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手工制青砖青瓦手艺

八旬老朽 力屲山

<h3>青瓦房有几千年的历史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住房习惯的改变,如今建房更多的使用了钢筋混凝土作材料,屋顶再不需要用青瓦遮盖,所以现在新建房屋已基本不需要使用青瓦了。之所以还有人在做青瓦,大多也只是为以往修建的瓦房在修补屋顶、需要添加青瓦时提供一些瓦片。而仍然在青瓦制作一线的瓦匠们,年龄都在已在60岁左右甚至年过七旬,他们都没有带徒弟,而他们的子女,要么外出打工,要么不愿意学习青瓦制作技艺而从事其它职业,瓦匠作为一种传统技艺、作为时代的产物,淡出人们视线已为时不远了。</h3> <h3>  七十年代我工作的党原公社要整修街道,给我们卫生院分了三万砖的制作任务,我带一个年轻人作砖,专业作砖能手一天最多作一千八百砖,我们一天能作一千五百砖。每天一早,冒着冷风,光脚踩泥,冰茬把脚都画破了,挖泥的双手都冻裂流血,二十多天时间,安期完成了三万砖的任务。</h3><h3> 我没亲手作过瓦,但我有砖瓦厂劳动的经历,经常看他们作,制瓦工艺我也很了解。</h3><h3> &nbsp;</h3><h3> 传统瓦坯制作工艺:</h3><div>制作工艺流程:踩泥→上泥胚→瓦胚加工、整形→卸胚→瓦胚晾晒→装窑→烧制→出窑<br></div><div><br></div><div><br></div><div>坯泥制作是第一关。打砖瓦的泥土是用当地粘性很强的黄泥巴。砖瓦工场选在可以遮风挡雨的棚里或房檐旁边,并在平坦的土地上平整出一块供凉晒瓦坯的场地。首先挖一个料坑。这个料坑是直径约十米左右的圆坑。先把地表面不能用的沙土和腐泥土挑走,然后把坑挖一米深。能用的粘土留下,不够的要从其他地方取土倒进坑内。料坑要用水泡两三天,然后脱了鞋襪,进去踩泥,直到把粘土踩匀,粘土要像和饺子面一样可以擀饺皮了才行。这种坯泥用锄头是挖不起来的,只能用一种专门切割坯泥的弓子的工具来进行切割。这种弓子选用的是弹性忒好的小树做弓把,用细钢丝做弓弦。 用弓子把坑里的坯泥切割下来,背到工棚里码在坯泥台子上。码泥时要把泥打紧,不能有缝隙,外边表面用板子拍打平整,用潮湿的草帘子盖着,防止水分过早流失。</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h3>做瓦坯是一个转盘上放一个桶瓦模具。有一点像老式木制水桶用多块木条镶起来的,只不过没有桶底。制作瓦坯时,是用钢丝弓在泥坯料上切割一块厚约1cm宽有30cm长60多cm的泥坯料,并把它包在瓦模具上把接头处的泥压紧粘牢,去掉多余的泥料然后用左手转动模具盘,右手用一个弧形工具上下不停地打压坯泥,并抹平坯泥,还要不时的沾点水磨光表面。</h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h3>用一根带钉子的标杆在转动盘时,把超过瓦长度的泥坯料划齐。因为模具桶有三条凸起的木棱条,把瓦坯分成了三块瓦坯,松开模具就能将瓦坯提起来。离开工作台把瓦坯轻轻地放在平整好的平地上,松开扣卡,瓦坯就放在平地上了。瓦坯要用一个铁针趁瓦坯还没有完全干透时,顺着瓦坯里面的三条棱印都划一下,等瓦坯干透了,双手从外面轻轻地一拍、瓦桶就散开成了三片瓦坯。若不小心力气大点瓦坯倒在地上就打碎了,白费了功夫。</h3> <h3><br></h3><div>瓦坯风干后要搬到旁边的场地上码起来,进一步风干等待进砖窑烧制。这时千万不要遇上老天下雨,雨一淋,砖坯、瓦坯泡软了又成了一堆泥。为了防雨常用草帘子或塑料布盖好。所以一般在旱季少雨季打造瓦坯。</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烧制瓦窑是古老圆形窑。就是抗日战争故事片中,日本鬼子被八路军堵在破窑里被击毙的那种砖窑。风干后的瓦坯要码在砖窑里。一般先把瓦坯一层一层的堆码,而且层与层之间、行与行之间都要留烟火道。最上面留一个井口大的烟口,周围用泥土封死。在过去没有煤,都是用柴燃窑。由于要用大量的木柴,要进山上砍伐大树,把大树砍倒并劈成一块一块一米长的木柴、码成一丈长一人多高的柴垜子。</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手工制瓦在我国历史悠久,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已经被机器代替。</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