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康乾盛世看雍正吏治

潘宏斌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近些年来,央视先后在中央一台、中央八台、十一台等频道,先后播放了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许多省市地方电视台也相继播放。我不喜欢追剧,但因为该剧我不但追,一集不落下,还反复看了好几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谈到大清王朝,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康乾盛世,认为那是清王朝的巅峰时期,也认为康熙和乾隆是大清朝最有官声与民望的皇帝,可能是因为康熙在位61年,乾隆在位60年。可许多人没有注意到,在康乾的中间,还有个承上启下的雍正王朝。我们不少同志,可能看过这部电视剧,有人还不止看过一次。那为什么要反复播出,我觉得是雍正的吏治,契合了当下的反腐倡廉。下面,我就同大家一同来认识这位有着卓而不群,非同一般的雍正皇帝。</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雍正是清朝康乾盛世中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一代帝王。短短十三年的执政时间,他锐意改革,推行摊丁入亩,耗羡归公,士绅一体纳粮当差等惠民新政,使大清国库税收从接位时不足七百万两增加到离位时的五千多万两,大清人口也康熙执政初期的二千万增加雍正后期的三亿多;他刷新吏治,兴利除弊,推行奏章密报,军机议事,高薪养廉,铁牌定制等诸多反腐机制,一扫康熙后期官场的颓废腐败和朋党乱政之气,为乾隆登基执政,奠定了良好的政风,积累了厚实的财富;他勤于理政,每天批阅的奏章都在万字之上,从而促成了雍正王朝对康乾盛世的精彩过渡。纵观雍正执政所取得的成绩,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不拘一格的吏治之道。时至今日,仍有着许多值得总结和借鉴的经验。</span></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在用人上,做到四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不唯资历重能力。雍正没有拘泥于科举选拔官员的制度,大胆启用敢于动真碰硬的能臣,力图化解科甲朋党的弊端。田文境就是雍正破格使用的典范,田虽出身捐官杂途,但他以六品职衔钦差,揭发"天下第一巡抚"诺敏的欺君之罪,而一举成名。当年,黄河洪水泛滥,路过河南时,多管闲事的田见官员们瞒报灾情,且抗灾不力,便密奏朝庭。雍正对他不怕排挤打压,敢捅马蜂窝的精神十分赏识,并破格启用,到灾区抗灾安民后,他勤勉敬业,赈灾救民近80万人,从而深得民心,验证了雍正的用人之道,最终田怀着对雍正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不惜背负酷吏的骂名,义无反顾地推行雍正的新政,凭着过人的政绩,官升至河南总督,当地官员,畏之如虎。最后因年老多病,才不得不病退回家。</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二,不唯学历重业绩。李卫是雍正破格用人的又一传奇人物。李奴仆出身,大字不识几个,连奏章都不会写。但平时为人豪爽仗义,在基层有着很好的民望和好评。同时巧于任事,聪明多智。被雍正看中后,他不负皇命:一是提出高薪养廉。用娱乐场所课以重税的收入,弥补官员俸禄的不足 。二是加大腐败成本。小过也施大刑,让官员不敢腐败。三是敢于知难而进。督办私盐,捉拿盐袅,敢做历任官员不想管不敢管的事,使江南官场风清气正,群众安居乐业,再次验证了雍正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正确。在当时没有通过科举考试求得官身,科甲官场党同伐异的环境下,李卫官至两江总督,可见雍正用人之独道。</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三,不唯功劳重忠廉。从雍正一直信赖的重臣看,他内依十三弟允祥,平息青海叛乱,惩戒兄弟篡逆;外凭一干能吏,实行"雍正改元,刷新政治"。从雍正严处的官员看,张廷潞是三朝宰相张廷玉的亲哥,科举腐败案后,雍正没有投鼠忌器,而是从肃清吏治的高度出发,照样腰斩张廷路于菜市口。年羹尧,抚远大将军王,可以说居功至伟,大位前私交甚好,且兼亲戚。然而得胜回朝后,年居功自傲,目空一切,私欲膨胀,最终也被赐死。还有重臣隆克多,曾是扶佐雍正继位时的功臣,但在违反大清法纪后,雍正同样也没心慈手软,等等。这与当下干部队伍建设德才兼备,以德为本的要求,可谓一脉相承,同现在中央高压反腐可谓异曲同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四,不唯全才重使用。雍正用人之术的高明,一是知人善任。继位前,他不忌讳前朝的罪臣,启用机智过人,且对朝廷官场洞若观火的邬思道,做其幕僚,为其出谋划策,在赢得康熙信任,进而继承大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位后,他仍把三朝宰辅张廷玉放在身边,委以重任,并用其机敏练达、多谋善断,深谙大清律法和官场制度的经验,为其决策参谋,从而多次挫败其他皇子和一些奸臣谋权夺位的阴谋诡计。二能宽容失误。无论是田文镜,还是李卫,都有为人诟病的地方,如田文镜做事偏激,有时操之过急,在被官员士绅弹劾的时候,雍正都能力排众议,宽容他。李卫做事更张扬,得罪不少权贵和文人,雍正都能明辨是非,看主流。曾在回复弹劾奏折中道出用人的真谛,对干事的官员,不能以一两件事的失误就全盘否定一个人,也不是一件事的成功就掩盖其余的错误。人才的埋没,损失的不仅是人才,更多的是朝庭。三不求全责备。认为人无完人,赏识人才的优点,也要包容人才的缺点。探花刘墨林,因为与京城歌妓交好,主考官以道德缺失取消考试成绩,雍正得知后,认为人才难得,还是破格录用为探花,并让刘辅导太子弘历办差。</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在为官上,坚持四于:</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是敢于担当,不惜做孤臣。康熙按照顺治"永不加赋"的嘱托,一直对臣下和民间实施宽仁政策,加之晚年倦勤,百官变得恣肆不法起来。一个重要的弊政就是各级官员纷纷向国库借钱,挥霍浪费不思归还,以致国库空虚,无力办大事。逢有灾年或者边患,财政就会捉襟见肘。康熙有意派人追讨欠银,无奈无人领命去办这个得罪人的差事。这时候,其四子胤祯勇敢地站了出来,表决心说:"儿臣大不了做个孤臣!"康熙"圣心甚慰"。所谓"做孤臣"是与"结朋党"相对的,也就是处处以朝廷大局为重,勇于任事,披坚执锐,不考虑个人进退,不怕得罪同僚,哪怕落得个独来独往,没人理睬,也再所不惜。古来臣下取悦君王,有两条正路,一则是做忠臣,一则是做能臣,而这个"孤臣"的最高境界是既忠且能。问题是,这样的人纵讨得皇上一时的欢心,往往没有好下场,就算是皇上也未必能保你一辈子。这方面,汉景帝时的晁错就是前车之鉴。胤祯和康熙当然明白其中道理,既忠又勇的雍正,与父皇心意相通,帝座的天平也向老四发生了重要的倾斜。当康熙在钦定大位继承人的时候,他对张廷玉等心腹大臣说了这样一句:我为你们选了一位坚刚不能夺其志的主子。说的就是雍正做事刚毅,敢于担当。</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二,勇于改革,不怕惹众怨。"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 是雍正继位后施行的三大新政。清代贪污贿赂名目繁多,诸如冰炭敬、门包、印结费等等,但绝大部分最终都来源于百姓所交的钱粮税费中的火耗部分。当时,火耗弊端很大,大小官员的职务消费、个人补贴都从里面开支,有的官员还从中贪污舞弊,致使有时一两正税竟要收取二两火耗。而且税制十分不合理,连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的乞丐也要交纳人头税。另一方面各种赋税差役繁重,而官绅地主却依仗特权,既不缴粮、又不服役,老百姓苦不堪言。为了克服这些弊端,雍正不怕得罪基层的官员,丈量全国土地,改革财税制度,推行"火耗归公""推行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这在当时,需要多大的勇气。但雍正大胆改革,强势推进。同时又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他率先提出"高薪养廉"的观念,把火耗集中起来,接官职大小、事务轻繁分发"养廉银",既缓和了阶级矛盾,又平衡了官员之间苦乐不均的现象。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三,善于用人,不顾遭非议。要成大事,需能择天下才为己所用,更需能容天下人,更需有能力制约这些人。雍正启用邬思道,邬乃牢狱之人,虽有才,脾气却很怪,有着文人典型的清高。雍正与荆棘丛中找到他,以礼待之,识人于未名,将他的文章铭记于心,抓住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心理,使得邬先生尽心尽力,为其效力,终帮他夺得帝位。十三阿哥侠肝义胆性情中人,对他忠心耿耿,他在十三阿哥受康熙责难的时候,也是力保,然而在十三阿哥的出现阻碍他追回国库亏空的时候,他也能铁面无私,避而不见。田文镜虽一心忠于朝廷,但却做事操切,不讲方法,出现了不少适得其反的效果,激起百官的公愤,康熙却力主让他推行行政,对于出现的问题让弘历去妥善解决,力排众议,对他不加处罚,顶住压力,推行新政,终见成效!年更尧杀伐决断,大将之才,虽然只是他的一个包衣奴才,却对他大胆启用,不顾众人非议。年更尧在逐步升迁的过程中,也有倒向八阿哥的短暂倾向,他一纸调令给拉回来了,见年更尧有悔过之心,也没有深究,只是告诫他自己才是他的天。后来让年更尧任征西大将军,打仗的时候,很多人反对年更尧出身低微,难以服众,奢侈浪费,飞扬跋扈,他顶着压力,一直支持这年把仗打完,后来年回京,居功自傲,骄主傲臣,引起群愤,终被顺利成章的处死。年更尧可进不可退,容宠不容贬,能奢不能简,宁折不弯,有此下场,也是必然。李卫叫花子出身,但为人机灵,处事灵活,且对其忠心耿耿,终不忘本,他让其出任两江总督,推行新政,成为其心腹,李卫大错没有,小错还是不少,他悉心劝解,小施惩罚,集用人教人于一体,教人是为了更好的用人!对于高福,为酒色所迷,卖主求荣,在其利用完了之后,就用一杯毒酒结束了他的生命。对于可用之人,不惜一切拉拢,为状元点灯,破格提拔刘墨林作榜眼,并陪他喝酒,以九五至尊,礼贤下士。可见其明智,皇帝礼贤下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是那么简单的。孙嘉诚当众顶撞他,但因孙说的忠言,而不责罚他,反而升了他的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四,勤于做事,不分日和夜。奏折是清代特有高级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一种机密文书,皇帝亲自朱笔批示后发回呈奏者执行。这是一套严密的行政指令传达制度,始于康熙二十年前后,当时总共才有137名亲信官员有此资格,所奏内容十分局限,因而没有形成严格的奏折制度。雍正朝,扩大范围,有资格写奏折的官员达1200以上,所奏之事无所不具。雍正在位期间共处置各种题本192000余件,平均每年达14700件,亲自朱批41600多件奏折,有的批语,竟1000多字,比奏折本身内容还要多。他在奏折中所写下的批语字数达1000多万字。他几乎每天都劳作到深夜,而且每天的睡眠还不够4个小时。一年只有在他生日那天才休息,可谓日理万机从历史资料看,雍正现存仅朱批奏折就达35000多件,其总字数以雍正执政13年相除,平均每天是8000多字!即使比之用上电脑的今天,有多少人能做到在13年中平均每天写8000多字?。</span></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在反腐上,推行四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不能腐败"的防范机制。三朝宰辅张廷玉,机敏练达、多谋善断,出身于勋贵之家,袭爵而为显官。他处中央机枢之位,统筹全局,因时而宜,致力于建立制度完善的防范机制:一是完善制度。他对全国的刑法、钱法、监查制度了如指掌,同时他长期办事,对官场弊端十分熟习,据此他把各项制度一一加以修正总结,建立了较为科学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并"铁牌定制",广为宣示。二是严格执行制度。他一方面广开言路,主张对官员的公开监督,认为"事无不可对人言"。另一方面秉公执法,对于贪官,即使是亲哥哥张廷璐,他也决不姑息;对于廉官,即使触怒皇帝,他也舍身相护,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不需腐败"的保障机制。两江总督李卫,聪明多智、巧于任事,出身于乞丐奴仆,得雍正宠爱而授官。他总督江南,富甲天下,因地而宜,致力于建立"不需腐败"的保障机制。一是高薪养廉。清代官员俸禄偏低,造成了官场公开腐败的奇怪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李卫提出"高薪养廉"。江南是全国最富裕的地区,他对来往商贾、各种娱乐场所课以重税,用来补贴官员俸禄的不足。二是加大"腐败成本"。对拿了"养廉银"还照贪的官吏,不管数目大小,他拿住了就抄家杀头,软硬齐施,使江南官场贪风大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不敢腐败"的惩治机制。河南总督田文镜,忠君勤政,公心耿耿,出身于捐官杂途,为求有所作为而出钱买官。他总督河南,官风混乱,因事而宜,致力于建立严刑峻法的惩治机制。一是加强督导,他充分运用手中的权力,对全省的军政、民政、财政、学政各个方面严加监督,官吏稍有差错,他就"参折弹劾"。二是严厉惩处。对于贪官,他历来是酷刑峻法,"小过而施大刑"。他主张官民平等,越是仕绅犯法,越是严加苛责,不留情面,因此全省官员"畏之如虎 "。虽然过于偏激,但对当时河南官场"畏刑不畏法"的混乱风气而用,收到了较好的实效。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不愿腐败"的自律机制。除了三大"模范总督"之外,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总督李绂,他清正廉洁、学理精深,出身于状元及第,科举而为官。他总督湖广,文风颇盛,因人而宜,致力于建立以人为本的自律机制。一方面他以身作则。清廉自持,耿介而不妄取,从不收受俸禄以外的任何钱物;另一方面他强调思想教育。多次要求官员组织学习以"清圣祖训"为代表的封建道德观念,希望官员通过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来杜绝腐败行为的发生。对于贪官,他重文戒而轻刑罚,认为"去其颜面而甚过刀斧",这确实促使了一些好名的仕大夫官员慎于律己、防欲力善,但由于惩戒措施弱化,仍屡有心存侥幸的贪官敢于试法,效果并不显著。</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虽然对于雍正的继位有各种猜测,说他暗中改写了诏书,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但只是野史的传说。雍正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勤廉务实和锐意创新,奠定了"康乾盛世"的经济基础,对于他有没有谋权篡位,有没有改写诏书,已经不重要了。"康乾盛世"虽无"雍"字,但绝不能无视雍正实实在在存在的独特作用和非常贡献,雍正实为盛世的缔造者。由是可以说,"康乾盛世"应当说成"康雍乾盛世"才公正。</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翻开大清王朝的历史画卷,纵观历代清帝的功过是非,我认为:雍正不庸,其实很正!</span></h1><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