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里的感叹

驽马十驾

<h1>  走进竹林,再也忍奈不住的我,悄悄地把它移植到我的空间。我当小心翼翼培植,育儿般的呵护,用篱笆永远隔开他人的脚印,不允许半点侵染。</h1><h1> 多么向往这片恬静的竹林啊!或许早应该远离这个喧嚣噪杂的俗世,找一处这样的去所,搭几间茅屋,做几样农具,戴着遮阳的斗笠,去享受自耕自娱的田园生活...... </h1> <h1>  我知道懦弱和无能的含义,然而这样的祈盼深藏在心中不知多少年了?我也知道这个世界没有真正意义的“桃花源”,然而,这种傻傻的眷恋却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弥漫连连,不能自己......<br>  也许,这个世界太过丰富多彩,让我总不能适应,对于那些前卫的新鲜事物,向来反映迟钝,混沌难觉,本就不愿走进,我知道自己潜意识中的倔强在作怪,也想改过自新,然而,百般梳理,万般努力,却对自己的这种顽固终究无可奈何,用现在的话来说,与时俱进算是与我无缘了.....</h1><h1> 我常常自嘲自己半瓶墨水肆意泼,破文歪字旮旯食,每每遇到谈古论今者,一但搭言,便会倾囊而出,毫无保留的阐述自己的所知所晓、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我知道这样难避“卖弄”之嫌,然而谁人知道我是如何地珍惜这难得的“谈天说地”呢?诚然,我们不能大放自由厥词,更不能无的随意放矢。 </h1> <h1>  我喜欢历史,特别赞赏毛新宇的《不学历史我们幼稚》这篇文章。历史是醒世之必修课,简而言之,把中国历朝历代做一个区分,则可以说:春秋战国养士,汉朝养武,唐朝养艺,宋朝养文,明清多养小人。某一个人物,生在某一个时代是福气,头上顶着光环,到处受人尊敬,换到另一个时代,便成了天地难容的人物,不但吃尽人间苦头,弄不好还会丢掉性命。明万历年间李贽写过不少咏史诗,其中就有“持钵来归不坐禅,遥闻高论却潸然”,又“如今男子值多少,尽道高官即是仙”。世风如是,特立独行,蔑视世俗,不做哼哈糊涂、不能人云我云、不以讷于言而敏于行,即为不入流,因此当世难容,难免处世不达坎坷人生路,我深以为然!<br> 孔老先生在《论语?为政》写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更有民间谚语“四十不学艺”之说。细数自己的年龄,却也到了不惑、不再学艺之年矣。写到这里,我不由想起了国策之“干部年轻化”。说来可笑,正值年少的时候,看到这一政策却曾愤愤然,并大谈中央定策如何之偏颇云云耳,如今想来真正可笑。人到中年虽然各方面均已成熟,但不可否认的是,工作热情不断减退、行事顾忌逐渐增多、大脑反应日渐迟钝、创新锐气逐年减少,处上有老下有小之艰难生活时段,这样的状况如何扬改革之风呢?无怪乎要年轻化!<br>  之所以写上这段插曲,乃是感叹年少幼稚的冲动和如今懦弱的退缩!于是乎,自然而然的喜欢上了幽所,说是喜欢,其实是无奈的选择……</h1> <h1>  世间没有不散的宴席,文章也该收尾结束的时候了。当一个月前看到这片竹林时就闪过日志的念头,如今才迟迟完稿,散懒是第一要素,其次便是不愿、不能豁达地将心底所想写出来,抑或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隐私等等变形的虚荣心作怪,故而落后。</h1> <h1>  不知道刚直不阿的翠竹如何在笑我这许多顾虑,然而,身处这浓浓的、墨绿色的,洁静却又蓬蓬勃勃的竹林,怎能不使我清心明目、志趣昂然呢? 不惑之年,一定会的!<br> 2009年5月10日</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