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二十八年。谈不上天荒地老。毁灭人的记忆足够了。可是有些东西越是久了越清晰!譬如十六七、八的青涩季,校园的记忆、同学的情怀、少男少女的懵懂和憧憬……总有些点滴在记忆中储存!总有些删不掉的片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校在石江镇,计划经济时的工业大镇!老寨煤矿,氮肥厂,瓷器厂,造纸厂,电线厂,毛巾厂…那个年代,镇上很风光。平溪江从雪峰山口出来,到了石江,水量丰盈。下游修了水坝,江面开阔,水势平缓。石江老街在河南岸,大桥从320国道右走五十米,可通黄挢铺。站在大桥上,下游一公里处的山坡上,一派葱葱郁郁,一根烟囱刺破天空,那是学校锅炉房。旁边是比烟囱更高的水塔。</p><p class="ql-block">江中巨石立壁,高约十几丈,阔三百米,壁下江水深不可测,谓之"璞石潭"。江水在此折向东北,江面阔至千米。大桥下老街上,青石板街道,宽有四、五米。临街都是开铺子做生意的。学校右走三里地。走二百多米便出了街道,还是滑溜的石板官道,右侧是一人多高的荆棘篱笆,拦着蔬菜队的菜地。左侧江面宽阔,江水清幽碧蓝(造纸厂排污水除外,那是满江的黄白泡沫,透着腥臭)。前方巨大的石壁直扦入江,平整的大理石上经年的雨水冲刷,有一条条的痕迹,石壁上便似画了一幅淡墨山水,映在江上好看得很!像古画一样!古人称"璞石潭"是有此义吧!石阶沿壁而上二百米,中间有亭曰"璞石亭″。石壁顶上左侧是临江的缓草坡,一片梓树,几幢两层红砖房横竖着。是旧的大塘公社所在。后来被学校买下,做了文科复课班,每年高考上榜的重头戏在此上演!右侧山坡高约五十米,山脚被围墙圈住有三里地吧,学校在围墙里。侧门在围墙和山坡边。墙边是从镇上沿毛巾厂修过来的机耕路。沿墙行百米到大门。四排教学楼从大门口往山顶上排开,前两排是红砖楼房,右侧的两层二间,左侧三层三间。两层的行政楼在右侧和它们一起围住块三百方的坪,五六块板报立在坪周围。大门不能通车,木质长廊沿坡直到山顶,两排青砖平房,每排五间教室。一排在半山腰。一排在山顶对面另有一排简教工宿舍。都在走廊左侧。山顶右侧一座木架房五开间的男生宿舍,对面一间三开间小木屋是旧时"三家邨",做了教师宿舍。山顶长廊两侧房子中间各有十来米宽空坪,原生态的泥土坪。长廊尽头,下去十几个台阶,是四百米跑道的大操场,蓝球场是水泥地,其余是泥地。围墙边,操场边全是梓树。学校由旧时"双江书院“发展而来,这些梓树应都是那会栽的。挺拨向上,逢勃生长,枝叶规整。梓树是起屋造厦正脊上梁树的首选。书院初创时人们栽下这些树,应该是对莘莘学子寄了厚望也是祈愿吧!</p><p class="ql-block">侧门水泥路面进去,沿着路是大澡堂、锅炉房,红砖平房。马路正对着从大门口上来的水泥坪,坪边教学楼墙上一溜墙报栏,那是同学们喜欢驻足的地方。未写班级的信件也会摆在那里,总是在不经意间被主人悄无声息的拿走。那会总想这些同学太过粗心,怎么不写班级呢?现在想起我是太幼稚了。</p><p class="ql-block">右转是饭堂(大礼堂,有两亩地)。也是砖瓦平房。正对饭堂门口一条木结构长廊沿山坡而上和大门口往上的长廊呈T形连接。饭堂隔开五十米对面是一栋同饭堂一般大小的两层木楼,是女生宿舍。全校数百名女生的"集体闺房",男生神往之处。往后是五层的教师宿舍,当下最好最高的建筑,共三十套房。住进去要论资排辈的。再是四层的男生宿舍。当然,大操场下边的靶场也要提的,这里培养过国家级的射击运动员呢!而且每天早上总有咿咿呀呀的练歌声传出来。水泥路沿山坡左转半园而上,尽头便是大操场。离操场三十米,马路右边的厕所最是难忘,木板楼做的厕所,人走起来便晃悠着。课间时候,同学进出的脚步都匆忙的很,人一多,厕所便整个摇摆起来,真担心会蹋下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除开十余座建筑和空坪,全是绿油油的桔树。到秋天挂果了,不知赚了同学们多少口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想着这些,已经走到学校里面操场边,木头厕所现在己不见踪影,应该是拆了吧!</p><p class="ql-block">脑子里这些记忆深处的留存。都改造了。校门早改到原来侧门处。锅炉房也改造了,不见了那大烟囱。山顶"三家邨″还在,应该是留做古物。水塔还在,实用。而且上面一面等大的招牌"洞口二中"。红色的字体很抢眼,在大桥上看到很醒目!大概是和时代同步!不过有做广告的嫌疑。校舍有近三十座。校园里曾经栽满的桔子树,也因为规摸扩大增加校舍而砍伐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在校园里,静悄悄的。还有二天过年了。安逸祥和。以前的桔树坡上新修了"双江亭",因"双江书院″名而起罢,是八O届一些学长们捐建的。一群年近六十的老同学,也来母校寻旧。或是寻觅青春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坐在亭子里,看着新景,想着旧事。我们八五级共五个班,80~84班,我一直在84班。那时到高二分文理科。83、84为文科班。算下来有七八十个同学。大都记不上了。记得名字有青龙的谢鸿海,做过班长。大塘的周斌、周树国、谢正茂,江潭的曾东旭、王三中、王周燕,还有个李惠祥的同学,成绩相当好,应届上了农大,是德州李家的。石江的王中华、康能科,竹市的欧阳小勇、付书标,就这些个吧。玩得好的杨林的曾文勇,竹市欧阳梓华、唐斌、林军。女同学能记得名字的有四个,卿春香、唐花妹、刘静、付莉。可是很多事情却缠着你让你忘不了成为回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长廊里排队等吃饭的热闹,冲进饭堂的欢呼,排队打洗澡水的混乱,去镇上看电影的开心。晨操的匆忙,午间操的懒散。男生宿舍的海侃,女生宿舍的聊天內容之露骨(这是晚上巡逻的老师听到报告给校长,校长在早会上不点名批评过的)。还有饭堂里的文艺汇演,八四届七十九班的学长演的"济公"是我最早看过的小品。用报纸叠的破帽子,三个同学扮上三个"济公″,表演滑稽有加,幽默有余,同电视里刚播的"济公"可媲美!可惜那扇子不够烂,向老师借的扇子要还给老师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青春的闸门打开。有多少女子怀春?多少男子多情?没人统计。上一届的一个师姐是镇上电线厂的子弟,长得绝美!和物理老师师生恋,退学嫁了老师!教英语的林老师帅极了,虽然结婚了,还是吸引很多女同学考英语专业,二中外语高考成绩一时斐然!教导处的肖主任三十来岁,能吹笛子拉二胡,宿舍在我班教室隔壁,几个同学受影响开始学吹笛子。有个山门的姓尹的男同学还准备考音乐专业了。</p><p class="ql-block">隔壁班上一女同学当年就有包屁股小脚牛仔裤穿,身材又极好的。氮肥厂一男生子弟,浓眉大眼,络缌胡脸上长满痘,二人看了两次电影后女同学便夜不归宿了。男同学不住校老师管不住,女同学住校的,这事闹大了。女同学的父亲把她接走了。开的军用吉普车停在操场上。不久男同学也退学了。这些都是浮在水面上冰山一角,冰山下面情形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山区县的高等学府,洞口二中一度声名鹊起,情势逼近一中,特别是文复班开办后,每年预考,高考的过线率都很好(90年以前,湖南高考有预考制度,不过关是不能参加正式高考的,那时的学子们想踏入高校要经两次凤凰涅槃)。文复班一度人数多至四百余人,都挤在校外原大塘公社二楼礼堂里。上课时堪比大学里受欢迎的名导师开的选修课,所谓人才挤挤!又是真的人才济济,十几年间,从那走进高校的学子虽不比孔门弟子三千,也有千八百。我的姑表哥八七年在此复读后从那上了师大历史系。后来从政转行做了律师,并开了律师行。和他聊天时,他说他们那届考出去的现在最不济的都是正科,处长不说,副厅,厅级都有了。那时二中学风是很严苛的,早晚自习都有老师盯着。一年中最难熬的是冬天,学校在山上,风刮起来冷得心口疼。尤其怕冬天里造纸厂排废气,随西北风吹过来又臭又冷。学校没有丝豪取暖设备!窗户玻璃烂了有时还靠报纸挡风。晚上睡觉都不敢脱毛衣,裤子不脱下只褪至脚裸处护脚。同学的手大多肿了象小包子,通红的。早上起来,洗漱时间短,锅炉房的热水龙头有限,只有宿舍打水同学早起的才能打上热水来,大家伙能将手用热水浸浸!多半时还是冷水,大冬天的早上那个场景想起都蛋痛!条件好的同学可以戴上细绒皮手套,那样就好很多!虽然这么艰苦并没有同学逃课或不写字。当年的学习劲还是足!虽然那会高考极难,我的同学中据了解在复读了五年后,应有六成进了高校。这是很不错的了。无疑得益于苦学!九十年代末,大学扩招后,考学难是不存在了,但考生的质素却要大打折扣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O四,是三线工厂之一,传说中的兵工厂。在石江穿石村里面二十里和隆回横板桥接壤的大山里。隆回那边是八O三。这里山高林密,高一春游,我们到过那附近的山上。远望谷中房子很多,有些房顶上栽上树。不时有大车出入,只是我们从末见过那些车。远远的山头上有围墙和铁丝网警戒,不能靠近!他们那有一台大巴车,每天早晚接送上学的孩子,有三四十个呢,想见工厂规模不小。那些孩子都说普通话,气质打扮同我们不可同日而语,优越感不用说。让我们羡慕嫉妒恨。应该也刺激不少同学想向他们看齐而努力吧,其码我有!不知那些在二中借读过的这些五湖四海的三线子弟们,还有人记得二中不?可否也把二中当做母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光冉冉,母校还在,却物是人非。教诲过的先生姓名都淡忘了。校长是从六中调去的雷庆发老师,我初中同学雷鸣的父亲。在二中执印几年后业绩突出,调任一中校长。高二高三班主任罗小石老师,邵阳师专政治系一毕业当我们班主任,住在教室对面的单职工宿舍。老婆是镇上无线电厂的。冬天里买上一堆大头菜堆在门口的泥地上,每天削两个素炒了吃。生活相当清贫,这很大程度影响了我后来择业。以致于我把己分到二中的档案提走选择了去市里的企业上班。影响了我的人生。祸福不论,却实在改变了!后来在竹市镇中学见过他。高一教外语的尹老师,山门的,民办老师,洞口话中的山门腔又自学英语,教得我是云里雾里,现在却还是记住了"卡尔马克思窝子播音着美伦,阿嗯得着美伦窝子嘿子内地畏烂嗯个累几"。感谢老师的教诲!教物理的杨老师是高一班主任,戴着厚的近视镜。总喜欢偷偷的在烂了玻璃的窗口监督早晚自习。有好事的同学便学了他的动作吓唬同学们,同学们上当后便拿扫把守住,用扫把打好事者。有一次竞把杨老师的眼镜给打落地了。杨老师从此对做人民教师失了意趣,后来考上研究生,毕业后还是做了教师。命中注定!教语文的刘波老师被同学们叫做三皮老师,气极了,让校长来班上训了一节课的话!同学们再也不敢当面叫他外号了!数学谭老师是退休返请的,满头白发,七十有余,找了个五十岁的阿姨再婚。很潮流,只是儿女们不大开心。最奇葩的是高二的英语王老师,在练健美,冬天里也只穿短袖衫,身上犍子肉鼓起,肩和脖子象"耸颈水牯"。每天早上无论风雪晴雨,双手拿一短棍,边跑边抽自己前胸后背。后来据说调去省体委了。最喜教历史的谢乐意老师,因为爱好,还有老师教学的循循善诱,总结概括,抓点铺面,纵联横拓,让上课时间轻松愉快又容易记住。后来升了教导主任,不知还上讲台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脑子里不断搜寻着,眼睛四下里观望,除了山顶修缮过后的"三家邨″和变矮变丑的那栋五层教师宿舍外,没有其它熟悉的东西了。操场还在己建成标准化了。教师宿舍好几栋,学生宿舍窗外挂了空调。镇上的工厂都己关张,河水清了,空气好了。虽是寒假里,校园里没有学生,我眼里还是看到了熙熙攘攘的学弟学妹们在听课,在开心地学习,生活。耳旁是书声朗朗,欢笑愉快!水泥路上一个老教师由中年女人搀扶而行,应该是父女吧。就算是二婚应该也没人闲话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坐了近二个钟,回家。晚上忍不住写下所见所想。赋诗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校园二十八年前,</p><p class="ql-block">玉面红颜苦乐煎。</p><p class="ql-block">酷暑朔风历三年,</p><p class="ql-block">一朝别后再难见。</p><p class="ql-block">今又重至书院巅,</p><p class="ql-block">旧舍早己换新颜。</p><p class="ql-block">古树青藤绕重廊,</p><p class="ql-block">书声朗朗依稀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p><p class="ql-block">双江书院,本为庚子赔款所兴新式书院,建于1900年。经清末,民国入新中国至七十年代始称洞口二中。座落在资水上游平溪江畔,下临濮石潭,深二十余丈,初有书院三间在山巅,拾级五百有余,曰“三家邨”。余辈八十年代在此苦读时,已是完全制高级中学,师生愈千人。今重回山门外,所见已全不同,大小建筑己逾三十栋,除当年大操场和石级外,难觅旧踪!不觉有些失落!步出校门,抱小女留影,夜来再思,近三十年焉能不变!不变者清风与明月吧!</p><p class="ql-block">记此文字,托与曾经的青春梦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乙末冬日</p><p class="ql-block">都梁陈氏记于太乙冲</p><p class="ql-block">丁酉孟夏改于沅陵</p><p class="ql-block"><br></p> <h3>学校大门</h3> <h3>校园山顶上原来大泥坪所在</h3> <h3>新教学楼</h3> <h3>学生宿舍</h3> <h3>行政楼前水池中亭子</h3> <h3>我和果儿</h3> <h3>饭堂边的古树还在</h3> <h3>双江亭近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