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本书,走进一座城(一)

王韬

<h3>奔赴吴哥,像是去赴一场海誓山盟!</h3> <h3>作为全球“地标”排行榜第一和《孤独星球》世界旅行清单榜首的吴哥窟,一直都在计划中。但似乎柬埔寨距离我们云南很近,所以迟迟没有前往。直到再次拜读蒋勋先生的《吴哥之美》,已不能自己。</h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font color="#ed2308">“吴哥,位于柬埔寨西北部,以建筑雄峻和浮雕精细闻名于世,是世界上最大的寺庙建筑群,是印度教与佛教信仰的艺术极致。这里曾是一座辉煌繁荣的王城,却饱受战争病疫的无情吞噬,在热带丛林里面湮没成一片废墟,而今,文明重现。”</font></div><div><br></div><div><br></div> <h3><font color="#ed2308">“20封蒋勋写给林怀民的信,娓娓诉说吴哥王朝诸寺遗址、雕刻、美学、仪式空间最细腻美妙的景致,触动你我最本质的生命底层,那样深刻,又如此宁静。”</font><br></h3><h3>美学大师蒋勋14次游历吴哥,写就关于吴哥最美的文字。<br></h3> <h3>那就带上《吴哥之美》,随蒋勋先生,在最美文字间,游历吴哥。</h3> <h3>巴肯山,是吴哥的唯一制高点,虽然海拔只有67米!</h3> <h3>山顶破败的巴肯寺,是高棉王朝移都吴哥的第一个寺庙。被称为“第一次吴哥”。</h3> <h3>为保护古迹,管制流量,每15分钟只允许300名游客爬上去,傍晚时分都是大排长龙的。</h3> <h3>因此,巴肯山日落,被称为世界上最拥挤,也最幸福的日落!</h3> <h3>旅程才刚刚开始,心已被俘虏!</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font color="#ed2308">“黎明的曙光从很远的天际开始亮起。吴哥寺是吴哥城唯一朝向西方的寺庙,背向日出的东方,五座尖塔在微亮的天际形成明显的黑色剪影。庄严的建筑轮廓,衬托着慢慢亮起来的背景,每一个角落都有人,每一个人都面向东方。黎明日出,天地间寂静无声,好像等待君王天神降临。”——蒋勋《吴哥之美》</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红,像淡淡血渍,从灰黑夜色的薄纱里渗透出来。红逐渐加深,愈来愈浓重,逼出吴哥寺更鲜明的轮廓。吴哥寺是吴哥王朝鼎盛时期的建筑,黎明的曙红像是要重新回忆昔日的辉煌。红,像深深嵌入血肉的记忆,血渍的红里闪出了金色的光,金色在水波里跳跃,像贵重的织锦。红莲慢慢绽放,水池四边的鸟雀鸣叫啁啾。黎明开始了,黎明浩大的光宣告生命苏醒,一轮金红色的太阳从建筑背后升起。”——蒋勋《吴哥之美》<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 <h3> (此图来自网络)</h3><h3>吴哥寺的建筑遵循金刚宝座塔形式,包括祭坛与回廊。祭坛由三层回廊环绕的长方形须弥台组成,层层高叠,形如金字塔,象征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须弥山。祭坛顶部矗立着按五点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宝塔,象征须弥山的五座山峰。外围一圈护城河,象征环绕须弥山的咸海。</h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font color="#ed2308">“吴哥寺中最特殊的地方,是它坐东朝西的格局。从西面走向吴哥寺,所有人都被空间的伟大震撼了。建筑的实体其实还很远,但是一条笔直的石板大道,长度达到475米,宽度有9.5米,如此空无一物的笔直大道,仿佛透视上的两条寻找焦点的线,把参拜者的视线,一直逼引到最远的端景。端景是巍峨耸立的寺塔,象征君王与神合而为一的须弥山,是宇宙的初始,也是宇宙的终极,是时间的永恒,也是空间的无限。”——蒋勋《吴哥之美》</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只是一条步道,只是石板铺砌的一条笔直引道,用石桩架高,距离地面大约1米多,跨越整个护城河的宽度,使人在每一步的前行中感觉到靠近信仰的漫长过程……引道的长度几乎是整体建筑的一半。吴哥寺不断用‘空间’来塑造建筑的力量……引道上475米的一步一脚印,从不同的距离接近寺塔远远的中心。”——蒋勋《吴哥之美》</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到了引道终了,出现一扇门塔,横向宽度235米,有三个入口,都以多面向的寺塔结构来完成,庄严华丽,不是防卫性的入口,而且需要自己虔敬谦卑的入口。‘门’是入口,是心灵升华的入口……从正面看是三座高高的寺塔,稍微倾侧,可以看到五座。四座小塔护卫着中央一座最高的中心塔,空间的布局,使吴哥寺在真实与虚幻之间……被誉为建筑奇迹,建造者如此透彻领悟人性。他并不是在盖房子,他为这个城市留下心灵的空间,是‘城中之城’,是肉身里心灵的留白。”——蒋勋《吴哥之美》</font></h3> <h3>吴哥寺的第一层外围是长达八百米的浅浮雕,从西边的引道走进来,按逆时针方向游览,保证浅浮雕在你的左侧,这样的话你观看的先后顺序就与故事情节相一致了。</h3> <h3>浮雕描绘了战争、神话、史诗等一系列场景……</h3> <h3><font color="#ed2308">“吴哥寺的廊不只是为了通过,似乎更是邀请我们停留。巨石浮雕刻出了印度两大史诗《摩呵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图像故事,优美又充满活泼生命力,是人类的奇迹。……在文字上阅读起来颇艰难的史诗,竟然变成了视觉上浅白易懂的生动画面。”——蒋勋《吴哥之美》</font></h3> <h3>第二层平台比第一层高7米,周长约430米。</h3> <h3>与第一层相比,第二层有了更多的装饰,复杂漂亮窗柱和更多的飞天女神(Apsara)、莲花蓓蕾等雕刻形象。</h3> <h3><font color="#ed2308">“柱子有一面受光,浅刻在石柱上的飞天女神(Apsara)好像一一苏醒了,手中拈着花朵,或手提裙裾,姗姗走来。”——蒋勋《吴哥之美》</font></h3> <h3>据说吴哥寺的墙上共雕刻着3000多个形象各异的女神。第二层回廊的内侧,可以大量近距离观赏。每一尊女神像的纱衣、装饰品都变化不同,发型及发饰、纱裙,从华丽的装饰到大胆前卫的设计多种多样,甚至体型也有胖有瘦,表情也丰富多彩,生动有趣。</h3> <h3>看完壁画,不要忘记登上吴哥寺的顶峰,也就是爬上那五座莲花状的高塔。第三层呈正方形,边长75米。这是神庙的最高层,四座小塔拱卫中央主塔,象征着诸神居住的圣地须弥山。</h3> <h3><font color="#ed2308">“吴哥王朝来自印度教的信仰,空间在严格的方正中追求一重一重向上的发展。通常寺庙建筑以五层坛城的形式向中心提高,由平缓到陡斜。每一层跨越到另一层,攀爬的阶梯都更陡直。角度的加大,最后逼近于90度仰角。攀爬而上,不仅必须手脚并用,五体投地,而且也要专心一意,不能稍有分心。在通向信仰的高度时要如此精进专一,使物理的空间借建筑转换为心灵的朝圣。稍有懈怠,便要摔下,粉身碎骨;稍有退缩,也立刻头晕目眩,不能自持。”——蒋勋《吴哥之美》</font></h3> <h3>曾经有游人失足。现已不能自由攀登。只开放一个台阶,且建了钢架楼梯。<br></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 <h3>感慨是不是只能是虔诚的信仰才能凝造出如此撼动人心的建筑?</h3><h3>在攀爬台阶的时候尤其能感到敬畏。</h3> <h3>站在高塔上,俯瞰吴哥寺。</h3> <h3>你想要的虚度时光……</h3> <h3>你想要的岁月静好……</h3> <h3>它都最美好地给了你。</h3><h3>无尽的长廊里,精美的画框下,美丽的女神旁……</h3><h3>在这悠悠岁月的任何一个地方,</h3><h3>可以看,可以想,可以走,可以奔,可以坐,可以倚,可以思……</h3><h3>一天,就这样过去了,</h3><h3>甚至,还不够……</h3><div>之后,这一天大约会是你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天。因为,它,是吴哥。</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吴哥,常常有大小之说:</div><div>小,指的是吴哥寺。</div><div>大,指的是通王城。</div><div>小吴哥已被印在柬埔寨国旗上,</div><div>而通王城里,可见高棉的微笑。</div> <h3>初见巴戎寺,即刻就被美到,</h3><h3>在茂密的树林间,不知不觉,</h3><h3>它就突然盛大地呈现在你面前。</h3> <h3>明明已看过无数的美照,甚至激动的梦里还会见到过它,可当它的模样一览无余地呈现在你的面前时,还是情不自禁的“哇!”</h3> <h3><font color="#ed2308">这所由阇耶跋摩七世 (又译:者耶跋摩)(Jaya varman VII)(1125-1219)修建的陵墓寺庙,在四周的石砌墙壁上刻满浮雕,主要是以高棉人在12世纪和占婆人的战争为主题。走过这长达1200米的浮雕饰带,像看了一部缓缓进行的电影。——蒋勋《吴哥之美》</font></h3> <h3>与吴哥寺神话故事、宗教经典的浮雕不同,巴戎寺的浮雕更多是高棉王朝的生活“写实”。</h3> <h3>这长达1.2公里,如相机胶卷一般生动再现了当时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的浅浮雕,是研究吴哥最好的史书。</h3> <h3>穿行在众多佛塔间,无论身处任何一个角落。</h3> <h3>都会发现带有微笑的眼睛注视着你。</h3> <h3>都能感受到温和的目光。</h3> <h3>也许,这就是十方诸佛……</h3> <h3>坐在书中描写的地方,读着描写这个地方的书,是件很奇妙的事。阅读和旅行相互搭配,使得旅行可以不那么肤浅。</h3> <h3><font color="#ed2308">“寺庙高处49座尖塔上一百多面静穆的微笑……在断垣残壁的瓦砾间,凝视那一尊一尊、高高低低、大大小小、面向四面八方、无所不在的微笑的面容……仿佛从污泥的池沼中升起一朵莲花,那微笑成为城市高处唯一的表情,包容了爱恨,超越了生死,通过漫长岁月,把笑容传递给后世。”——蒋勋《吴哥之美》</font></h3><div><br></div> <h3>这个微笑被称为“高棉的微笑”。</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追寻着安吉丽娜朱莉的足迹,来到塔布隆寺。</h3> <h3>一部《Tomb Raider》,让塔布隆寺闻名于世,成为和小吴哥、巴戎寺齐名的吴哥三大景点之一。</h3> <h3>这是一座神奇的寺庙,千年古树和千年废墟的惊艳结合。</h3> <h3>粗壮发达的根茎,绕过梁柱、探入石缝、盘绕在屋檐上、裹住窗门,历经数百年的努力,深稳紧密地缚住神庙。</h3> <h3>苔痕覆盖,枝干纠缠,塔普伦寺已剩残垣断壁,树根与建筑的紧密结合,是现在的标记。</h3> <h3>十几层楼高的大树骑在将塌不塌的屋梁上,像是在宣告着大自然力量的绝对霸权。</h3> <h3><font color="#ed2308">“美无法掠夺,美无法霸占,美只是愈来愈淡的夕阳余光里一片历史的废墟。帝国和我们自己,有一天都一样要成为废墟;吴哥使每一个人走到废墟的现场,看到了存在的荒谬。”——蒋勋《吴哥之美》</font></h3> <h3>庞大的树根紧紧缠绕着废墟,你能发现什么吗?</h3> <h3>被巨根包裹住的佛头。</h3> <h3>和泰国大城的树抱佛头有异曲同工之妙。</h3><h3>大城的树抱佛头已成了打卡的标志。</h3><h3>而这里,没有任何提示和说明,它就静静地在那里,任由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变迁。</h3> <h3>印度专家团队负责塔布隆寺修复工作。他们拒绝砍倒这些树木让寺庙恢复原状,因为他们认为这个景象也是历史的一部分。</h3> <h3>相比我们,拆真迹,造仿建,还有遍布各地一模一样的崭新古镇。我们是不是该反思?既要还原历史真相,也不破坏历史的年轮。</h3> <h3>如果抑制古树的生长,寺庙将会失去力量的支撑而坍塌,如果任由古树继续蔓延,也会让寺庙一点点瓦解。</h3> <h3>也许,有一天,塔布隆寺终究消失……</h3> <h3><font color="#ed2308">“美,像是记忆,又像是遗忘……”</font></h3><h3><font color="#ed2308">——蒋勋《吴哥之美》</font></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吴哥以北25公里 处有一座寺庙叫女王宫,是吴哥建筑中雕刻最为精美的作品。当法国人发现它的时候,因为太过于小巧玲珑、精致剔透、富丽堂皇而以为是女王的住所,所以有女王宫的名字,结果以讹传讹。这座神庙叫做班蒂斯蕾(Banteay Srei)。</h3> <h3>所有建筑材料均为红色,红土、红砖、红石,色彩艳丽,在阳光的照耀下,如同燃烧的火焰一般。</h3> <h3><font color="#010101">这些雕刻极为精细,像是印染布料的模板。</font></h3> <h3>斑蒂丝蕾(Banteay Srei) 虽然规模非常小,但停留的时间却不少。因为到了门口,你就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仔细端详门楣上的雕刻。</h3> <h3><font color="#ed2308">“斑蒂丝蕾(Banteay Srei)的石雕繁复却毫不琐碎。每一道门楣上的雕花都像女子头上的花冠,要如此不厌其烦地去重复,要刻意加重强调这是通往诸神世界的门,这是华丽的女神之门。斑蒂丝蕾的图案像波斯的织毯,像中国的丝绣,像中古欧洲大教堂的玻璃窗花,像闪动的火焰,像舒卷的藤蔓,像一次无法再记起的迷离错综的梦”——蒋勋《吴哥之美》</font></h3> <h3>正在跳舞的湿婆神。左端的女子名为卡里拉米亚,本是一名王妃,但国王死后各地国王争抢她,她向湿婆神祈祷,希望湿婆神破坏掉她的魅力和美貌,湿婆神让她如愿以偿。右侧则是雷神因陀罗正在敲鼓。</h3><h3><br></h3> <h3>美丽的山形门浮雕。<br></h3> <h3>其实,这是一座高僧修行的寺庙。</h3><div>搞得如丝绸般工整和细腻,绝对是世间少有!</div> <h3>寻一处回廊</h3><div>坐在油画框般的窗户上</div><div>慵懒地,舒适的小憩一会儿,</div><div>一路饕餮的美,太多太强烈,</div><div>需要停下来消化、消化……</div> <h3>行程的最后,我们来探访吴哥所有寺庙的祖先——罗洛斯遗址。罗洛斯遗址是一个建筑群,主要由巴孔寺(Bakong)、普利科寺(Preah Ko)和洛雷寺(Lolei)组成。建筑年代比吴哥寺要早了三四百年。</h3> <h3><font color="#ed2308">“印度教信仰中,宇宙的中心是须弥山,须弥山上住着湿婆神,‘山’成为中心、稳定的象征。罗洛斯遗址的巴孔寺已经用寺塔的形式追寻‘山’的象征,是在平面基地上,利用石阶及向上累建的坛,一层一层来完成‘山’的意象……从砖造到石质结构,从灰泥壁雕到砂岩石雕,从六座寺塔不规则的排列,到神殿山建筑形式精准完美比例的完成,从罗洛斯遗址的草创形式,到吴哥寺令人惊叹的形式美的完成,吴哥文化的递变过程,必须到了罗洛斯遗址才能充分了解”——蒋勋《吴哥之美》</font></h3> <h3>所有言语能及的美丽,</h3><div>都不及与它初次相遇。</div><h3>对于吴哥,美是一种消失。</h3><div>只有我们去过后,</div><div>美,才成为永恒的存在,</div><div>于我们生命里!</div><div>因为一本书,走进一座城。</div><div>我想,我会继续……</div><div><br></div><div> (完)</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