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有的老师不愿批评教育学生,担心得罪家长;有的老师往往特别喜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学习成绩不好或调皮捣乱的学生则严厉批评和教训,甚至有时打骂学生;作为从一名普通的乡村女教师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桂贤娣,30年来她用满腔的热情和真挚的爱心孜孜不倦地为孩子们的幸福人生奠基,她在平凡的工作中用智慧践行着一个小学教师激活学生心灵、做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伟大事业。她在小学班主任和语文老师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因生给爱十法”的经验和体会:体弱生爱在关心、残疾生爱在得体、过失生爱在信任、屡错生爱在严厉、向师生爱在珍惜、背师生爱在主动、个性生爱在尊重、普通生爱在鼓励、进步生爱在赏识、后进生爱在鞭策。</h3> <h3> 当我初看这段话时,楞了一下,对于初入职场的我来讲,这些案例在我身上或多或少的都出现过,一转眼两年过去了,干班主任工作也已经满一年了,对于学生的教育方面颇有一些感受体会。</h3> <h3> 在刚带班主任时,有一种思想一直在我脑子里停留,在分配任务,学习时,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步调一致,齐步前行,现实是,无论你做怎样的前期工作,都很难实现,必须要承认和接受学生之间的差异。</h3><div> 通常情况下,一节课下来,如果细心观察的话,就会发现那些好好学习或者表现很乖的学生,也能发现那些不爱学习,喜欢捣蛋贪玩的学生,这时候你内心总是喜欢那些好好学习、表现乖的学生,对那些不爱学习、喜欢捣蛋贪玩的学生有了不好印象,曾经有过这样的感慨:在一个新的班级里,老师们最容易记得两类学生,一种是学习特别好的学生,另外一种是特别爱捣蛋贪玩的学生。时间久了,对于学习好,上课乖的学生会越来越偏爱,对于爱捣蛋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心中难免会有一种无奈,对于耐性不太好的老师更会对这种学生产生敌意的情绪,在教育他们时,往往很难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甚至出现过激的行为。</div> <h3> “存在的即是合理的。”为什么要生气?与其在事情或现象发生的时候,闹情绪时,作为老师的我们不如率先理智下来,认真的好好的想想,他为什么上课不好好听讲?上课为什么爱玩?作业为什么写不完?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想想这种现象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也能让我们转移注意力,慢慢平息心中的火气,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充满关心和爱护,孩子也愿意将内心真实的想法或原因告知我们,在找到原因后,内心承认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合理的,这样会使我们冷静,用正确适当的方法去解决,能让我们接受现象,正确面对现象,然后去改变现象。</h3><div><br></div> <h3> 家庭的和谐对于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非常的重要,因为每个家庭的不同,孩子从小受到影响及教育不同,从而使每个孩子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孩子犯错的原因大部分归咎于其过去的生活学习经历,了解其根本原因,对症下药,才能事半功倍。桂老师在对症下药方面为我们做了表率,她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因生给爱十法”的经验和体会:体弱生爱在关心、残疾生爱在得体、过失生爱在信任、屡错生爱在严厉、向师生爱在珍惜、背师生爱在主动、个性生爱在尊重、普通生爱在鼓励、进步生爱在赏识、后进生爱在鞭策。值得我们深入学习。</h3><div> 对于老师,渊博的学识固然重要,因为这是成为老师的基本条件,但良好的道德品质也不可或缺。在学生面前,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学生,因此老师要塑造好自己的形象,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模范行为来感染、影响并规范学生。</div> <h3>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基本内容的核心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是调整教师与教师职业之间互相关系的道德规范。教师必然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这是做好教育工作和履行其他教师道德规范的思想前提。它要求每个教育工作者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因此对于“有的老师不愿批评教育学生,担心得罪家长”的这种行为和思想是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应该予以纠正。</h3><div> 热爱学生是调整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师生关系是教师在工作中所面临的主要人际关系。对于“有的老师往往特别喜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学习成绩不好或调皮捣乱的学生则严厉批评和教训,甚至有时打骂学生”的这种行为在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是严格不允许的,我们应该坚决杜绝这种现象出现与发生。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那么它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能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公正地对待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把热爱事业与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个好老师。只有爱学生的老师才是会不断反思教学,反思教育,才会关注到育人中的每一个细节,才会全身心的投入研究如何搞好教学工作。</div> <h3> 乡村教师桂贤娣的“因生给爱十法”不仅告诉我们需要对每位学生予以关爱,更告诉我们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关爱方法,还告诉我们关爱学生不应该是一句空话,而是应该践行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h3><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