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文化现象的出现,总有经济政治背景的驱动。</h3><h3>清晚期出现的瓷器新品种浅绛彩,就是一例。</h3> <h3>浅绛彩,借用了元代画家黄公望的艺术风格,以水墨勾画轮廓,以淡赭、花青为主色渲染而成。应用于瓷器上,则废弃了粉彩中填色打底的玻璃白,用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绘出花纹,再以淡赭、水绿、草绿、淡蓝、淡紫等着色,经低温650~700度烧制。</h3><h3>浅绛彩瓷器,多为文化底蕴较高的艺人创作,无论山水、人物、花鸟皆无官窑底样,常借助宋元以来文人画稿,自主表达作者的个性和爱好。更重要的是,普遍有题诗、署款并写作者的名号,形成诗画一体的中国传统文人画艺术风格。</h3> <h3>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元。</h3> <h3>浅绛彩高山流水瓷板画。</h3> <h3>浅绛彩始创于咸丰末年,时值太平天国造反,在景德镇盘踞7年之久,御窑被毁,散失一空。待曾国藩平叛之后,国力衰弱,百废待兴。御窑厂不及恢复,众画师为生计重操旧业,只能革新粉彩,用较低的成本改变了工艺,将国画传统移植到瓷器上。反而摆脱了粉彩的“工”,逼近了文人的“雅”,形成了富于文化气息和艺人个性的浅绛彩,让人耳目一新。</h3> <h3>程门(1833~1908),又名增培,字松生,号雪笠,浅绛彩第一名家,善攻书画,作品得益于直追古人,博唐宋元明书画之长。咸丰、同治时名噪天下,山水、人物、花卉、鱼虫鸟兽皆精。</h3> <h3>程门作品,瓷板画。</h3> <h3>程门作品,双幅瓷板画。</h3> <h3>程门作品,双耳观音瓶。</h3> <h3>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作品,瓷板画。</h3> <h3>金品卿(1862~1908),名誥,号环翠亭,浅绛彩艺术先驱之一,多仿南宋名家和明代沈石田,笔力刚劲潇洒,行草有董其昌遗风,悠然自得。作品也受到西洋水彩画和画家任伯年的影响,是晚清优秀的绘瓷名家。</h3> <h3>金品卿作品,四方茶壶。</h3> <h3>金品卿作品,四方笔筒。</h3> <h3>金品卿作品,瓷板画。</h3> <h3>金品卿作品,双耳尊。</h3> <h3>王少维(1862~1908),与金品卿同在御窑厂供职,被称为当时的御窑两枝笔。擅长于人物、山水、写真,并以画猴著称,是浅绛彩早期名家。</h3> <h3><font color="#010101">王少维作品,瓷板画。</font></h3> <h3>王少维作品,瓷板画。</h3> <h3>王少维作品,瓷板画。</h3> <h3>王少维作品,瓷板画柳荫瀹茗图。</h3> <h3>景德镇御窑在同治5年恢复,御窑工匠得以回归,浅绛彩并未因此衰落,反而得到市场和官方的认可。自光绪起涌现了大批浅绛彩艺术家,先后有138位知名画师,成为中国陶瓷史上最大的一个有历史记载的工匠群体。</h3><h3>所创作的作品包含了实用器、文房器、陈设器,还有其它瓷品种没有的精美的瓷板画,一时精品纷呈。其中御窑厂落款有:画于珠山官主廨,珠山官舍,珠山环翠亭等,质量和艺术水平均高于同期红店民窑商品。</h3> <h3>五美图。</h3> <h3>光绪年间,有在瓷器底部印或写“官窑内造”、“官窑监制”四字款红色阳文揩书的,画品技艺高超,可以确认为官窑恢复后,为区别红店商品之作。</h3> <h3>官窑内造红款笔筒。</h3> <h3>自咸丰5年(1855)御窑厂画师程门做出第一件浅绛彩“山水人物双耳扁壶”,至民国14年(1925)最后一件浅绛彩,历时70年,浅绛彩最终淡出了中国瓷器的舞台,它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彩瓷品种,也是最具人文色彩的一个品种。</h3><h3>其后,粉彩重新占据主流。</h3> <h3><font color="#010101">人物琮式尊。</font></h3> <h3>山水帽筒。</h3> <h3>和粉彩相比,浅绛彩有所不足:</h3><h3>首先是色彩拘泥于文人画的复古品种,相对单调,不如粉彩丰富,淡雅艳丽均可选择。</h3><h3>其次是勾画限于表面,过于浅薄,不似粉彩厚薄兼顾,有立体感。</h3><h3>再就是由于色料限制,又是低温烧制,彩料和釉面结合不够紧密,容易褪色或脱落,以致于保存至今的器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老化,逊色于粉彩。</h3> <h3>山水提梁壶。</h3> <h3>山水笔筒。</h3> <h3>士农工商,是千年以来中国的社会等级排序。工,古称百工,虽不可缺,但地位很低,陶瓷工匠也在其列。无论是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都有制胚、上釉、出样、绘画、烧制、检验等严密分工,只有浅绛彩是较有文化的匠人独自创作完成。</h3><h3><br></h3> <h3>人物提梁壶。</h3> <h3>也只有士大夫阶层,才能在诗书画上署名。一般的工艺品包括青铜器、玉器、瓷器等都不允许创作者署名,也就是说,中国没有保护知识产权的传统。</h3><h3>晚清时期,国家落后积弱,饱受欺凌,遂有洋务兴起,变法潮涌。西方文化备受关注,个人的权益也越来越被尊重。浅绛彩上的题字署名,无疑是中国陶瓷史上的进步,也是中国工匠最早的品牌和权益保护。</h3> <h3>古渡横舟香筒。</h3> <h3>戏文人物笔筒。</h3> <h3>牧牛图笔筒。</h3> <h3>福寿延年掸瓶,一对。</h3> <h3>人物花鸟纹糖缸。</h3> <h3>浅绛彩的出现和衰落,离今世并不遥远,民间收藏有很多。也许你在不经意时,会发现它静静地躺在你的身边,无言地诉说着自己的身世,只是看你懂不懂它的话罢了。</h3><h3>珍惜这种文化载体,不正是我们文化传承的重要机遇和环节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