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撰文:余武隆</h3><h3> 一直以来,关于余姓的繁体该用“余”还是“馀”存在争议或混淆不清,余氏家谱等资料中偶尔出现“馀”,甚至有的余氏文化名人在签名时也用“馀”。在网上搜索余的繁体字会出现“余”和“馀”,如此一来更让人难以确定余姓繁体该用“余”还是“馀”。其实,只要翻开《辞海》和《说文解字》就一目了然。</h3><h3><br></h3> <h3> 先查《辞海》:㈠余①我。《左转宣公十七年》:“余将老。”②阴历四月的别称。见“余月”③姓。南朝宋有余齐民。㈡[馀] ①剩:多余。②表示成熟后的不定零数。③以外、以后。④饱足。</h3><h3><br></h3> <h3> 再翻开《说文解字》:余,象形字,本义是“房屋”。甲骨文中的“余”字,看起来就像一把撑开的伞;上面伞盖状结构,代表屋顶;下面是一棵树木,代表屋内支撑屋顶的木柱。二者结合,就如一幅原始的房屋结构图。 </h3><h3><br></h3> <h3> 另外,也有学者认为这个字形就像是在树顶上筑有形似鸟巢的房子,这印证了原始社会有巢氏“构木为筑”的传说。另外,“余”也用做姓氏。相传上古时,擅长用椽子和木柱建造房屋的氏族,就以房屋为原始图腾和族民,称“余氏族”,族人称“余人”。他们长期居住的地方,也多以“余”命名而称“余地”,建在余地的城郭或邦国,名字中也常含有余字。据说夏禹建立姒姓夏国后,将其子孙分封在各地,他们建立了很多小国家,都是夏的属国。其中,有一个叫“繇余国”,也称“由余国”,国人有以国名中的余为姓者,从而使余姓成为中华姓氏之一。</h3><div><br></div> <h3> “馀”,繁体为“餘”,形声字,“食”形“余”声,本义是“饱足、吃饱了饭”。这个字诞生的较晚,最早见于秦代的小篆,从一开始就是左“食”右“余”的组合。从篆体到楷体,“餘”字在各个历史阶段和各种字体中的字形变化,基本上都与“食”和“余”两个字的字形变化相对应。后来,“餘”被简化为“馀”。在现代汉语中,“馀”字被弃置不用了,他的所有意思,都归到了“余”字的名下。或者说,“馀”、“余”合为“余”了。所以,“馀”又是“余”的异体字。</h3> <h3>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关于余:語之舒也。語,匡謬正俗引作䛐。左氏傳。小白余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此正䛐之舒。亏部曰。亏,於也。象气之舒亏。然則余亏異字而同音義。釋詁云。余,我也。余,身也。孫炎曰。余舒遟之身也。然則余之引伸訓爲我。詩書用予不用余。左傳用余不用予。曲禮下篇。朝諸矦分職授政任功。曰予一人。注云。覲禮曰伯父寔來。余一人嘉之。余予古今字。凡言古今字者,主謂同音,而古用彼今用此異字。若禮經古文用余一人。禮記用予一人。余予本異字異義。非謂予余本卽一字也。顏師古匡謬正俗不達斯恉。且又以予上聲余平聲爲分別。又不知古音平上不甚區分。重悂貤繆。儀禮漢讀攷糾之詳矣。从八。象气之分散。舍省聲。以諸切。五部。</h3> <br><div> 百度搜《说文解字》,“馀”为“余”的异体字。何为异体字?异体字是一个字的正体之外的写法,字音和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英文翻译异体字variant form of a Chinese character。由于汉字是由意符、音符和记号所组成的,意符选取的角度因人而异,音符又不同于拼音文字中的字母,所以,一字多形的现象在汉字的历史上比比皆是。不等于繁体字。所以,异体字怎么解释都不如正体字正宗、正规。 </div><div> 综上所述,余姓的繁体肯定是“余”而不是“馀”。</div><div> 如果有个别余姓喜欢用异体字“馀”,必须三思,毕竟异体字不是正规字,就像一个人有正路不走非要走偏门左道,岂不无知透顶、贻笑大方!再说“馀“多了一个“食”,让他人感觉余姓的祖宗是厨师或吃货。举个例,当我们介绍自己时说:“余,富文也。”一语双关,不仅介绍清楚了自己的姓名还给人有学问、有内涵的感觉,不论听还是看“余,有文也。”都很舒服。假如换异体字:“馀,有文也。”怎样?当口头表达时没什么不妥,可当写出来让人看味道就变了。</div><div> 最后,给一个肯定的答案:余姓的繁体是“余”而不是“馀”!</div><div> </div><div><br></div><div>注:感谢青年书法家余刚提供部分佐证资料!</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