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最早知道福建省漳州市下辖的县级市龙海市埭美古民居时,是源于龙海市醉美温泉九松园微信群的一篇文章,看了后如痴如醉心仪向往。于是乎,某个周末早上,临时决定前往龙海市,第一站便是到埭美古民居。那天上午,沿途多次天降暴雨,貌似在阻拦或考验能否继续前行,所幸的是坚持毫不动摇地去圆梦。抵达目的地时,天公作美,雨后天晴,清爽纯净,古民居罕有游客,恰恰满足了自己尽情多角度拍照,体验这历史沉淀后的新时代和谐古村落。时隔半月,制作美篇,抒发感受~</h3><h3> 以下内容,是特意选择了一篇颇具代表性的权威网文,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埭美古民居的无尽风情,也方便改日旅行时能按图索骥和对号入座。</h3><h3> 龙海市东园镇埭尾村埭美自然村的水上古民居,是“闽南红砖建筑群”的典范,位于九龙江南溪河畔、沈海高速公路漳州港出口两公里处,环抱于鸡笼山、大帽山、峨山之中。</h3><div> 埭美古村,始建于明朝中叶,由开漳圣王陈元光后裔陈仕进开基,至今已有560多年历史。276座古建筑布局呈中轴对称排列,屋顶全部为硬山式曲线燕尾脊,红瓦屋顶,砖石墙体,装饰工艺极为精湛,是高级别“九宫格”建筑的典范。</div><div> 全村四面绕水,古榕遍地。一株跨河古榕已有300多年历史,仍然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发大水时曾因“一桥飞架南北”,成了村民口中的“救命树”。</div><div> 一条内河如长龙般紧绕村庄,使埭美成为名副其实的“闽南周庄”。从空中往下看,整片古厝群恰似漂浮在河面之上,形成了“港环社、社枕港”的独特景观。其中一处叫“万丁河”的河段,寓意“旺丁生财、生生不息”。</div><div> 另一条河即是通往外界的南溪港,与厦门、台湾一水相连,曾经是繁荣一时的闽南重要古港。埭美村人利用自家门前水路的方便,从“闽南一大都会”月港出海,向厦门、台湾运输农副产品和杂货,族群当中还有一分支因此定居台湾。</div><div> 不大的村落,200余户900多人,却拥有堪称一绝的古厝群,虽历经560多年的风雨剥蚀,至今仍保存完整。大小一致、风格相同的明清古厝,每一座都是硬山式曲线燕尾脊,红瓦屋面,石砌墙体。木雕、砖雕、泥塑、梁拱窗花,精雕细琢出浮华往事。</div><div> 村民恪守禁改建筑格局的祖训,全村所有房屋格式、规模朝向、高低和建筑材料,都由族里统一规划设计。老房子新房子之间,泾渭分明,整齐划一,横是横,竖是竖,斜也齐整整。</div><div> 古厝,分成了两个朝向。靠近天后宫,仅剩40多座是明清时代建筑,因先祖是北方人,因此房屋朝北,以此怀念故乡。上世纪60年代后,在族长同意下,新建的房屋坐向统一改成朝南,但不论家中是否富有,房屋的格局均不变,须得按照族里的规划,排列整齐。因此,当所有的边门都打开时,一条由村头连到村尾的通道自然形成,下雨天不打雨伞走遍全村也不会淋到雨。</div><div> 每一座古厝都有个名字,古厝与古厝之间是东低西也低,中间高,早在古时就已规划好排水系统,尽管傍水而建,但村里从未内涝过。</div><div> 埭美有两座祠堂,前祠堂保存较为完整,后祠堂建于明朝。前祠堂——有着500多年历史的追远堂,当中一口古旧老缸,线条简洁流畅,图案寓意丰富,屋内陈设各式古色古香的家具、农具,梁上的漆画贴金,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有磨损,但从其精妙的构造和装饰,仍可看出当时埭尾富贵人家的气派,“有埭美厝无埭美富,有埭美富无埭美厝”,这句谚语便是很好的举证。</div><div> 这就是坐落在三山之间、魅力无限、步步为景的小村落——埭美古民居。</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