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着马厝围

陈智生

<h3>  </h3><div> 马厝围对于我乃至整个大家庭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眷念的地方,因为我家在这处区域居住了三十余年的时间。记得当年一家人从赤港的北瑞巷迁徙到属于本乡尾社顶的马厝围居住,是1965年的下半年,那时我才八虚岁,小妹还未出生,到一家人完全离开马厝围的时候是1999年初,我已是年过四十的人。几十年住同一个地方,与左邻右舍和睦相处甚至多有密切交往感情深厚,虽然至今已离开了二十年的时间,那些老邻居也多数分徙它处或子女分枝散叶,而依旧情谊浓郁,有的与家庭成为老世交,有的与各人成为好朋友,未有经常联络者每有见面也特别亲切,如果说马厝围的大部分住户是‘‘文明小区’’的文明成员极为恰当。现在随着岁月的流淌人渐趋老,越发缠绵对马厝围的情感而多有回忆,甚至每隔一段时间便会于梦境中回到以前的情景。</div> <h3>马厝围地名</h3> <h3>马厝围居民生活</h3> <h3><br></h3><div> 一、马厝围与一横一号</div><div> 在赤港乡外寨尾社顶大道寨门内东侧,与大道巷成曲尺的那一片潮汕传统民居便是马厝围。巷东西走向一条,即直巷;南北走向四条,即横巷。如果要论长度,直巷却比横巷短。总共23座潮汕传统民居‘’四点金‘’、‘‘下山虎’’厝宅,其中四点金18座,除了直巷2号与三横巷4号各一座占地面积超200平方米之外,每座占地约170平方米;下山虎5座,每座占地90多平方米,加上巷道总用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也即七亩多地。虽然第四横巷顶最北位的许厝祠堂也算寨内连在马厝围,但已是不同座向便没计算在用地面积之内。马厝围的下山虎厝座背靠寨墙正南向,位于直巷成截面;依次四条横巷布设四点金厝座,加上一座行北偏门于直巷,厝座都是正西向。水井布设也具特色,除了一横巷5号和四横巷3号的水井建于厝座门外巷道右侧墙跟之外,其它厝座均建有水井,所有井水冬暖夏凉,甘甜无比并且如遇严重干旱也都涌泉不断。水源是赖以聚居生活的基本条件,大凡传统民居对水井的设置颇有讲究,马厝围的水井如此布局尤其是第一、四横巷有两厝座水井建于厝座外巷道间成为‘’公众井‘’,在风水学方面是否藏着玄机,有待学者作深入考究。直巷宽3.5米,横巷宽2.6至2.8米不等,并且横巷的厝座多数是同样长宽位置同在一条线上,相邻间隔五六十厘米可以相通的小过道,所以马厝围又有‘‘十八巷仔’’的别称。但目前计算却不够这个数,可能是根据外过道多的特点为了好听而泛指得名。因为四条横巷都是一大厅六房间的‘’四点金‘’大座厝,每座大房(大厅两边之房)与下间(临天井)之间两头都有‘’八尺‘’(厝座内过道),大都开有小门于厝座外的小过道(巷仔),并在每门的石框中间设计直径约8厘米,可装可缷的竖式杉木桩三根然后才是两扇门,以我家居住的一横巷为例,当所有厝座的‘’八尺‘’门全部开启,便可二十门相望相通,无论于外纵观‘‘巷仔‘’还是于厝座内横看开着门的‘’八尺‘’,视觉非常独特。这种设计布局,既安全又通风透气,尤其是如遇特殊紧急情况有利及时疏散或者救援,更方便邻居间的联系沟通。马厝围虽然总体用地不是完全正方,但因巷道笔直厝座大部分对齐,显得异常规整划一,在达濠三乡古民居群落中以此规模达此严整程度见所未见。所以,赤港的‘’马厝围‘’或‘‘十八巷仔’’很是著名。</div> <h3>大道寨门内马厝围巷</h3> <h3>马厝围传统民居群</h3> <h3>马厝围民居内水井</h3> <h3>马厝围巷仔与‘‘八尺’’</h3> <h3>  马厝围营建的时间、背景以及名称由来,至今难有权威史证。而赤港并无马姓人家,何来规模如此庞大的马厝围?有说是建成于清代中叶,由达濠乡一位叫马瑞图的人开发建设。马瑞图是房地产商人,相继开发达濠马厝巷和赤港马厝围出售给有需要的各姓氏人家,而自家则在达濠的马厝巷定居蕃衍,这两处地方因是姓马的人氏开发营建而得名,其实一开始就是多姓氏共同居住的处址,甚至马厝围根本就没有姓马的人家定居过。此说于目前而论相对比较符合客观历史。一是马厝围如果不是由一人开发建设,便不可能那么规整划一。二是马姓在达濠三乡人口并不很多,建设赤港马厝围和达濠马厝巷的人,当年如不是开发商便无需应用那么多的房子,而也不可能无缘无故以‘‘马厝’’名巷名围,由此可以断定当年与马姓人家有关。但马瑞图的具体历史信息目前尚未找到。最近向几位达濠马姓人士了解,虽然有的知道先祖有马瑞图这个人,但都不清楚相关情况。旅居香港的蔡章勤先生听上辈人说马瑞图是清朝高官,才有势力开发建设如此规模的马厝围,但地方史籍并未记载有姓马的相关当官人物。1988年出版的《达濠区地名志》对马厝围有关表述:‘‘清代末期,马姓田主将耕地盖建为房屋,……故名’’,似乎也很笼统。还有老邻居曾庆鸿先生说他家曾保存祖上于清代末年对马厝围一横巷3号厝座典当的契约,地名写为‘’寨墙围‘’,哪马厝围是此前已名还是此后才名?也一时难得考证。因此只能权认为马瑞图是开发商并且马厝围由其开发。至于马厝围营建的时间,只能从相关的资料加以引证。位于马厝围巷口的大道寨门匾题‘’嘉庆己巳年葭月‘’,也就是大道寨门建成于清嘉庆十四(1809)年,按常理马厝围的建设应该稍后于这个时间但估计也不会很晚,那就大概是在清道光初年间,距今约二百年。这个时间猜测的合理性是,濠民经过清初康熙斥地后展界回迁,至嘉庆已差不多经过了百年的休养生息繁衍,随着百业复兴人口也大量增多,达濠进入了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期,赤港才随之在乡后扩建外寨,也才在外寨之内有整片处女地供规模开发,并且市场行情看好建成的房产顺利售出。这个时间虽然又与达濠马厝巷22号之‘‘大夫第’’传说先由赤港人、清雍正七年己酉(1729) 授福建金门镇总兵官的汤宽,向马瑞图购买作为宅第,其后人再转卖给青篮人、清乾隆中期署闽粤南澳镇总兵官的黄凤作为宅第的初始时间不甚吻合,但可以认为是清嘉庆上接雍正、乾隆,下启道光这一时期,就时间有所出入问题,或者马厝围也有可能是马瑞图晚年开发,或者是其子孙辈承业,因马瑞图名气大如同现在的品牌被人传说下来。</h3> <h3>马厝围一横巷牌</h3> <h3>马厝围一横巷一号厝</h3> <h3>马厝围一横巷一号厝门牌</h3> <h3>马厝围一横巷一号厝外观</h3> <h3>  我家在马厝围居住的厝座是一横巷1号。住了那么长的年月,房子却非祖遗或者自家购置,而是租赁的房客。房东杨斋堂老先生是乡里人,解放前全家到汕头市的永平路开办‘‘杨南兴泰’’长春药酒铺,品牌与潮阳‘‘萧广丰泰’’长春药酒齐名。女主人杨蔡老太是我祖母的堂妹,即是父亲的堂姨妈,以我辈份应该称为老姨。听说堂老丈为人很严肃不容易沟通,但我没有见过面,堂老姨有见过一两次,人很慈祥,并且至1998年底九十多岁才逝世,还是回到马厝围的祖屋终老。堂老丈与老姨有若干儿女,每年清明节他(她)们一干人等回达濠扫墓,就有顺道到马厝围祖屋坐坐看看,小时候只知他(她)们是‘‘厝主’’,青年时期曾经到过汕头市永平路的他(她)们家里,总体印象是长得男帅女靓,人人温文尔雅并且谦虚热情。马厝围一横巷1号这座厝原是王姓人家的,清末民国初才卖给杨家,但留存北畔一间大房连两路瓦厅(全厅17路瓦)作为根基,这是老辈人卖厝的一种习惯,意为不能卖尽祖业。民国年间杨家主人对厝座进行过翻修,外观显得比较新,但已空置多年,我家进住后好长时间麻雀成群并在厝瓦缝中筑巢孵蛋,不时有鸟蛋或小鸟摔到地下。初时我家租住座北朝南称‘‘下间’’和‘‘前房’’的两间连同厅埕空间也不小,后来全部开启甚至王姓主人锡溪伯的大房也无偿供我们使用,堂老丈(姨)家全年仅收租金36元,也即每月3元,因为有亲戚关系并且也免用租金生活而一直没有加租,特别是到八十年代货币贬值这点钱就是象征性而已。不过毕竟是远房亲戚,最初能够成功租厝还是靠托管人的杨氏房亲嚷老叔斡旋甚至代为拍板,我家一直铭记嚷老叔帮助的这份情。(未完待续)</h3><div> </div> <h3>马厝围许厝祠</h3> <h3>马厝围二横巷</h3> <h3>马厝围三巷四号厝巷埕宽阔</h3> <h3>马厝围一横巷公众井</h3> <h3>马厝围四横巷牌</h3> <h3><font color="#010101">马厝围巷行偏(侧)门的四点金厝座</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