双杰,张洪玮,郝舒婷,周林林)</span></li></ul></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 <p style="text-align: left;">  <font color="#808080">自古以来,山西都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地方,其名人也是不计其数,加下来便给大家介绍一番:</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right; "><font color="#ff8a00"> <b><u>尧(约前2447—前2307年)</u></b></font></h1><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尧,姓伊祁,名放勋,古唐国(今山西临汾尧都区)人 。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尧为帝喾之子,母为陈锋氏。十三岁封于陶(山东菏泽市定陶区)。十五岁辅佐兄长帝挚,改封于唐地,号为陶唐氏。二十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葬于谷林(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境内)。尧从父亲帝喾那里继承帝位,并禅让于舜。</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  他命羲和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 </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帝尧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font></div> <h1 style="text-align: right;"><b><u><font color="#ff8a00">晋文公(前671年 或前697年 -前628年)</font></u></b></h1><h3 style="text-align: left;"> 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 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h3><div>  晋文公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骊姬之乱时--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前632年于城濮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 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div><div>  为了避难,43岁的晋文公开始过着-的生活,可以说是颠簸流离,尝尽了苦难。这位在外辗转19年才得以回国,随即称霸中原的春秋霸主,他的人生充满了励志传奇故事。</div><div>  前656年,重耳遭到骊姬之乱的破孩,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蒲城,他父亲晋献公派勃鞮谋杀重耳,勃鞮割断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墙侥幸逃走,开始了凄惨生活。前636年(62岁)秦穆公护送重耳回晋国。重耳即位,称晋文公,即位后他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在外漂泊19年的晋文公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先后投奔了齐、曹、楚、秦等国,有的国君对他礼遇有嘉,有的却是冷言冷语。前633年,下令军队退避三舍(九十里),在城濮(今山东濮县南)大败楚军。晋文公主持践土之盟,成为霸主。前628年(69岁)冬天,晋文公逝世。</div> <h3> &nbsp;</h3><h1 style="text-align: right; "><u><b><font color="#ff8a00">张仪(?—309)</font></b></u></h1><h3> 张仪(?-前309),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人,魏国贵族后裔,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其主要活动应在苏秦之前,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h3><div>  战国时,列国林立,诸侯争霸,割据战争频繁。各诸侯国在外交和军事上,纷纷采取“合纵连横”的策略。或“合众弱以张仪攻一强”,防止强国的兼并,或“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张仪正是作为杰出的纵横家出现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对列国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div> <h1 style="text-align: right; "><font color="#ff8a00"><u><b>武则天(624年—705年)</b></u></font></h1><h3>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尊为武周圣神皇帝。本名武媚娘,即位后改名武曌(zhào),取意“日月当空”(有另一种写法,瞾,取其“双目当空”之意)。并州文水人(今山西文水)她的国号为周,不是唐。 </h3><div>  武则天,是一个颇具历史魅力的名字,是一个似传奇而非传奇的历史名人。她是唐王朝开国功勋武士镬之次女,千古名帝唐太宗之嫔妾,高宗李治之皇后。她在佐执朝政30年后,亲临帝位,自封“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封建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帝。她从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她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历史功绩,昭然史册,诚如宋庆龄先生客观之评价:“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div><div>  武则天,自幼聪慧敏俐,极善表达,胆识超人。父亲深识其可造之才,遂悉教其读书识字,通晓事理,洞察人情世态。史载,则天十三四岁时,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诗词歌赋都奠下一定基础,尤长于书法、字态卓荦不群。</div><div>  如果说,武则天在称帝前的30余年参政执政的政治生涯中,已显示出惊人的政治谋略与冷酷果敢手段。那么,在称帝之后的14年中,则更充分地表现了她在用人、处事、治国等各个方面的杰出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雄才大略。</div><div>  称帝后的武则天,极为重视人才的选拔与使用。她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国”、“定边疆”之人才,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而用。为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馆,储备有才之人。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网罗人才创造条件。比如,中唐名将郭子仪,就是“自武举异等出”。于是乎在她为帝的年代里,始终有一批“文似仁杰”、“武类休武”的能臣干将,为其忠实效命,有力地维护着武周政权。</div><div>  对于农业生产,武氏也颇为重视。她说:“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武周朝规定,能使“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升任;“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这样,在武周一朝的年代里,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人口也迅速增加。据史料统计,高宗永徽间全国总户数为380万户,到则天临终的神龙元年,渐增至615万户,几乎增长一倍。仅此一例,即可看出这一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情况。</div><div>  在抗击外来入侵,保护边境安宁、友善相邻诸国等方面,武则天继承和发展了唐太宗的民族怀柔政策和 “降则抚之,叛则讨之”的策略。尤对吐蕃、契丹、突厥等周边部族的侵扰、背叛,采取坚决抵抗、讨伐的态度,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div><div>  当然,在武则天掌权执政时期内,也有很多过失。她重用酷吏,奖励告密,使不少污吏横行一时;她刑讯逼供,滥杀无辜,使不少文臣武将蒙受不白之冤;她无度选官,致使官僚机构膨胀,必然加重对人民的盘剥;她好大喜功,生活奢靡,任意挥霍,耗费大量财资和劳动力;她迷信惑众,滥造寺院,弄得“今之伽蓝,制过宫阙”,使大批良田被侵占,许多不良之徒侧身僧众,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负担和灾难。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延缓了生产力的发展,有损于她的形象。</div><div> 不过,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用历史的功过来衡量裁定一个历史人物,她的这些错误和过失,毕竟是其政治生涯中的支流,与其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割除时弊,发展生产;完善科举制度,破除门阀观念;重才惜才,不拘一格任用贤才;维护国家统一,积极平叛;顺应历史潮流,大刀阔斧实施改革等历史功绩相比,难以同日而语。</div> <h1 style="text-align: right; ">  <font color="#ff8a00"><b><u>狄仁杰(630年—700年)</u></b></font></h1><h3> 狄仁杰,字怀英,阳曲县(今太原市南郊区狄村)人。唐代名臣,武则天时期曾任宰相,杰出的政治家。</h3><div>  仁杰的祖父名孝绪,贞观时期任尚书左丞。父亲名知逊曾任夔州长史。仁杰以明经科考及第,被任命为汴州判佐,受到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的赏识,提拔为并州都督府法曹参军。高宗仪凤元年(676),狄仁杰为大理丞,一年处理积案涉及1.7万人。从此以断案如神,摘奸除恶闻名朝野。仁杰刚正廉明,执法不阿,甚至敢于犯颜直谏。武则天垂拱二年(686),仁杰出任宁州(甘肃宁县)刺史,他到任后,体察民情,抚和戎落,内外相安,很得当地吏民欢心,当地人民为赞颂他的德政,为他立碑铭记。</div><div>  天授二年(691),武则天升狄仁杰为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平章事(宰相)。长寿元年(692)春天,酷吏来俊臣诬告宰相仁杰谋反,逮捕下狱。不久出狱,贬为彭泽令。万岁通天元年(696)十月,契丹攻陷冀州(河北临漳),河北震动,朝野惊慌。武则天起用仁杰为魏州刺史,防守北边,抵御契丹。他到任后,改变前任驱使百姓入城、缮修守备的作法,放农民全部归田,百姓很高兴。短时间内便调动起军民守边的积极性。契丹部听说仁杰统兵前来,便引兵北退。魏州不战自守,免于一场灾难。因此,武则天提升他为幽州都督,赐给他紫袍、龟带,并亲笔在紫袍上写了“敷政术、宁清勤、升显位、厉相臣”十二个金字,以示表彰。次年十月,调仁杰回朝,初为鸾台侍郎,不久升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恢复了宰相职位。</div><div>  圣历元年(698),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吴三思数次使人游说太后,争立自己为太子。仁杰从容劝说太后说:“立子,万岁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自古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太后说:“这是我的家事,卿勿预知”。仁杰谏说:“你为元首,我为宰相,立太子是国家之本,岂能不预知乎!”终使武则天感悟,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太子,致使李唐王朝得以维系下去。</div><div>  同年秋天,突厥进犯河北,狄仁杰奉命讨伐突厥,突厥听到仁杰来讨伐,遂退还漠北。太后又命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仁杰采取四条得力措施,身体力行,致使几十万大军顺利撤回,尽快恢复了河北的安定。</div><div>  久视元年(700),狄仁杰升为内史(中书令)。同年秋天,武则天想要修筑大佛寺和塑造大佛像,预计费用多达数百万两白银,官方拿不够,于是下令天下僧尼,每人每日出一钱相助。狄仁杰上疏谏阻,武则天接受劝谏,遂免此议。</div><div>  狄仁杰知人善任,也常以举贤为己任。他任宰相时,先后向武则天举荐了张柬之、桓彦范等数十位唐代中兴名臣。在他死后的神龙元年(705),张柬之趁武则天病重,拥戴唐中宗复位。所以历代政治家、史学家称他有再造唐室之功。</div><div>  久视元年(700)九月,狄仁杰病故。武则天赠仁杰为文昌右相,谥曰文惠。中宗追赠司空,睿宗又追封为梁国公。</div> <h1 style="text-align: right; ">  <font color="#ff8a00"><u><b>杨贵妃杨玉环(719年—756年)</b></u></font></h1><h3> 杨玉环,父亲杨玄琰,任蜀州(今四川崇庆县)司户。祖籍宏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后徙居于蒲州永乐县独头村(今永济市)。</h3><div>  玉环幼年父母双亡,寄养于叔父家。开元二十二年(734年),15岁的杨玉环被选为寿王李瑁的妃子,成了唐玄宗的儿媳妇。</div><div>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最迷恋的武惠妃死去,玄宗深为悼惜,“后庭数千,无可意者”(《旧唐书·玄宗杨贵妃传》)。有人上奏说,杨玄琰的女儿“姿色冠代,宜蒙召见”。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玄宗令高力士将杨玉环召入内禁中。玄宗一见大喜,命她先入籍为女道士,赐号太真。不久,迎入宫中,“不期岁,礼遇如惠妃”。(《旧唐书·玄宗杨贵妃传》)。</div><div>  玉环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乐,智算过人,而且性情聪明机警,每见到玄宗都能以帝意而行,宫中呼为“娘子”。天宝四年(745年),正式册封为贵妃,仪体与皇后相同。玉环“有姊三人,皆有才貌”,分别封为韩、虢、秦三国夫人。其叔父玄及宗兄等皆封官晋爵,其堂兄杨国忠更任相擅权,一时显赫,势倾天下。</div><div>  玉环不但姿色倾国,而且多才多艺。她跳的霓裳羽衣舞柔美动人,常在玄宗面前表演。她是宫廷中热心的舞师,她的侍女张云容,善跳霓裳羽衣舞。她观后十分赞赏,并写了《赠张云容舞》一诗,以示推重:“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充分肯定了这位舞女在舞蹈艺术上取得的成功,也显示了杨贵妃的艺术鉴赏力和诗才。</div><div>  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十一月,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在范阳(今河北涿县)起兵反唐,攻陷洛阳。次年,安派兵破潼关,进入长安。唐玄宗携杨贵妃,令扈从禁军三千一道西奔。随行军士行至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县西),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李亨,杀杨国忠父子等。国忠死而三军不发,玄宗又命力士去问,皆说:“贼(指贵妃)本尚在”。玄宗不得已,与玉环诀别,遂缢其于佛室,时年38岁。</div> <h1 style="text-align: right; "><b><u><font color="#ff8a00">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font></u></b></h1><h3> 王维,别名王右丞,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著名诗人、画家。王维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近体诗严守声律,意态豪放,代表作有《王摩诘文集》等,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其诗如画卷,美不胜收;情景交融,浑然天成;诗渗禅意,流动空灵;无论从诗的题材内容,还是诗歌的艺术丰采上都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h3> <h1 style="text-align: right; "><b><u><font color="#ff8a00">柳宗元(773年—819年)</font></u></b><font color="#010101"> </font></h1><h3><font color="#010101">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家与薛、裴两家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后,柳家与李氏皇族关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时居官尚书省的就达22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间,柳家屡受武则天的打击破孩。到柳宗元出生时,其家族已衰落,从皇亲国戚的特权地位跌入一般官僚地主阶层之中。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县令一类小官。其父柳镇,官秩一直很低。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说,柳氏到他这一代,已经“五、六从以来,无为朝士者”。安史之乱,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冲击。战乱中,柳镇送母亲入王屋山避难,自己携着一家汇入逃亡人流,逃到吴地。在南方,一度生计艰难,有时竟薪米无着。柳宗元的母亲为了供养子女,常常自己挨饿。柳宗元正出生于“安史之乱”后,他的幼年便是在穷困艰难中度过的。柳宗元九岁时,又一次大规模的割据战争——建中之乱爆发,使柳宗元一家再一次饱尝战乱之苦。柳宗元从少年时代起就对人民遭受的苦难有一定的了解,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认识,这对他以后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建树不无影响。  贞元九年(793年)春,20岁的柳宗元考中进土,两年后,中博学宏词科,调为集贤殿书院正字,得以博览群书,开阔眼界,同时也开始接触朝臣官僚,了解官场情况,并关心、参与政治。到集贤殿书院的第一年,他便写了《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碑》,颂扬了在朝政大事上勇于坚持己见的谏议大夫阳城,第二年写了《辩侵伐论》。  贞元十七年(801年),柳宗元调为蓝田尉,两年后又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时年31岁,与韩愈同官,官阶虽低,但职权并不下于御史,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长期的贬谪生涯,生活上的困顿和精神上的折磨,使柳宗元健康状况越来越坏,确是未老先衰。他的好友吴武陵多次奔走于执政大臣裴度门下,设法营救他离柳州还京。裴度与柳宗元同系河东人,元和十四年宪宗因受尊号实行大赦,经裴度说情,宪宗才同意召回柳宗元。然而为时已晚,诏书未到柳州,柳宗元便怀着一腔悲愤离开了人间,当时年仅47岁。临死前,柳宗元写信给好友刘禹锡,并将自己的遗稿留交给他。后来刘禹锡编成《柳宗元集》。  虽然活了不到50岁,但柳宗元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柳宗元的诗,共集中140余首,在大家辈出、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是存诗较少的一个,但却多有传世之作。他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代表当时一个流派的杰出诗才。苏轼评价说:“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把柳宗元和陶渊明并列。现存柳宗元诗,绝大部分是贬官永州以后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他的叙事诗文笔质朴,描写生动,寓言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抒情诗更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笔,委婉深曲地抒写自己的心情。不论何种体裁,都写得精工密致,韵味深长,在简淡的格调中表现极其沉厚的感情,呈现一种独特的面貌。因他是一位关心现实、同情人民的诗人,所以无论写什么题材,都能写出具有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诗篇。  宋人严羽说:“-惟子厚深得骚学。”此论相当中肯。柳宗元的辞赋继承和发扬了屈原辞赋的传统。他的辞赋,不仅利用了传统的形式,而且继承了屈原的精神。这或者是因为两人虽隔千载,但无论是思想、遭遇,还是志向、品格,都有相通之处。《旧唐书》本传云柳宗元“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户乙)。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数十篇,览之者为之凄恻。”与屈原之作辞赋,何其相似。柳宗元的“九赋”和“十骚”,确为唐代赋体文学作品中的佳作,无论侧重于陈情,还是侧重于咏物,都感情真挚,内容充实。  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韩柳二人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唐家八大家”,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唐中叶,柳宗元和韩愈在文坛上发起和领导了一场古文运动。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和文学主张。在文章内容上,针对骈文不重内容、空洞无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文章形式上,提出要革新文体,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并要求革新语言“务去陈言”、“辞必己出”。此外,还指出先“立行”再“立言”。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主张。韩柳二人在创作实践中身体力行,创作了许多内容丰富、技巧纯熟、语言精练生动的优秀散文。韩柳的古文运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游记、寓言等方面,柳宗元同样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优秀的作品。“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除寓言诗外,柳宗元还写了不少寓言故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等,也已成古代寓言名篇。“黔驴技穷”,已成成语,几乎尽人皆知。有的寓言篇幅虽短,但也同他的山水记一样,被千古传诵。  文学成就而外,柳宗元又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一个积极投身于政治革新的人,必然是一个思想家。柳宗元的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等。在这些论著中,柳宗元对汉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说持否定态度,把董仲舒这样的大人物斥为“淫巫瞽史”,指责他“诳乱后代”。他反对天符、天命、天道诸说,批判神学,强调人事,用“人”来代替“砷”,这在一千多年前神学迷信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柳宗元还把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解说“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对唯心主义天命论进行批判。他的哲学思想,是同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水平相适应的。他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唐时代杰出的思想家。  柳宗元所写的一些关于社会政治的论著,是他的政治思想的具体反映,是他参与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封建论》是柳宗元最著名的政治论文。针对分封制和郡县制两种制度之争,柳宗元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有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分封制暴露出种种严重弊端,而新的郡县制能克服分封制弊端,有优越性和进步性,因而极力支持郡县制。对秦始皇的评价,也反映出柳宗元政治思想的进步性。《六逆论》、《晋问》等政论文,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世袭特权,甚至认为天子在用人问题上有了错误,也应改正。他重视农战的思想也比较突出,重视劝农耕,修水利,以利民、安民。柳宗元推崇儒学,但不主宗一家。他的不少言论,往往从折衷调和的立场,来对儒、法、释、道等各家学说作调和的解说,这是他思想异于其他思想家之处。  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将永远受到世人的尊敬。</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right; "><b><u><font color="#ff8a00">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font></u></b></h1><h3>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h3><div>  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div> <h1 style="text-align: right; ">  <u><b><font color="#ff8a00">傅作义(1895—1974)</font></b></u></h1><h3> 傅作义是一位抗日名将、追求进步的国民党员。1949年 1月,他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和平统一”的主张,毅然率部举行北平和平起义,使古老的文化故都完好地归回人民, 200万市民的生命财产免遭兵燹。这一义举对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h3> <h1 style="text-align: right; "><b><u><font color="#ff8a00">彭真(1902年10月12日——1997年4月26日)</font></u></b></h1><h3> 彭真,男,原名傅懋恭,山西省曲沃县人。1922年考入太原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参加进步组织青年学会,接受马克思主义。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山西省共产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1937年改名彭真。 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h3> <h1 style="text-align: right; "><b><u><font color="#ff8a00">宋培文(1911—1942)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炮兵营政治委员</font></u></b></h1><div>  宋培文,1911年12月出生于山西省太原。父亲宋子纯,为人正直忠厚,曾做过小生意,当过小职员。母亲何静容,是一位贤惠勤劳的家庭妇女。父母的传统美德和家庭环境的影响,给少年时期宋培文的心灵播下了正直做人、勤奋好学的种子。</div> <h3>  <font color="#808080">当然山西的名人可不止这些,不止以前,相信未来一定会有更多名人让世人所传颂。</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font><font color="#ff8a00">现在就开始努力吧!建设更好的家乡,让山西在未来之路上闪耀光芒,璀璨夺目!</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