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荷兰,正式国名,尼德兰(Nederlland),荷兰(Holland)为非正式场合用。著名低地国家,四分之一的国土是填海而成,"上帝造海,荷兰人造陆"。阿姆斯特丹(Amsterdam)是荷兰首都及最大城市,世界著名国际大都市。坐落于荷兰西北部,平均海拔2米。以包容开放而闻名于世,红灯区,大麻是合法的,同性恋是广为人接受的。具有现代气息也不乏悠久历史,如同一个特大染缸充满了可以想象到的色彩,运河,船屋,小桥,自行车,风车,木鞋,郁金香,各种主题的博物馆还有那五彩斑斓山墙民居...</h3> <h3>城徽"XXX",阿姆斯特丹城市标志,代表阿姆斯特丹曾经遭受的三种灾难,水灾、火灾、黑死病,用三个叉是希望这三种灾难不再重演。另一种解释,"X"是圣安德鲁十字架(St Andrew Cross),圣安德鲁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被钉在叉形的十字架而亡,原先为渔民的安德鲁契合当时以渔业为主产业的城市,且登记在册的船只上挂着有叉的旗,于是三叉被定为城标。也有人戏称阿姆斯特丹是三个叉守护下的罪恶之城,把三叉解释为同性恋、大麻、性。</h3> <h3>水坝广场(Dam Square),老城区中心,阿姆斯特丹的心脏,最具活力的广场,历史的发源地。阿姆斯特尔河(Amstel)曾经流经广场。阿姆斯特丹于13世纪是阿姆斯特尔河边的小渔村,人们为了防水灾在此建水坝,所以阿姆斯特丹(Amster-dam)即阿姆斯特尔河上的水坝的意思。阿姆斯特丹从此开始发展,17世纪在荷兰黄金时代一跃而成世界重要港口,金融和钻石中心,现为欧洲继伦敦、巴黎、法兰克福之后的第四大航空港。广场距中央火车站750米,成长方形,西面是王宫,东面是国家纪念碑,南面是杜莎夫人蜡像馆,北面是新教堂及女王店。</h3> <h3>阿姆斯特丹王宫(Royal Palace Amsterdam),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兴建时为市政厅,1806年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征服荷兰后将弟弟路易·波拿巴(Louis Bonaparte)任命为荷兰国王即路德维克一世,于1808年路易·波拿巴将这座建筑改为王宫。现为国家首脑接待场所。宫殿地基是由打入在地下的14-16米的13659根木桩及在木桩上用石块砌成,17世纪欧洲最伟大的建筑之一,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观"木桩上的宫殿"。有人从埋在地里木桩(于1648年至1655年间打入地下的原件)取出一根检测其承重能力结果表明宫殿毫无下陷的危险。</h3> <h3>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1648年由著名建筑师雅各布·范·坎彭(Jacob Van Campen)设计。宫殿屋顶中间一尊女性雕像,右手持橄榄枝象征和平(Paix),左手拿着墨丘利(Mucury)(罗马信息和商业之神)的魔杖象征着商业贸易,意寓荷兰黄金时代达到鼎盛时期。右侧手握镜子的雕像象征着谨慎(Prudence),左侧手提天平的雕像象征着公正(Justice)。</h3> <h3>宫殿后面,屋顶上雕像为希腊神话肩扛地球的擎天神阿特拉斯(Atlas)。</h3> <h3>新教堂(Nieuwe Kerk),始建于15世纪,叫新教堂,只是相对于第一教区的老教堂而言。哥特式建筑,1815年以来荷兰历代国王和女王在此举行加冕仪式,现任国王威廉·亚历山大于2013年在此加冕。被称王位加冕堂。如今只是一个展览场地,不再举行礼拜。</h3> <h3>新教堂后面</h3> <h3>国家纪念碑(Nationaal Monument),建于1956年,高22米的方尖碑,由荷兰建筑师J.J.P.Oude(奥德)设计。以缅怀二战中受害者及纪念解放。碑上雕像由JW Radeler创作,中间四个男子代表战争,上方妇女和孩子代表和平,两侧的男子和咆哮的狗代表抵抗。</h3> <h3>杜莎夫人蜡像馆(Madame Tussauds),为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在全球的第一家分店。</h3> <h3>女王店(De Bijenkorf),始建于1870年的荷兰最大的高端百货连锁商店的第一家店,规模最大的百货公司。</h3> <h3>马格纳购物广场(Magna Plaza),位于王宫后面,原为阿姆斯特丹邮政总局现为购物中心。建筑融合了新哥特式和新文艺复兴式风格,建于1895-1899年,自1974年起为荷兰国家纪念建筑。</h3> <h3>达姆拉克大街(Damrak),阿姆斯特丹最繁华的大街,介于中央车站和水坝广场之间,证券交易所大楼和其他一些金融活动有关的大楼矗立于此,如同华尔街之于纽约证券交易所,达姆拉克大街是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的代名词。</h3> <h3>旧证劵交易所大楼(Beurs Van Berlage),建于1898-1903年,为著名设计师贝尔拉格(Hendrik Petrus Berlage)的处女作,贝尔拉格和阿姆斯特丹学派的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为荷兰19世纪建筑里程碑。大片的清水砖墙和砖劵,象征性的插图和历史人物装饰,外观有一些大大小小的山墙、尖塔和一个高高的钟塔,显出与荷兰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一定联系。这座建筑原为证劵和商品交易所,现用于举办音乐会、展览等。</h3> <h3>阿姆斯特丹证劵交易所(Amsterdam Stock Exchange,AEX),世界上最古老的证劵交易所,由荷兰东印度联合公司于1602年创立,同年阿姆斯特丹银行诞生,大约比英国银行早100年。而荷兰东印度联合公司也成为世界第一个联合股份公司。当年为了派遣商船前往南洋以卖买换回欧洲短缺的货物,需要巨资为船队准备航海和贸易,公司通过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荷兰政府也成其股东,于是世上第一支股票产生。荷兰人将银行、证劵交易所、信用及有限责任公司有机地统一成一个相互贯通的金融和商业体系,从而奠定了现代世界金融和商业体系的基础。</h3> <h3>Amsterdam Oersoep 拱廊,位于达姆拉克大街上,由三位荷兰艺术家Arno Coenen、Iris Raskam、Hans Van Bentem设计,他们借拱廊讲述阿姆斯特丹和运河的故事。意大利水磨地板映着暖色的灯光,装饰着转盘、齿轮、锚等图案。</h3> <h3>Amsterdam Oersoep 拱廊,华丽的金色吊灯,两侧墙上挂着14盏造型各异的祖母绿玻璃灯,体现阿姆斯特丹的特色。精致的镶金图案落在一块块方形瓷砖里。</h3> <h3>Amsterdam Oersoep 拱廊,布满梦幻图景的天花板由一块块色彩丰富的玻璃石拼接出的鱼、海螺等图案,还有自行车图案(人们把闲置的自行车扔进运河里,负责清理运河的机构每年可捞出1万5千多辆自行车),带有一点朦胧感,线条有些扭曲颤动,营造一种行走在运河底的感觉,各种物体在微微晃动水波中静静地漂浮在你的头顶。</h3> <h3>Amsterdam Oersoep 拱廊</h3> <h3>性博物馆(Sex Museum),又称维纳斯神殿(Venustempel),成立于1985年,世界上第一个以"性"为主题的博物馆,位于达姆拉克大街上,门口一尊维纳斯(Venus)雕像,维纳斯,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掌管繁荣、生育、和性欲等。照片来自网络。</h3> <h3>Kalverstraat购物街,与罗金街平行的一条从铸币广场到水坝广场的步行购物街。</h3> <h3>Kalverstraat购物街</h3> <h3>Kalverstraat购物街上的荷兰焦糖华夫饼(Stroopwafel,Caramel Waffle),即中间夹着一层薄薄的糖浆的菱形或方形格华夫饼。历史可追溯到1784年,源于荷兰豪达(Gouda)。为荷兰人日常生活中最喜爱的零食之一,通常将饼置于热咖啡或红茶杯口,待饼干中的焦糖慢慢融化,再佐以咖啡或红茶吃。这家华夫饼上撒上各种颜色的小零食,五彩缤纷。</h3> <h3>Kalverstraat购物街</h3> <h3>Nieuwendijk购物街,与达姆拉克大街平行的一条从水坝广场到中央车站的步行购物街。</h3> <h3>阿姆斯特丹中央车站(Station Amsterdam Centraal),为荷兰主要的铁路转运中心。1889年建成启用。哥特式和文艺复兴式风格建筑,由荷兰著名建筑师皮埃尔·库贝(Pierre Cuypers)设计,处在一座人工岛上,整座建筑直接建在海平面上,以桥梁将人工岛和阿姆斯特丹本岛相连起。</h3> <h3>建筑正面各有一座塔楼,面向车站时,右侧塔楼为钟楼,左侧为风向标,它的针总是呈上下方向,在荷兰人们常用帆船、风车,对于与风打交道的荷兰人来说,了解风向和知道时间一样重要。</h3> <h3>车站屋顶跨度约40米。</h3> <h3>中央车站内</h3> <h3>中央车站边的运河屋,典型山形墙建筑</h3> <h3>中央车站运河游船码头</h3> <h3>运河游船(Canal Cruise),游行于阿姆斯特丹必不可少的一项体验,在水上看这座城另有别样的感受。</h3> <h3>中央车站广场上的小便处</h3> <h3>中央车站后面</h3> <h3>中央车站后面</h3> <h3>中央车站后自行车停车场,阿姆斯特丹,世界自行车之都,一个自行车背上的城市,40%-60%的人选择骑自行车出行,无论贫富,上班、上学均骑车,自行车比人还多,人口不到90万,自行车超过100万辆。</h3> <h3>中央车站前的三层自行车停车场</h3> <h3>荷兰自行车多数脚刹,很少手刹。上路需配备前后灯并保证正常发亮否则被罚款。</h3> <h3>这种自行车前的巨大工作蓝(workbasket),可用于装载孩子。</h3> <h3>圣尼古拉教堂(Church of St Nicholas Amsterdam),中央车站附近,一座罗马天主教教堂,官方称"高墙里的圣尼古拉","高墙"指的是阿姆斯特丹最古老的防御城墙。</h3> <h3>由阿德里安·布莱斯(Adrianus Bleijs)设计,他将几座新巴洛克式和新文艺复兴式教堂融会贯通为一体,最后完成独居自己风格的教堂,具有阿姆斯特丹新文艺复兴风格的巴洛克式圆顶及两个高高矗立的塔楼顶部直立着十字架,阴天时,乌云压顶的巴洛克圆顶和十字架的组合更有神秘感。</h3> <h3>IJ湾和中央火车站</h3> <h3>中央车站码头,北部地区(Noord)与中央车站隔IJ湾相望</h3> <h3>免费渡轮(GVB Free Ferry),往返于车站和对面的北部地区(Noord),穿梭于IJ湾上,每10分钟一趟。</h3> <h3>IJ湾(IJ Bay),IJ来自于古荷兰语,意为水,是阿姆斯特丹的一片水域,,连接了北海运河和马肯湖。历史上曾是位于须得海南端的海湾。</h3> <h3>IJ湾(IJ Bay)</h3> <h3>IJ湾(IJ Bay)</h3> <h3>IJ湾(IJ Bay)</h3> <h3>北部地区(Noord),与中央车站隔IJ湾相望,为过去闲置的旧工业区成功转型为一处专注于文化与艺术发展的文化创意园区。</h3> <h3>EYE电影博物馆(Eye Film Institute),处在北部地区,一座白色雕塑性建筑,新地标之一。2012年由维也纳建筑设计公司完成,把光与投影的概念转换成建筑实体。博物馆里收藏了大量电影资料,拥有4个现代化的电影放映厅。</h3> <h3>A'DAM塔(A’DAM Toren),A'DAM是Amsterdam Dance and Music缩写。IJ河畔的一栋100米高,22层楼配备有360度屋顶观察台(A‘DAM Lookout)的新地标大楼。其前身是荷兰皇家石油公司(Shell)的办公大楼,重建后汇聚有夜总会、酒吧、咖啡馆、餐厅、酒店、观景台等。2016年5月正式开幕。</h3> <h3>IJ码头(IJ Dock)</h3> <h3>航班港口桥(Vluchthavenbrug),那座白大楼是市法院。</h3> <h3>航班港口桥(Vluchthavenbrug)</h3> <h3>IJ码头小船停靠区(City Marina IJ Dock),我们下榻的船屋就停靠在这里。</h3> <h3>IJ码头小船停靠区(City Marina IJ Dock)</h3> <h3>IJ码头小船停靠区(City Marina IJ Dock)</h3> <h3>船屋(Houseboat),运河边停泊着五颜六色、大大小小的船屋成为阿姆斯特丹一道独特的风景。船屋顾名思义就是将船改造成屋,吃住其中。为了体验水上人家的滋味,此行我们住进这小小船屋里。</h3> <h3>东码头(Oosterdok),其区域中的4个半岛,曾经的海港,自上个世纪末起,原古旧的码头和港湾建筑已变成了一片现代化的住宅区,包括NEMO科技馆和新式运河屋(Patio Dwelling)。</h3> <h3>NEMO科技馆(Science Center NEMO),毗邻中央车站,荷兰最大的科学中心一艘绿色巨轮建筑1997年由意大利建筑师伦佐·皮阿诺(Renzo Piano)设计。</h3> <h3>海上皇宫(Sea of Palace),一座三层的中式建筑,阿姆斯特丹规模最大的中餐馆。</h3> <h3>阿姆斯特尔河(Amstel),流经阿姆斯特丹的唯一的自然河,原注入IJ湾,1936年河流最末段(现在的罗金街Rokin)填成陆地,所以河终点在铸币广场(Muntplein),但仍有地下管道通往IJ湾。</h3> <h3>阿姆斯特尔河(Amstel)</h3> <h3>阿姆斯特尔河(Amstel)</h3> <h3>阿姆斯特尔河(Amstel)</h3> <h3>阿姆斯特尔河(Amstel)</h3> <h3>阿姆斯特尔河与王子运河交汇处</h3> <h3>玛格尔桥(Magere Brug),一座横跨于阿姆斯特尔河的木结构人行吊桥,最简洁的桥,桥狭长,又称"瘦桥"(Skinny Bridge)。1671年竣工,1871年、1929年重建。</h3> <h3>蓝桥(Blauwbrug),一座横跨阿姆斯特尔河的历史性桥,连接滑铁卢广场和伦勃朗广场(Rembrandtplein),得名于1600年建造时把桥漆成荷兰国旗的蓝色,1883年石制新桥(仿造巴黎亚历山大三世桥),取代了最初的木制蓝桥。此处为阿姆斯特尔河流入老城中心的交汇口。</h3> <h3>蓝桥,阿姆斯特丹最美的桥,桥上路灯上矗立着一顶王冠,显示篮桥气派和雄伟。桥墩有船,船桨、海豚等雕刻装饰。</h3> <h3>荷兰国家歌剧院(Dutch National Opera),即荷兰国家歌剧院和芭蕾舞团(Nationale Opera & Ballet),位于阿姆斯特尔河弯曲处。荷兰国家歌剧院和芭蕾舞团制作最高质量的传统和创新歌剧和芭蕾作品,上演着世界一流水平的剧作。</h3> <h3>传统民居,运河屋,17世纪山形墙建筑(在面墙上加一座山形gable,以装饰门面并增加一个小阁楼的空间),色彩斑斓,形状各异,华丽而富有历史感。</h3> <h3>传统民居,运河屋,其特点,楼房门面狭窄,因为当时征收房产税按门面的面积计算,人们为了节省税钱,尽量减少正面的面积,并把装饰的心思花在山形墙上,各种形状的山形墙,梯形、钟形、扇贝形、颈形等,被称山形墙建筑的万花筒。</h3> <h3>传统民居,由于门面狭窄,大型家具及物品需从窗户进,于是每座楼顶部装有吊钩。并用滑轮把家具等吊运进屋。</h3> <h3>传统民居,另一特色,东倒西歪,其楼房向前倾20度,是为了保护房子地基免受雨淋,及吊运家具时提供空间以免撞坏墙面和玻璃窗。另外楼房倾斜也与地处河海交汇的沼泽地带,地基不牢有关。</h3> <h3>罗金街(Rokin),阿姆斯特丹主要街道之一,起点铸币广场,终点水坝广场。原本是阿姆斯特尔河的一部分。</h3> <h3>威廉明娜女王骑马雕像(Queen Wilhelmina of the Netherlands),位于罗金街上,威廉明娜女王,荷兰女王,10岁继位,1898年9月正式登基,统治荷兰50年,在位时间最长。她尊重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度。在位时经历了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和1933年经济大萧条。1940年德军入侵荷兰,女王拒绝向希特勒投降,率王室和内阁迁往英国,成立流亡政府,鼓励国民保持斗志,战后女王回到祖国,被誉为"抵抗之母"。</h3> <h3>钻石工厂(Diamond Factory),阿姆斯特丹为世界三大钻石之都之一,其钻石切割工艺(Amsterdam Cut)著称于世,已成为完美切割和高质量的代名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