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跟随佐藤学做教育》一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教师之所以感动苦恼是因为对工作担负着责任,对孩子们寄予了希望,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自责。这句话应该是道出了许多老师的心声。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内尔.诺丁斯说“教育就是为别人的成长操心的事情。”现在,很多学校还是老师苦教,学生苦学,看着一张张目光呆滞的脸,课堂上一个又一个忍都忍不住的哈欠,天天不做家庭作业你却无能为力的留守儿童……我真的感到迷茫,我究竟应该去教学,孩子们才会感兴趣,才会有持久学习的内驱力?我应该如何做,才能让孩子获得学习的快乐,而自己也很幸福?带着这样的疑问踏上这次学习之旅。 <h3> 谭秀琴老师分享说:“越是干净的地方越不会丢垃圾,越是安静的课堂,学生越是不吵闹。”昨天林莘校长给我们展示的《有礼貌的百足虫》,今天芮莹老师的《小蝌蚪找妈妈》呈现出来的都是静悄悄的课堂,在她们的课堂上还呈现出了倾听、柔软、学习的真实存在。</h3><h3> 教学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真正的学习,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我们要“倾听”,倾听所有学生内心的声音,让教学成为学生话语的交响乐。“倾听”正是教学中教师活动的核心。“倾听”代表了对对方观点的关注、同情、同感与共鸣,会使对方产生一种信任感和依赖感,因此,良好的倾听可以拉近对话者的距离。而在这几天的学习,无论是林莘校长还是芮莹老师、吴艳校长都是良好的倾听者,她们会认真的听,用眼神、肢体语言进行回应,这样学生感到非常安全和放松。倾听还贯穿了教学的整个过程,无论是三年级的孩子上课,还是一年级的孩子上课,在组内交流或者公共交流的时候,孩子们都是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并予以回应。</h3><h3> 在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上另一个特点就是柔软。老师的话语是轻声细语的,对孩子们的回答老师总是面带微笑点头,精彩的回答,老师会惊讶的地说:“哦!你好棒哦!老师都没有想到哦!”学生听了这样的话,该是多大的鼓励呀!当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小时,老师不是让他说的大声一点,而是说:“xx同学的回答好精彩,我们都想再听一遍。”老师的动作更是柔软,老师上课中经常是俯下身子、身体前倾听或者蹲下来倾听,遇到坐不住开始躁动的孩子就走过去摸摸他的肩或者脑袋,或者用对眼的方法安抚孩子。在课堂上,孩子们也是柔软的。在今天芮莹老师的课堂上,我观察的小组就有这样一个细节:当老师提出四人小组朗读2、3、4段中的一段时,孩子们就开始分工了。一个女孩子说:“我来当青蛙妈妈”,大家没有什么意见就决定了,另一个女生说:“你当青蛙妈妈,我就当小蝌蚪吧!”组内的一个男生分配当乌龟妈妈,他不高兴,不喜欢乌龟妈妈这个角色。于是组内的另一名男生就说:“那我来当乌龟妈妈,你来当鲤鱼阿姨吧!”于是,分角色朗读顺利进行了。正因为这个男孩的柔软,才使组内学校有效进行。所以,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是柔软的。</h3><h3> 所谓“学习”,就是同客观世界的相遇与对话,同教室里的伙伴相遇与对话,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总是能感受到学习的真实存在。昨天我关注的一个男生,最开始的时候老师提出指令后,他先不动作,总是偷偷瞄一眼其他的伙伴然后再行动,表现得不是很有信心。后来,当他得到了一次拿话筒回答问题的机会后,他的精神状态明显兴奋了很多,学习状态也非常到位,后面的学习就顺畅了许多。今天课堂上一个小女生,她第一次听老师的指令没有听清楚,老师稍一提醒,她马上就改正过来了;在分角色朗读环节,小女孩敢于向老师质疑:“如果只读一段的话,我们四个人就不好分配角色”。这就是学习在真实的发生。</h3><h3> 今天下午,林莘校长带领小语1班的老师进行集体备课《卖木雕的少年》时,在公共分享环节,林莘校长就坐下了,然后面对微笑,不住地点头。最后她问老师们:“你们觉得这样的课堂,老师轻松吗?”老师都笑着回答“轻松”。林莘校长说:“我现在的课堂就是这样的,你们也可以”。我们真的可以吗?问到做学习共同体难吗?林莘校长会说:“很难很难。”在林莘校长的课堂上也经常对孩子们说:“这个问题好难好难哦!”这句话总是能有效地激发孩子们的挑战性。课堂改革,要革的就是自己的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