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div> 如果从熵的观念看待生产与消费,生产即合成——熵减,消费即分解——熵增。一个有活力的系统必须不断从外界获得有序性——负熵。</div><div> 在自然界,生态系统也是构成一个生产与消费的循环——食物链,生态系统的稳定即建立在食物链内负熵的协调流动和外部自然负熵的交换平衡。</div><div> 人类的生产过程是利用人的知识、能量和组织行为对既有之物的合成改造,是对既有之物的组合,输入秩序形成新的功能形态,这个秩序增量的来源只能是人的有目的创造活动——劳动:一种负熵。消费则是对具有某种功能形态的事物的消耗和降解,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负熵,维持和增进生活的意义。如此,生产和消费就构成了人们生活的基本熵循环。</div><div> 这么说来,我们更相信从既有之物变为商品而形成的效用增量是人的劳动的结果,这个增量的收益应该归功于劳动。当然,这里的劳动即包括资本家的经营活动、白领的知识活动和蓝领的体能活动,就是不能包括既有之物的既有效用,因为这些效用要么来自自然之物,要么来自已经被奖赏过的劳动成果的人造之物。</div><div> 但是,离开了这个既有之物,商品的实现就不能进行,物的所有者如果不能获得收益,就没有将既有之物投入再生产的动力,宁可闲置或消费掉。如此,要维持和促进再生产,就要对所有者进行激励,市场作为一种尊重个体自由的自愿交换的活动,具有天然正当性,自愿交换实现的分配激励也就最具正当性,但是市场是按商品的效用进行交换的,价格并不反映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比如拿钻石与服装来比较),市场所能实现的分配也是按效用来实现的,这就造成了物的所有者的分配优势,而没有按照劳动和对资本所有者的恰当的奖励来分配,从而积累成不合理的贫富差距,造成生产与消费循环的失衡而停滞。但是,除了市场实现的自由交换,还没有一种更好的方式在基于自愿的前提下实现对商品效用进行衡量和交换。对市场造成的分配不公只有通过经由宪法约束下的多数同意的税收来调节。</div><div> 另一方面,人生而自由,自由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和所有物的完全支配权,它的边界是一人的行为不对他人的这一权益构成损害。人们对自己合法所有权的让渡必须以自愿为前提,公《》有《》制即便以自愿实现,名义上财富为所有人平均享有,实际上个人已无法对自己应有财富的份额实现自由支配,必须经由某种形式的他人的同意,相当于丧失了部分乃至全部支配权,而且没有退出机制,这无疑是对个人物权的侵害,同时,丧失了对财富的支配权,意味着必须需要按照他人意志活动才能获得生活资料,就意味着人格权利的丧失。所以,拥有完全支配权的私有制是人的一切权利和自由的前提。</div><div> 总之,以当下的人类群体智能条件,私《》有、市场、税收和慈善是保障人们自由和公平的合作共存的最好选择,一次分配靠市场,二次分配靠政府,三次分配靠慈善,市场提供效率,税收兼顾公平,慈善实现补充。特别的,劳动能力是人们参与社会合作与竞争,实现劳动价值的前提,政府最应该提供的基础公平是人们获得劳动能力的教育公平,这是实现一切公平的前提的前提。</div><div><br></div><div>#乌之鸦#</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