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澄城尧头窑历史悠久,扬名一方,堪称我国陶瓷艺术的瑰宝。它与声名中天的古官窑景德镇于2006年同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的价值远甚于赞赏之美,真是名不虚传。</h3> <h3>有人说,澄城这地方太神秘了,这里的窑工个个心灵手巧,多才多艺。他们的制瓷艺术基本上都是跟着老祖先学来的,子承父业,父承祖业,至于传承了多少代、多少人,他们谁也说不清楚,睿隆坊周新平、杜建奎二位窑主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h3> <h3> 第一次见尧瓷传人周新平时,他正用沾满泥巴的手托着一个小缸似的黑釉杯,大口嘬着茶,神情满足而轻快,仿佛品咂着琼浆玉液,杯子是自家窑烧制的,杯面环着一圈圈拙稚流畅的线纹,在室内昏黄的灯光下闪着神奇的光泽。好奇询问间,他拿出一个更小的杯盏,对着灯光让我观摩,一个外表并不惊人的黑釉杯盏,杯底却深隐着一片惊人的天地,整个杯釉深沉如长夜,渐渐在杯底形成一只琥珀色的眼睛,闪烁着灵异光泽,正中瞳孔色釉纯净清澈,再看眼角透彻晶莹,似有细细血脉蜿蜒流动,不同角度观看,竟变换不同光波,整个杯盏竟像是有灵性的活物一件,佛然一只“天眼”,技艺如此神奇,难怪尧头黑瓷史上有“黑珍珠”之美誉,真是名不虚传,我不由慨叹称奇。<br></h3><div> </div> <h3> 周新平,熟络后,习惯叫他老周,先前在合作社集体窑厂担任技术工,窑厂散伙后,他和原厂工匠老杜合作,选址建窑延续千年窑火生生不息的神话。老周说话慢言慢语,看着憨厚质朴,可脑筋活络着呢,他顺应时世,顺应人们返璞归真及审美意趣,在传统尧瓷制品“缸、罐、盆……等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研新,四处走访请教老艺人,硬是靠一个轮盘、一盆水、一把尺、几把雕刻刀和一双灵巧有力的双手,加上丰富想像,烧造出文人雅士爱不释手的瓶、壶、茶具等摆品物件,平民百姓喜欢猫娃、猪娃、碗、枕等饰物用具,且造型洒脱自如,无拘无束,拙朴不失精巧,粗狂不失灵秀,广受瓷器爱好者及人们的喜爱。<br></h3><div> </div> <h3> 一件瓷器的诞生要经过“练土、制坯、施釉、煅烧”等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耐心、细致、专注,环环紧扣,不能有丝毫马虎大意,每一道工序都将决定一件坯体和陶瓷的最终命运。老周在自家的幽暗的瓷窑里,凭经验和想象,用最朴素的情怀精益求精,潜心制作,用匠心传承延续着尧瓷的生命,每一件陶瓷制品都有他的智慧和内心的意趣,在一圈圈的转动中,一次次拿捏中,一刀刀修理刻画中,融入蕴含了一个工匠彼时的记忆与灵感。<br></h3><div><br></div><div> </div> <h3> 让老周最引以为自豪的是他一直沿用的炭火烧造技术,因为温度不好把控,一旦火候把握不好,会出现整整一窑瓷报废现象。在尧头现存为数不多的几家民窑,多数改为气窑,但老周却固守着传统的炭火烧制。他说炭火温度高可达1300多度,烧造的瓷器更加坚韧厚重,这是现代机械调控温度气窑无法比拟的,更重要的是随着温度的不同变化,会产生出乎意外神奇妙趣的窑变,虽然具有不可遇见和确定性,但确实很让人期待。每一次陶坯入窑,窑火燃起,老周和合伙人老杜就夜以继日轮流守着炉窑,透过观火孔,盯着窑内那缭绕牵扯的火焰,凭着多年的经验“察颜观色”。窑变很难得,变不好成为怪胎废品,变得好成为珍品。传统土法烧造让每一件陶瓷都彰显不一样的气质,它的神奇或许在守窑人一杯浓茶的品咋间,一个瞌睡袭来的瞬间,一顿饭的功夫里,寂寥时走神发呆时,闲聊时与烈火共舞陶泥守望的遐想中,都会发生出奇不意的蝉变。窑变的灵性或许就是在窑匠与窑火厮守绮丽多变的情感里滋生。原来黑黝黝亮闪闪的黑陶也会华丽变身,发出幽幽深沉的蓝,炫目暗哑的金光,透亮夺目的琥珀色,还有鳝鱼黄”、“蟹甲青”、“铁锈红”等等色彩,真是超出想象的神奇。</h3><div> </div> <h3><font color="#010101"> 五一,我去尧头窑,正等上老周出窑,他乐呵呵忙不迭地,见缝插针给我讲解,并兴手拿起一件器皿敲击,随着手指关节的起落,如罄空灵悦耳的声音划过天际,弥漫开来,仿佛祖先洪厚的叮嘱交代,仿佛时代的号角。抬头蔚蓝的天空几朵白云悠悠,院子木架上刚出窑的陶瓷高高低低,在阳光下闪烁着奇异的光泽。</font></h3> <h3>古往今来,澄城尧头窑烧制的瓷器,大部分是当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用品,种类繁多,诸如缸、盆、碗、炉、罐、瓶、壶、盏、托、灯、枕、笔筒、玩具等,用手工拉坯或托坯成型,施釉,用倒焰式的馒头窑烧制。采用当地蕴藏的大量的高岭土、白碱土,其主要以黑釉为主,兼烧青釉、杂色釉。运用刻画花、青花、铁锈花及黄、褐、蓝、酱、窑变釉等进行装饰,题材极为广泛。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吉祥图案等。无论是画花、刻花,形象生动活泼,笔法简洁豪放,结构严谨匀称,造型挺拔大方,从而构成了澄城尧头窑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老周,老杜与时俱进,在祖传工艺的基础上,潜心自学,努力跟进着人文尧头的时代"窑变"。</h3> <h3>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澄城尧头窑陶瓷烧制技艺已列入国家级保护范围。地方政府对尧头窑的挖掘、保护、传承极为关注,成立组织,拨出专款,力保古窑址和古民居不再被破坏;鼓励老艺人恢复生产,建造澄城尧头窑陶瓷博物馆;澄城个体瓷窑也逐步恢复,显示出勃勃生机。老周和老杜的睿隆坊正踏着这一向好的节奏阔步迈进!</h3> 我们深信,澄城尧头窑之火将会越烧越旺,睿隆坊的传统工艺也会精品迭出,前程似锦。<div><br></div> <h3>创作 雷韫良 新华社签约摄影师 亚朵图文签约摄影师 中摄著作权协会会员 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渭南市摄影家协会理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