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晒风光,不晒花朵,晒晒《勤奋耕耘的父老乡亲》

方戈

<h3>日出东方霞满天</h3> <h3>  他们不缺吃,不缺穿,住的洋房赛过江南农村民居,外地人来到这里,看到一些农民居住的欧式楼房,不禁为之惊叹! <br></h3><div> 田间地头,一些形影孤单,步履蹒跚,弓腰驼背的老人或坐着、或跪着蒔弄庄稼,脊柱已难以支撑佝偻的身躯。</div><div> 毛主席曾谆谆教导我们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些老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每年冬天利用农闲时节,不分男女,都去参加兴修水利工程和农田基本建设,他们顶着严寒下水挖河,挑土爬坡,开挖沟渠,疏通河道,参加当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他们用青春热血造福了子孙后代,确保了几十年来苏北农业的旱涝保收,但许多人落下了风湿病痛,腰肌劳损、关节受损。如今他们年龄最小的都60多岁,大多数人在80岁上下。子女在外地打工,留下的责任田,只能由老人耕种。</div><div> 前年这里来了一个承包商,不少农户高兴地将地转包了,但也有少数农户不愿意转包土地,坚持自家耕种,由于影响了承包商机械化大田作业,导致另一部分农户相邻的土地没法转包。</div><div> 由于种田利润低,那承包商跟农户签订的12年合同,只种了两年就甩手走人了,农户也不愿意收回承包出去的土地,留下的地只好由村干部接手承包……</div><div> 土地没能转包出去的农户,老人就苦了,他们还得重复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故事。</div><div> 国家每年对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有一定补助,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还发给牛奶费。农村早就通上了自来水,有电、有网络。在外打工的子女也劝老人们抛荒,不要种地了。但是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了半个多世纪的老人们,怎么舍得让土地荒废呢?他们爬着也要下地干活…… </div><div> 在这组照片中,有三位是癌症患者,两位八十多岁,一位六十多岁,其中一位已去医院做了两次化疗,每次从医院回来就下地干活,忙好地里的再外出做点小买卖,以补贴家用。但愿他这样的忙碌能有助于身体康复,据说最近他又要去做第三次化疗了…… </div><div> 这些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的老人,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深情,尽管他们也盼着有人来承包自己的土地,但他们绝不会让土地抛荒,在他们之后呢?办法总会有的。</div><div> 近期网络上正在热议,什么叫做“中国精神”?我从他们勤奋耕耘的身影中,似乎也找到部分答案。</div> <h3>驼背的老人给秧苗施化肥</h3> <h3>74岁的驼背老人穿着整洁在路边芋头地里除草</h3> <h3>74岁的驼背老人穿着整洁,挥汗在路边芋头地里除草</h3> <h3>看着田间整齐的秧苗,没有杂草,我夸她的庄稼种得好!老人说:“种不好庄稼,别人会笑话的。”</h3> <h3>田野上的农民洋房,视野宽阔,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别墅</h3> <h3>老人穿着整洁,拄着拐杖下地除草,她的腰部做过手术,疼痛减轻了,背却驼了。她乐观地说:“还年轻呢。”</h3> <h3>步履蹒跚的背影</h3> <h3>远去的背影</h3> <h3>他六十多岁了,4年前腰背弯驼,身患重疾,生命不息,耕耘不止。从小就被乡邻称之为“最勤奋的人。”</h3> <h3>他六十多岁了,4年前腰背弯驼,身患重疾,生命不息,耕耘不止。被乡邻称之为“最勤奋的人。”</h3> <h3>这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一辈子勤奋劳作,年轻时任人民公社大队(后来叫做村干部)干部,他甩开膀子带领社员一起干,积极参加集体劳动,整天是一身泥水一身汗。记得当年他当大队干部常说的两句话:“打铁靠榔头,骑车靠龙头,干农活儿就靠干部带头”。“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干部”……这是他为自家责任田里的旱秧苗拔草。</h3> <h3>这位老人80岁了,白天在她家难见到她的身影,总是在地里忙到天黑。“不到趴下不能动的那一天,她那占满泥土的双脚是绝不会离开土地的。”</h3> <h3>她总是情绪乐观,从不言苦,80岁的年龄,只有几十斤的身躯能担起比她体重多一倍的担子……</h3> <h3>勤劳乐观的老人</h3> <h3>除草</h3> <h3>她73岁了,腰椎间盘突出,加之风湿导致驼背,她只能带上板凳坐着拔草了。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老人。</h3> <h3>前几年这里农民盖的房子多半是欧式风格建筑,令城里人羡慕不已。</h3> <h3>她73岁了,腰椎间盘突出,加之风湿导致驼背,她只能带上板凳坐着拔草了。</h3> <h3>喷洒农药</h3> <h3>乡亲们期盼着这条“泥巴”路何时能成为硬化的水泥路……</h3> <h3>这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带着板凳在地里除草。前几年这里农民盖的房子多半是欧式风格建筑,令城里人羡慕不已。</h3> <h3>2018年9月5日,安徽省宿州市宿州东站附近的新汴河桥村,也叫宿马经济开发区边上的村,一家人正在用原始方式耕地播种。朋友:张国春摄影<br></h3> <h3>今天(2018年9月5日傍晚,阴天有雨,散步汴河边,偶遇一家人趁下雨前,三个人用自制播种机,拉纤拽机种萝卜,我还是第一次看见,老农说‘’土办法、落后,还好使‘’。(张国春摄影)<br></h3> <h3>2018年9月5日,安徽省宿州市宿州东站附近的新汴河桥村,也叫宿马经济开发区边上的村,一家人正在用原始方式耕地播种。(张国春摄影)</h3> <h3>婆媳亲</h3> <h3>早年这里河道纵横,当地政府为了招商引资需用土地,把内河都填平当做农田了,不仅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给农户耕地用水带来不便,她们喷洒农药要从家里将水带到田头备用。</h3> <h3>有些村打造乡村旅游项目,减轻了农民繁重的体力劳动,增加了收入。城里人也有了观光旅游的好去处</h3> <h3>有些村打造乡村旅游项目,也成了城里人观光的好去处</h3> <h3>有些村打造乡村旅游项目,也成了城里人观光的好去处</h3> <h3>土地集中转包后就便于机械耕种了</h3> <h3>土地集中转包后就便于机械耕种了</h3> <h3>朝霞秧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