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龙须洞山

水之语

<h3>  老家海溪是一个高山小盘地,方圆只有35平方公里。它深处括苍山中,是青田西北部的一个边远乡镇。龙须洞山就高高的耸立在盘地西边。<br></h3><h3> 龙须洞山是海溪民众心目中的圣山!春夏秋冬,晦明变化,他会让飘渺的云雾笼罩山顶、或者横遮山腰,来预示着天气晴雨的变化。生活在山下的乡亲们世世代代都在他的庇佑下生产劳作,晴晒雨种,繁衍生息。</h3> <h3>一</h3><h3>   山循洞名,而洞以草名。说来也怪,诺大的一座大山之中,只有龙须洞前的那一片生长着茂盛的龙须草。这种通常用来编织草席的长长细细的草,如同是扎在土地里的绿色铁丝,一丛丛的,高高地弯着腰,随风摇摆。</h3><h3><br /></h3><h3><br /></h3> <h3>  龙须洞其实不算洞。在大悬崖的下方,有处石壁坍塌,形成了一个高宽各约十来米的穴窝。洞穴不深,似乎只有两、三米,上口坍塌得厉害则深一些。一侧的石壁底下有股细泉脉脉地流出,难怪洞前的龙须草生长这么好!不知是谁,在洞口前彻了一道石坎,方便大家上下和驻足。</h3><h3>  山洞粗朴,却是乡亲们的圣殿,常常有人上来祭拜!民间一直都在传说,这龙须洞是东海龙王修炼的地方。龙王为了寻求仙气,当年循迹来到这里。因留恋此间的美景,就常年驻此修炼,也成了乡民们的守护神。</h3><h3><br></h3> <h3>  还有人说得更加唯妙唯俏:瞧,龙须草是龙王的长胡须,那泉水是龙涎,这个山洞其实是龙的嘴巴,大崖石分明是龙头,而整座山脉是龙的身躯。能有如此丰富的联想,实属难得,想必也是个爱乡的人!</h3> <h3>二</h3><h3>  龙须洞山不高,海拔只有1220米左右。我们却从来都要抬头仰望,也许是山下地盘逼仄,山峰显得高企,也许是崇拜使然。</h3><h3><br /></h3><h3> </h3> <h3>  山间四季的云蒸霞蔚,阴晴变幻,都是秀丽景象,美不胜收。最好的是冬季。雪霁之后,旭日东升,红亮如金的阳光投照在皑皑雪峰之上。经过白雪折射的光茫普照在整个盘地上,映衬着每一张喜悦的脸庞,散发出慈爱的温暖笼罩着整个大地!因此,我们喜欢冬天,希望永远沐浴在这样的光辉中。</h3> <h3>  山上有许多奇岩怪石,其中山顶的八仙岩状若人形,堪称一绝。乡人杜撰了一个故事。说是有一樵夫某天上山砍柴,看到山顶彩云袅袅,又听到有仙乐飘来,异于平常,便好奇地爬上去想看个究竟。却见得八位仙人聚在山顶,各有吹箫起舞,饮酒对唱,也有在下棋对奕和旁观的。樵夫不禁地讶然失声,惊动了仙人。被凡人见了真身,神仙们在匆忙之中只好石化遁去。仙人走了,留下来的大岩石给龙须洞山又增添了一抹奇异的色彩!</h3> <h3>三</h3><h3>  山不在高,锦绣美景自然会吸引来奇禽异兽,譬如白鹤。山上现在还空余着四处白鹤洞,那是当年鹤群的栖息之所。山下溪边有处晒鹤滩,是白鹤在小溪里嬉水、斗闹之后亮翅晒羽的地方。由此可知,当年的溪水丰沛,而且水质一定清冽、甘甜。那胜似仙境的景象,令人向往,更让人浮想联翩!</h3><h3> <br /></h3> <h3>  白鹤晨出夕归,都是沿着小溪飞翔。人们就将小溪叫作鹤溪,并且连带作了地名。根据一些族谱记载,老家早年还有过"鹤山"、"鹤鸣"、"鹤栖"等名称,都同白鹤密切相关。因此说,我们海溪才是鹤家乡!当年,那只在瓯江边上来回盘旋的白鹤,指引着人们在江水中打桩、构筑青田县城墙基,也许就是来自我们老家!</h3><h3> 到南宋时,东海的潮水沿着瓯江涨至海口。老家位于海口的西北方,因而改称为海西。后来,定名为海溪,一直沿用到今天。大概是祈祷更多的水吧,不然怎么会又是海又是溪呢?然而,事与愿违,海溪常年缺水!</h3> <h3>  谁也说不清,海溪是从什么年代开始缺水;更说不清,仙鹤是何时一飞而去不复回。为了记念白鹤,乡亲们每年都会在众主殿祭鹤,并且作为节日代代流传。祭鹤节是一个大节日,乡亲们非常重视,与重午中秋一般样。在小暑节气后的第一个卯日,老人们会从村里选出一对金童玉女,让他们手举纸鹤,带着众人沿街游行,鼓乐奏鸣、琴箫相和。一行人来到黄畈垟的宫主殿,虔诚地供奉猪羊牲品,拜祭鹤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临近中午时分,活动结束后,每家每户都会分到胙肉。大家在家里卷着吃薄饼过节。</h3> <h3>四</h3><h3>  说起缺水,还要赘述一个相关的传说。据说,早年有一个阴阳师路过海溪,他将前后看遍了才说道:海溪是条船,易于耕种,大家就像是生活在船舱中,不用为吃喝发愁,唯独缺水!这个传说是在人们的将信将疑中流传下来的。</h3><h3> </h3> <h3>  老家的地形确实像一条船。众山环绕,如同莲瓣一样层峦叠嶂,只有西边的龙须洞山一峰高兀,犹如舢舨船翘着的船尾。山谷中间的腹地稍为平坦开阔,像是船身。一条小溪汇集着山涧细水,在谷底蜿蜒地东流而去。</h3><h3> 人们傍水而居,在溪流的两岸生活、生产。这条称为"坑"的小溪平日里水流不大。乡亲们甚至谑称为"蓑衣坑",意思是说只在穿蓑衣的下雨天才有些滚滚流水,待到雨止放晴、蓑衣脱下,水流就小了。夏日里,只要连续多晴几天,小溪就会断流。大家日常生活和涮洗都发生困难了,还谈什么生产灌溉?有人因此用地名作了个歇后语戏言:"没水撑船海溪"。想想也是,所谓地形如船,那也是旱船,竟然还称海溪,崇山峻岭之中,水从何来?海在哪里?这当然是文人的玩笑话。赤日炎炎的,谁会不理解山民的心焦和渴望呢?只是爱莫能助罢了。</h3><h3><br /></h3> <h3>  可见,海溪缺水是出了名的。缺水也让乡亲们容易产生矛盾,特别在夏天抢种时,总有一些农田分水的争执。最严重的一起发生在刚解放时,因为久旱求雨导致官民冲突,死了好几个村民。政府后来在龙须洞山的脚下修建了南塘水库,才让大片良田的生产灌溉得到保障。</h3><h3><br /></h3> <h3>  虽然不知道那个阴阳师断言缺水的是依据什么,但是我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人口增加过快,造成过度开垦,从而严重破坏山林植被,造成水源涵养不足;再如地形如船,没有外来水源;现有的溪水汇自山涧,源流不长,并且山陡、支流细小,没有筑建更多的山塘和水库用于日常储蓄,等等。</h3> <h3>五</h3><h3>  龙须洞山不仅水资源贫乏,其他的如竹木油茶资源也不丰富。可是,乡亲们世世代代热爱着这片土地,满腔热情地给予辛勤耕作,将这块缺水的小盘地开垦成为县的里闻名的粮仓!</h3><h3> </h3> <h3>  地质部门说海溪是个曾经的火山口,土地含砂量高。在这种自然条件下,水田都是经过千辛万苦才磊石开造出来的,非常宝贵。稻米更为珍贵,尽管缺水,却十分优质,粒粒如珠。用它做出来的粉干,美味可口,实属珍品。细长的海溪粉干晶莹洁白,声名远播,深得各地群众喜爱,市场前景广阔。在改进工艺后,粉干的产能增加,已经走出了国门,远销海外。相对的,种在山地上的小麦产量多过稻谷,却没有特色的产品。可能是南方人喜爱稻米的缘故吧。</h3><h3><br /></h3> <h3>  与周边地区相比,农业社会的海溪是一个物阜民丰的"船舱"。老家的集市就是一个很好载体,反映着乡亲们的生活水平。 百十年来,老家每月"逢一"赶集。在每个月农历的初一、十一和廿一,四乡八村赶集的群众好像过节一般,盛装而来。市面上农副产品丰富,物资交流活跃。米面粮油,吃穿用戴,竹木材料和工具、用具,家禽牲畜,以及修理焊补的等等,几乎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应有尽有。乡村里开阔的地方不多,很多东西就沿街摆卖。大家走走看看,讨价还价,自由交易。川流不息的人流因此常常梗阻,堵在狭窄的街道上,尤其是中心的花园店街那一带,常常人如箸立、寸步难移,一声声的"走啦"、"走呵"的叫喊声在前面后面响着。</h3><h3><br /></h3> <h3>  可是,进入新世纪后,老家失去区位优势,渐渐落后而不再有昔日的辉煌。许多人在城市化和城镇化的浪潮中,纷纷进城打工、做生意。每月三次的集市已经繁荣不再,顾客则是留守的妇女老孺。当然,到了年节里,返乡的人又在老家的大街小巷上来来往往,人气骤旺,也挺热闹的。</h3><h3> </h3> <h3>六</h3><h3>  常住人口减少,生活用水却因为需求提高反而更加紧张。政府部门于是就在东坑那边筑坝拦水,再用管道引流,总算初步解决了群众的用水困难。只是,我们又同东坑发生了联系!</h3><h3><br /></h3> <h3>  我们的祖先远迁而来,先在东坑那一片落脚,并将那儿建设成为金丽温三个州府的通衢之地。现存零星的平整古道和构建精美的石拱桥,都显示了那一带曾经的繁华。后来的事,与龙须洞的传说如出一辙。人们被龙须洞山吸引过来,就逐渐地向西搬迁。经过再次地开拓,祖辈们终于开辟出、繁荣了现有的这一片天地。只是不曾想,我们如今又重新使用当年的水源,真是世事无常!</h3><h3>  </h3> <h3>  这也是乡亲们勤劳与勇敢的最好明证!无论到了哪里,他们总是能够依靠自己的智慧,凭着勤劳的双手开创和建设美好家园。我们应该感谢他们、赞美他们!只要在山上全览了家乡的美景,我们就会被他们的勤劳和勇敢折服,就会毫不犹豫地发出由衷赞叹!</h3> <h3>七<br></h3><h3>  在2017年的金秋九月,我如愿地爬上了龙须洞山的顶峰。这是我第二次登顶,与当年小学时的春游间隔了三十多年。沿途的杂草丛生,遮掩许多绝壁悬崖和嶙峋怪石,让爬山少了一些刺激和乐趣。那一天,晴空万里,碧蓝如洗,桂风和煦。我们站在龙须洞山巅峰,心旷神怡,家乡全境一览无余;转身远眺,丽水市区的一片高楼大厦,明晰可见,三角形的紫金大桥突兀如在眼前。</h3><h3>  </h3> <h3>  我在一位本家指点下观察着家乡的地形地貌。山下村庄的座落似乎都有着风水上的说法,当然也符合自然地理的科学。我在不经意间发现,花园山岗边上的正教寺竟然是老家的中心,其他的建筑和村落都是围绕着它而展伸、延伸。</h3><h3>  </h3> <h3>  正教寺是一座千年古刹,始建于唐朝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在几经改建后,殿宇深广,香火旺盛,僧人众多,供奉着好些的菩萨神圣。寺前的广场和寺下宽敞道路是用大小相近的鹅卵石铺成,其间拼有花纹图案。道路两旁是双层的挑檐木屋,几十户人家的门面都是旧时商铺的样式。可以判断,那些络绎不绝的四方香客们,带动的市场是何等的繁荣!在解放后,高大威猛的四大金刚和所有的菩萨塑像被清除一空,古寺改作粮库。寺旁有一座包公庙,却终能幸存,在几经断续后,香火又依旧鼎盛了。</h3><h3>  今天,寺前还保留着一座清朝道光年间的戏台。古老的戏台是纯木结构,有一个很雅致的名字,叫做张月舞台。其雕梁画栋的精美与豪华,挑檐欲飞的挥舞和轻盈,令人叹绝!</h3><h3><br /></h3> <h3>  最为注目是学校,那是传说中最好的风水宝地。本家指着余山岗和邱山岗说,那就是两条龙,分别从龙须洞山奔腾而下,在尽头又猛然回首,仿佛是双龙抢珠,又好像是在拱卫宝珠。宝珠就落在学校的位置!</h3><h3>  其实,这也不足为怪。学校的前身是麻家官宅,亭台廊榭的,院庭深深。麻家是元朝初时的望族,出了好多高官,因而财丁兴旺,显赫无比,自然要选在风水极佳处落户。后来家道败落,麻家老夫人就将大堂改作佛堂,塑造夫人娘娘陈十四的金身,供人敬拜。乡邻尊称这里为"夫人宫"。解放后,人民政府将这里改建成乡校,集中全乡学龄子女进行正规教育,为社会培养了万千人才。这里能兴旺一族一姓的时运,也能够普惠全乡的民众。也许,所谓的风水并不是妄谈!</h3><h3>  </h3> <h3>  沿溪建筑的新房子密集相连,就像是一条红飘带。一条条白亮亮的水泥路蛇行而去,将星罗棋布的村庄连接在一起。村庄内处处红瓦楼房,呈现出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让人感到由衷的欣慰。只是有一些的大户人家的四合院消失了,也让人感到遗憾和惋惜,尤其是奚家大院!</h3><h3><br /></h3> <h3>  奚家大宅院建于公元1774年,它的主人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大学士。庭院户深三进,前后院落开阔,分别以走马廊围合。走廊外沿以平整的长条青石彻坎,又用石条搭成台阶,连接院子。方形的大院子中高边低,用鹅蛋石铺奏地面,其间也拼凑出花纹图案装饰。厅堂阔敞,梁柱雕饰精美,匾额如牛,威严气派。这座古宅院的规模之大、工艺之精,为邻近乡县之最。然而,在上世纪末,居户们竟自行拆除中轴的大门楼和前后厅堂,前后与道路贯通,分解后又各自拆建。这样一座体现着高级工艺水准的明清建筑文物遭受毁灭!乡人们仰慕和引以为自豪的奚家大院成了历史,它的身影从此只能在回忆中零星闪现!</h3><h3><br /></h3> <h3>  目前,老家现存的古建筑只手可数,其中最能够体现传统文化底蕴的,唯有正教寺的那座张月舞台。它独具古韵,只是飞檐轻舞的身影,尽显着寂寞孤单和岁月的沧桑!</h3> <h3>八</h3><h3>  龙须洞山下的海溪人充满乐观和智慧。乡亲们不仅能开天辟地,建设美好家园,而且也开创许多独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这些文化活动都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代代传承,惠及后人,譬如年节习俗,婚丧礼仪,耕读的传承和慈孝的宣扬等等。其中,最负盛名的要数春节里的各种灯舞,如鱼灯、马灯、花灯、花鼓灯、采茶灯等等,但独占鳌头则是龙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元宵节,海溪境内的七支龙灯队浩浩荡荡地从各自的村庄出发,一路上锣鼓喧天,炮仗雷响,先后地到宫主殿参拜了陈五官大人,再聚集在学校的操场上表演。那种七龙齐聚的精彩和万人空巷的欢腾场面,恐怕是绝无仅有了!</h3><h3> </h3> <h3>  当前,最红火的是鱼灯。在铿锵有力的鼓点指挥下,两队各五、七个舞灯人身着统一的精美服装,精神抖擞地奔跑、跳跃,将手中的鱼舞得活灵活现。传统的海溪鱼灯舞受到过刘国师刘基的指导,队列队形和鼓点中都暗藏军事玄机,每一个章节就是一个"阵法"。鱼灯舞不再只是一种庆祝活动,更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操练和军训。现在,海溪鱼灯舞经过再次修改和包装,已经是一项驰名中外的文艺活动,一些欧洲人都学会了。因此,在欧洲的大街上,也可能会听到熟悉的"咚-咚咚-锵"的鼓点!</h3><h3><br /></h3> <h3>  我们中国人崇拜龙,其中也因为龙是传说中司雨的神,它能让我们获得丰收。同样,乡亲们钟爱稻田鲤鱼,其中也有着同样精神寄托和祈祷。他们祈盼上天有好生之德,不让田鱼渴死,能够养到稻熟,以保证这一季的风调雨顺、稻谷丰收。这要托鱼神的福,更要靠龙王的保佑。因此,鱼也是我们的图腾!我们将鱼灯队伍中的头鱼和二鱼扎成龙头鱼身,样子非常威武,在每年的春节期间都舞起鱼灯庆贺丰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憨厚的乡民就用这种朴素的方式表达感恩和祈愿!</h3> <h3>九</h3><h3>  生命离不开水,我们人类许多的文化活动都与水息息相关,而处在深山里的乡亲们表现得更为突出,更加独具特色。上千年来,没有一丝的嫌弃和抱怨,兢兢业业,刻苦辛勤地劳作。这一方山水土地养育了身体,这一片天地的日月精华健全了精神,我们永远心怀感恩!龙须洞山也没有辜负我们的虔诚,总是毫不吝啬地馈赠了他的所有!</h3><h3>钟灵毓秀,大山里的人男俊女俏,有多少人走出大山,奔向祖国各地,奋发作为,在各行各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又有多少人奔向世界各地,努力拼搏,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梦想!</h3><h3><br></h3> <h3>  我们信奉龙的传说、祭拜仙鹤、舞动火红的鱼灯,不仅是精神上的寄托,也是一种感恩的教育和回报,更是对着美好生活坚定不移地向往!每一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人,都魂牵梦绕着龙须洞山,希望能为家乡的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大家怀着一样的心愿和祝福,衷心地盼望老家能在 "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抓住机遇,建成一个美丽的新农村,建成一个山青水秀的人间仙境。</h3><h3>  到了那个时候,龙须洞山也许会重放异彩,仙鹤也许会重返家园!</h3> <h3>  到了那个时候,龙须洞山也许会重放异彩,仙鹤也许会重返家园!</h3> <h3>注1.文章初步定稿,为增加观感,就用美篇编辑,因为缺少实景,其中个别图片借用自网络和个人,一并表示感谢!)</h3><h3>注2.海溪千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应该认真开发和发掘利用,在振兴乡村中发挥作用。希望老乡们继续发扬龙须洞山精神:正直诚信、勤劳勇敢、开拓进取,建设新海溪。</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