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激情燃烧的岁月</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r></font></h3> 那是公元一九六九年元月二十一日,农历六八腊月初三,黄历是丙申日,也是那一年的大寒,我们告别了父母和家人,走出了家门,走出了全国榜上有名的贫困县城,开始了我们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衣再教育",成了一位知识青年…</h1> <h1> 那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年代,高66、67、68届和初66、67、68届的同学统称为`老三届`学校停课闹革命,老师靠边站,一帮激情涌动的青年,怀揣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豪情壮志,由紅卫兵小将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十七万老三届的学生变成知青…</h1> <h1>星斗转移,日月变换,当年扎着羊角小辫的人,如今将迈入古稀之年,人说老了,记不住往事,还有患上了脑梗,或脑萎缩一句口头禅,记不清了!但是在我们每个人脑海里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那就是:我是一名知青,我曾经插过队!</h1> <h1>曾记得,刚到农村,农活干不了,兩个从抗美援朝复员的大叔将我夾在中间替我挥锄揽红薯包子的情景;曾记得,那时没有电,我们点亮煤油村,农村的小姐妹来"借光“围座一团嬉戏玩耍的模样;曾记得妇女队长家的老人偷着让我偎在炊前吃瓦罐的大豆;曾记得,秋收时到山上晒红芋干,不慎掉到河里,被母亲和黎芸心痛不己;曾记得七队一青年修水利被磙石打中,不幸早逝,我们几个同学痛苦失涕,前途无望`交待后事;曾记得,患上打摆子、高烧不退,母亲得知,不顾一切、打着马灯,夜赴龙窝,半夜的寻儿声;曾记得啊曾记得!有多少个曾记得使我梦牵魂绕,使我刻骨铭心,使我终生难忘!</h1> <h1>是的,我们招工了,走向了工作岗位,再没有那`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火前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切身体会,当年风华正茂,意气方刚,激情燃烧,青葱岁月一去不返,己经到了烈士暮年,知青这个词在历史中慢慢褪去,己不被九零后的年青人所熟悉,青春的岁月象条河,岁月把小河汇成歌,一首蹉跎由汗水和泪水凝成的歌,一首知青生活中磨难和守望中汇成的友谊之歌!</h1> <h1> 我们当中,不乏才华横溢,德才兼备之人,原本可以圆大学之梦;有的两小无猜,但没有花园中的花前月下,我们在中国历史的平面上轧出了深深的轨迹,这条轨迹上,蕴含了多少心酸和无奈…不再青春无悔,只希望正视历史,尊重历史!</h1> <h1> 在上下二代人之间,我们承上启下,是一座独具力量富有弹性的桥,在新的历史转折中,我们以自己的努力,展现着这一代人的生命价值,道德力量,和情感谱线,有幸落日心犹壮也好,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也罢,活在当下的一定要珍惜眼前,活的亮丽,活的有声有色,</h1> <h1> 到一块插队的老三届同学中我年龄最小,他她们都是我的兄长和大姐,我感谢你们时时刻刻的照顾,领着我渡过那段艰苦岁时期,感恩于一路相伴,几十年过去了,逝去的是岁月,留存的友谊和真情。</h1> <h1> 元武兄搭健了龙窝这片云后,不时和大哥大姐网上见面,收到了她们的心语,感受和对那段岁月的片段回忆,我的心被此心动不己,仿佛又显当年情,随着我们相聚日子的到来,谨以拙作献给大哥大姐们:以示记念那一朵人生路上的浪花,也希望我们不改初心,记住:我是一名知青!<br>20180704日</h1>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组油画,献给1776.43万“上山下乡”的知青们!</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