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扶贫先扶智,扶智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精准扶贫脱贫6标准第3条规定"适龄青少年就学基本得到保障,原则上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初中毕业后不因贫困影响继续接受高中教育或职业院校教育,高中毕业后不因贫困影响继续接受教育。"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我们再次感到作为教育人,责任重大,使命光荣。</h3><h3>2018年7月3日上午,我和几位学校领导,前往德钦县霞若乡施坝桐木村鲁茸尼玛同学家中,进行第二次动员辍学生返校。</h3><h3>走进鲁茸尼玛同学家中,有种进入另外一个世界的感觉:狭窄而从没打扫过的房间里,一些破旧凌乱的炊具,两袋粮食,几套长年没有清洗过的被褥,坍塌了一半的猪圈中,一头老母猪和一头小猪,时不时的来回走动,看见我们的到来,兴奋地叫喊起来,可能好长时间没有人喂食了吧?突然,一只不明飞行物从楼梯上掉下来,吓得我们一大跳。当我们缓过神来却发现,原来是一只羽毛外翻的家鸡。这就是鲁茸尼玛同学家所有的家当。</h3> <h3>"老师,你们是来鲁茸尼玛家做家访的吗?"路边玉米地里除草的大嫂向我们打招呼。"都好几天了,他母亲和外婆天天嗜酒如命,烂醉如泥的睡在移民搬迁点新家里,这猪还是我帮忙喂的。""可怜的孩子,一个人在家里。"热情的傈僳族大嫂不停的介绍给我们。其实,在今年3月份,第一次到鲁茸尼玛同学家做家访时,我们已经看到他们家的情况。"鲁茸尼玛,鲁茸尼玛……"大嫂不停的叫喊着,终于在一个摇摇欲坠的粮架上,我们找到了仍然沉睡的鲁茸尼玛同学。</h3> <h3>"孩子,昨晚,你独自一人睡在粮架上?不害怕吗?""有没有吃饭?""你家人呢?"……随从老师们不可思议的语气一连串问到,因为我们发现他家最近的邻居离粮架有几百米。"没事,我……习惯了!"一个才满10岁四年级的孩子,面对大人们的质疑回答居然如此平淡。</h3><h3>"自从他父亲去世后,这孩子就变成这样了。"热心的邻居大嫂深深地吸了一口纸烟,继续为我们介绍。" 谢谢大嫂,我们先带孩子回学校了,他家请你照看一下。"我由衷感谢道。其实,我们都晓得,一贫如洗,夜不闭户的家庭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拿了。</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山容易下山难,顺着蜿蜒崎岖的的山路,我们的车子载着七人,一颠一簸满怀沉重的心情,到达了下一个目的地山脚下移民搬迁点。</h3> <h3>"老师,我家在最上面那一排。"这个第一次家访时一句话都不愿意说的孩子,居然当起了我们的向导。</h3> <h3>"老师,对不起,本来昨天准备送孩子回学校,可是……唉……"从他继父一脸无奈的表情上,不难看出他的努力又付诸东流。原来,一家人说好,星期一就送孩子回学校,可孩子,星期天,就独自一人跑回山上老家。坐在地铺上的外公不停的吸着旱烟,时不时把口水吐在枕头边。</h3> <h3>"鲁茸尼玛,你妈妈呢?"班主任发现少了一个人。"他在楼上睡觉,酒还没醒。"继父悄声告诉我们。"小龙老师,你去楼上看看什么情况。"我连忙安排班主任一探究竟。</h3> <h3>一阵嘘寒问暖之后,我从精准扶贫、教育惠民、义务教育法等政策和法律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讲解,用活生生的身边案例诠释知识改变命运、不读书将来还会成为贫困户。一家人默默的听着,时不时点头认可。</h3><h3>通过两次家访,我对这个特殊的家庭有更深的了解,三代单传,外公下身瘫痪,外婆和母亲嗜酒如命,父亲几年前失踪……这一切的不幸,就像故事中描写的一样,孩子变得沉默寡言,自我封闭,寻机逃学。外公外婆的过分溺爱,母亲的无所事事,继父的没有地位,指示他一次次翻墙逃学。本来继父的到来完全可以改变这个家庭,他是个勤快、有手艺、老实厚道的人,在前两个月挖虫草的季节,就有了一笔一万多元的收入。妻子说,要搬到新家需要添置家具,就从他那里拿走了两千元钱,家具一件都不见,从此一醉就是几天。</h3><h3>这个家庭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过一天算一天,今朝有酒今朝醉,容易满足,不求上进,没有积少成多的观念。我在思考,这样的家庭何时才能真正脱贫致富奔小康?"孙子,跟校长……一起……回……回学校读书吧!"也许是被我们的真情和行动感动了,外公终于开口说了一句。于是,全家人说了很多感谢的话,最后决定继父和我们一起回学校</h3> <h3>鲁茸尼玛同学顺利的回学校读书,本次家访工作算是圆满完成了,可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因为,谁也不敢保证他不再逃学,德钦三小在珠巴拉河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防溺水是学校最大的安全压力。我更担心这个家庭,假如他母亲和继父离婚,这个家庭就真的没有希望了!假如……我不敢往下想。</h3><h3>今天,与其说是一次辍学生家访,倒不如说是对深度贫困家庭的零距离了解。我想,作为教育人,我们能做到的是:在教育扶贫的路上,我们责无旁贷!</h3><h3> 2018年7月3日 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