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近日,看到一则关于两个县令、一碗面食和慈禧太后的野史,耐人寻味。说来与大家共同分享。</h3> <h3>慈禧太后,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作为政治家,可以说是成功的,也可以说是失败的。她的一生,可以说是传奇。她的老年,可以说是她最不想回忆起的经历。堂堂皇太后,竟被西方列强逼迫得离开京城,连夜脱逃。</h3> <h3> 慈禧从北京惊慌逃跑之后,来到了山西。据资料记载,当时在山西有两个县令都用山西面食招待了慈禧太后,但两县令的最终结局却是截然不同。</h3> <h3>第一个请慈禧太后吃面的人,是姓徐的县令。因为这个县很穷,所以很难拿出美味的东西给慈禧享用,但是他知道,慈禧一番的赶路之后,必定是饥肠辘辘。所以他马上让厨房做出一碗面条。但凡人在饥饿的时候吃什么东西都会觉得好吃。慈禧也不例外了,她吃起这个面条后十分高兴,对徐县令的聪明感到非常满意,赞赏他聪明伶俐,给他升了官(不知这时升了职有何鸟用?)。</h3> <h3>第二个请慈禧太后吃面的人,是姓赵的县令。赵县令得知邻县的县令请慈禧吃了碗面,便得到了晋升,十分羡慕。赵县令误以为慈禧十分喜爱吃面食,为了也得到晋升的机会,他也效仿徐县令,给慈禧准备了一碗面条。为了作出一碗与众不同的面,汤底肯定是要好的。于是他派人去山上采集中草药,怎知采药那人却摔下了山,丢了性命。慈禧知道后非常的生气,指责赵县令竟为了一碗面条,让一个年轻人丧命,下令把赵县令立即拖出去斩绝了(这老太婆也够狠的啊)。</h3> <h3>赵县令和徐县令想讨好慈禧太后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讨好的方式也需要慎重选择。具体问题还需具体分析。徐县令知道慈禧山长水远的赶到山西,急需解决饱腹之饥,所以他才斗胆给慈禧准备一碗面条。而赵县令,自作聪明地以为慈禧喜爱面食,就想着在面条上做功夫。怎知却弄出了一条人命,结果把自己的性命也给丢了。</h3> <h3>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情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决断,不可按图索骥,照抄照搬,弄巧成拙。有时,无论对领导或是长辈,尊而敬之即可,过了有时就会有伤大雅。自己好好想想,我们身边是不是也有过或见过那种拍马屁拍到蹄子上,甚至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时候呢?反正我是见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