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你到哪里了?”<br> ——“到拖拉机站了!”<br> ——“哦,很快就到家了!”<br> 不知那些像我这般年龄、长年在外打拼的道州人,是否也跟我一样,有着一种“拖拉机站情节”。纵然归乡的路途万水千山,但只有在到达这个叫“拖拉机站”的地方时,才感觉真正踏进了家乡的大门,就即将见到魂牵梦萦的亲人了。<br> 拖拉机站——位于家乡道县县城北郊,是 207 国道从北向南、323 省道由西至东,进入县城必经的十字路口。这个十字路口,无论春秋冬夏、岁月轮回,无论黑夜白昼、风霜雨雪,一直静静地守候在那里,迎送着每名远行或归乡的游子。</h3><h3><br></h3> <h3> 周末无事,便在办公室收拾那些杂乱的物品。抽屉底层压着一张全国地图,忽然想起把这些年曾经工作过的城市一一标注出来。此时发现,我离开家乡 24 年,竟然先后在10个城市工作生活过!把这些年奔波的轨迹连成线,就如智能手机的手势密码,又像学生时代做连线题时那一条条错综的细线,杂乱交织成一张网。这张网无声地挂在岁月的窗棂上,轻轻推开这扇窗,就吱呀推开了整个青春的回忆,而回忆的最远处,心灵的最深处,就是故乡...... </h3> <h3> </h3><h3> 古往今来,诗词名家为表达思乡之情,留下了许多经典诗篇。而故乡在我的情感里,却并不是那些华丽优美的词句。</h3><h3> 故乡,是父亲目送我离乡的不舍;</h3><h3> 故乡,是母亲塞进我行囊的煮鸡蛋;</h3><h3> 故乡,是妻子千里寄相思的一封封信笺;</h3><h3> 故乡,始于那个名叫“拖拉机站”的地方......</h3><h3><br></h3> <h3></h3><h3><br></h3> <h3> 拖拉机站,本是县农机局一个下属单位的名称,因该地段是北上市府省城、西出全州桂林的必经之地,青年学子北上求学、公职人员省市出差、在外游子回乡省亲,都会经过这里。时间一长,“拖拉机站”在人们心中也就慢慢固化成了一个标志性的地名。跟县城东郊的“零公里”、南郊的“寡婆凉亭”一样,早已成为了道州人心中的地理坐标。</h3><h3> 而我,多年以来回乡、离乡,无数次路过这里时,总有着一种莫名的激动或感伤,它早已与我的思乡之情融为一体,成为了触动我心门的开关。</h3><h3><br></h3> <h3> 年青时因工作繁忙,每年过年才回老家一次,每次都从长沙汽车站乘长途客车回家。十几个小时的颠簸,翻山越岭,经过拖拉机站时一般都是深夜一两点钟了。每每这时,乘客都会被司机的叫醒,“到拖拉机站了!去红岩、寿雁的下车了!”大家一个个探出头,望着车外的星点灯光,立马整理好心情,有的打着手机报平安、叫人接站,有的手忙脚乱地收拾行李,有的催促着熟睡的小孩赶紧醒来,车内狭小的空间顿时如赶集般喧嚣起来。而我想让爸妈在家多睡一会,并不急着打电话叫醒他们。而当客车再次缓缓停下时,却总能透过起雾的车窗,看见爸妈早早就等在寒风中,微笑着向我招手......</h3><h3> 远行的脚步,心底的故乡。我永远铭记着,哪怕前行的征程再艰辛,回乡的路途再遥远,在故乡的家中,永远都会为远行游子留着一盏守候的明灯......</h3><h3> </h3> <h3> 城市发展,曾经偏僻的拖拉机站地段,现在已经越来越繁华。作为道州北大门的这个十字路口,建起了汽车北站、政务中心大楼,比邻的道州工业园内企业林立、发展来势喜人;党政机关沿着道州北路沿线布局,高档小区、宾馆酒楼、商业店铺鳞次栉比,笔直宽敞的道州北路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已成为展现道州城市发展的新名片。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古城的夜色流泻着七彩的霓裳,让这座城市显得现代感十足,使得每名归乡人对家乡变化的日新月异由衷赞叹。</h3> <h3> 如今道州人早就圆了铁路梦、高速梦,“高速路口”、“火车站”已成了归乡报平安新的标志性地点,我现在回老家也很少再从“拖拉机站”进城了。虽然时光流逝、城市变迁,但我心中的故乡,永远始于那个铭刻在心里的——一个名叫“拖拉机站”的地方。</h3> <h3> 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而我却更愿将乡愁比作一支放飞的风筝,风筝线的轮盘,就是“拖拉机站”的大转盘。207 国道向北弯曲延伸,就是那根长长的风筝线,一头远远的牵着我,一头永远连着故乡,飞得越远,拽得越紧,永不断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