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一一美国、加拿大(6月)

荒村野老

<h3>2018 年,我头等重要的一件大事,就是参加儿子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h3><h3>6 月 16 日,如约而至,来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机械工程学院的毕业生典礼现场。</h3><h3>今天参加毕业典礼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大学本科生,共计 1300 人左右。偌大的体育场座无虚席,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学生家长、亲友们,个个兴高采烈,相互赠与美好的祝福。</h3> <h3>从 1999 年秋天儿子上小学开始,到今天结业,一晃过去了十九个年头。小子读书没当过什么学霸,但也从来没费过力气,除了在旧金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CB )读本科时,有一阵玩太阳能车玩的太 "疯",那学期得过一个 B ,其余六年各学期的平均成绩,都是 A - 。</h3><h3>老师评分是基于学术水平,我作为家长评分,主要看学习的态度和能力,由于他的贪玩和不刻苦,我给他的学业评分是 C 。</h3> <h3> 人称读书圣贤事,</h3><h3> 又说求学苦似海。</h3><h3> 是甘是苦汝应知,</h3><h3> 子入学堂十九载。</h3><h3> 东学为体君知否?</h3><h3> 西学为用展情怀。</h3><h3> 而今羽翼已渐丰,</h3><h3> 振翅冲天向未来。</h3> <h3>典礼结束,到操场上和华裔的师弟师妹们一起合个影。</h3><h3>(帽子上的穗子,金色的是博士毕业生,黑色的是硕士毕业生,桔红色的是学士毕业生。看这群人里除了他是黑色帽穗,其余都是桔红色帽穗,因此判定是他的师弟师妹。)</h3> <h3>  到学校最古老的建筑前面留个影。</h3> <h3>扔帽子的仪式也不能落下。各学校的习俗不完全一样,大伙不扔自己扔。</h3> <h3>UCLA 的吉祥物是这只熊,到它旁边合个影,我们一起 &quot; 执熊耳 &quot;。</h3> <h3>&quot;洛杉矶现代艺术博物馆&quot;,有两个著名的室外建筑,一个是这几排高低不等,密集排列的灯柱。</h3> <h3>另一个是这个半地下通道,运来一块巨石压在上面。</h3><h3>顶着炎炎的烈日,在通道中走了一个来回,确认压在上面的巨石只是附近山上一块普通的石头...... 想说明什么?提醒大家注意了,这里曾经是荒蛮之地?</h3><h3>搞不清是我的想象力不够使呢,还是那位艺术大师的想象力不够使?</h3><h3>我们在这下面走了一遭的观众,别人还以为我们都懂现代艺术呢。</h3> <h3>主展厅里面的现代艺术品。</h3><h3>这个桌子不是桌子,椅子不是椅子的玩意儿我看懂了:展厅有多大,它就做多大。</h3> <h3>离开洛杉矶之前,再到 "落日大道" 去看看。</h3> <h3>拐进这个过街楼,就是著名的 " 比华利山庄",很多好莱坞明星都住在这里。早年我来的时候,路边有卖地图的,上面标出了许多明星的住宅门牌号码,那时这里还没有华人的一席之地。如今世道大不同了,中国的明星大腕们,陆陆续续都迁到这里来 " 避税 ",山庄正在易主。</h3> <h3>办完了洛杉矶的事情,乘飞机到美国西北角的西雅图,租了辆车,三小时的车程,就过境到了加拿大的温哥华。</h3><h3>北温哥华有一处景点," 卡普兰诺吊桥公园 "。这在早年也算是一处了不起的建筑,因此在世界上有点小名气。</h3> <h3>公园的游览手册上介绍说,此公园有两项游览内容:一、是走吊桥;二、是林中漫步。它的林中漫步挺有特色,把步道悬挂在大树上十几米的高处 一一 还是吊桥。</h3> <h3>到了温哥华,每一个景点都少不了早年原住民的雕刻。</h3> <h3>过了 " 狮门桥 ",来到 " 斯丹利公园 " 。</h3> <h3> 温哥华的海湾,景致优美。</h3> <h3>说了,有景区就有原住民的图腾。原住民的每家每户门前,都会用一整棵大树雕刻出自家的图腾。</h3><h3>这可能是为了进村找人更方便吧?</h3> <h3>在斯丹利岛上,隔河眺望温哥华市区高楼。</h3> <h3>最后,登上 " 女皇公园 " 的山顶,俯瞰整个温哥华,确实很美!</h3><h3>记得在 "世界最宜居城市" 的评比中,温哥华曾多次名列前三甲,果然名不虚传。</h3> <h3>早上八点钟离开温哥华码头时,天上还是乌云密布。</h3> <h3>四十分钟后到达 &quot;温哥华岛&quot; 的码头时,已是万里晴空,</h3> <h3>登岛后,沿 17 号公路南下,进入 "维多利亚市",直奔 "皇家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博物馆"。这里正在举办 "埃及文物展",儿子兴冲冲的要看。</h3> <h3>看过了埃及开罗的国家博物馆,再看这里的展品,就觉得像是从埃及国家博物馆的仓库里,扫出来一堆渣子,拿来当宝贝展览。</h3> <h3> 维多利亚市的市政大楼。</h3> <h3>维多利亚市的港口,花团锦簇,美丽祥和。</h3> <h3>布查德先生是加拿大早期的一家水泥公司总经理,水泥厂旁边的石灰石矿开采完后,上百英亩裸露的矿坑让布查德太太看着很不舒服,夫妇俩收集全世界的奇花异草,创造出享誉世界的 "低洼花园" 一一 布查德花园。</h3> <h3>中国苏州市和维多利亚市结成友好城市,赠送一条 "中国龙"。</h3> <h3>喜欢植物的人,喜欢摄影的人,可以少在 "皇家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博物馆" 耽搁时间,多花时间在这里转转。</h3> <h3>位于温哥华市区中心的一座 &quot;蒸汽钟&quot;,是游览温哥华必去的第一景点。</h3> <h3> 温哥华市的 &quot;中山公园&quot;。</h3> <h3>从温哥华陆路返回西雅图时,加拿大一侧的 "国门"。</h3> <h3>早听说美加之间,走陆路过境要比乘飞机过境便捷。我们从美国入境加拿大时,海关(和国内的高速公路收费站一模一样)官员只问了两三个问题,就 " Good travel." 了 (旅途愉快)。</h3><h3>今天从加拿大返回美国,赶上是周末,排了半个多小时的队才过关。这些通关去美国的人,大部分并不是去美国旅游,而只是去加油。美国的汽油比加拿大便宜不少,温哥华附近的加拿大居民,常常去美国边境加油,不但把油箱加满,还要把带来的两个大油桶也给灌满。</h3> <h3>去西雅图的海边码头,先要穿过一个 "公共市场",市场里有一段路,两边墙上人手够的着的地方,都粘满了口香糖。据说这里墙上粘口香糖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政府越清理越多,没办法,从 一九九九 年开始,索性正式将其定为 " 旅游景点 "。</h3><h3>我一想这些口香糖都是从人嘴里吐出来的,就觉得恶心,几乎是屏住气穿过了那段通道。过来后拍了两张照片,我觉得我也得了 " 密集恐惧症 " 了。</h3> <h3>儿子初中时的一位同学在西雅图工作,约了她和男友一起吃顿饭。席间聊起来,当年他们班上,超过三分之一的同学,都出国了。小学和初中班上成绩排前十名的,都出国了。</h3><h3>我听了,真说不出心里是什么滋味……</h3><h3>西雅图的海鲜味道真的不错!</h3> <h3>照片右边这家"星巴克咖啡店",是世界上第一家老店,为了进去买一杯咖啡,排了整整一个小时的队。</h3> <h3>柜台前是最初的店标。</h3><h3>一杯咖啡的价格,合人民币 ¥35 元左右,与国内星巴克咖啡的卖价一样,只是杯子要比国内的大一点,味道也要好一点。</h3> <h3>去电影院休息一下,看了个 "大片",才知道美国人现在都是躺着看电影了。真发愁中国这么多人,要是都躺着看电影,那现有的电影院,起码要扩建一倍。</h3> <h3>一个月前,就让儿子买好了"西雅图交响乐团"的一场演出票,这是个百年老团了,以前没有听过他们的演出,演出地点在西雅图音乐厅。 </h3> <h3>演出曲目是科普兰的"第三交响曲",我没有听过科普兰的作品。科普兰是二十世纪美国的音乐家,我本就对二十世纪音乐家的作品不感兴趣,国内更少见到科普兰的 CD,只知道他有个"第三交响曲",而且其中第四乐章的铜管乐非常"辉煌",今天终于能到现场聆听,十分满足。</h3> <h3>乐团的演出水平不错,但是不适合演奏德奥古典音乐。散场后我告诉儿子,以后少听美国乐团的演出,别把耳朵听坏了。</h3> <h3>西雅图市里,有一处叫做 "西雅图中心" 的区域,这里有一座可以俯瞰市区全景的高塔。周边还有几个展览馆和公园。</h3> <h3>  登上塔顶,西雅图市景尽收眼底。</h3> <h3>我们来到 "西雅图中心"登塔,正赶上今天是该市一年一度的 "同性恋大游行" 一一 官方学名称为 &quot;骄傲大游行&quot; ,游行队伍的终点也在 "西雅图中心"。</h3><h3>我们 11:30 上到塔顶时,游行队伍的前部已经开始到达"中心"。记住这面彩虹旗🌈,它是同性恋的旗帜,往后不可乱用!</h3> <h3>从塔上下来,在路边看了一会儿游行队伍,有市政部门、警察、各大知名公司...... 组织的很好,与路边的观众互动也很热烈,我们只是看看热闹。</h3> <h3>男人们光着膀子,露出自己的纹身。女学生们也瞎起哄,不穿上衣,只在胸前贴两块胶纸,连文胸都省了。</h3> <h3>"中心" 的几处公园都很热闹,草地上坐着看演出的观众。</h3> <h3>沿路帐篷里都是卖各种小吃的,很像是我们春节时的庙会,时不时飘过来的烤肉味儿,数次勾起我的食欲。</h3> <h3>&quot; 中心 &quot; 还有几处展览馆,规模都不大。在展的有 "玻璃花园","流行文化艺术馆"。</h3> <h3>"玻璃花园",里里外外全是用玻璃做出来的陆上和海底植物,好看,没啥意思。</h3> <h3>西雅图是波音公司的总部所在地,早听说那里有一个波音公司的"飞行博物馆",今天到此一游。</h3> <h3>这架刚刚起飞的飞机,是二战时期的 B17 型轰炸机。美国有不少民间组织的协会,驾驶着各型老旧飞机,在全国巡回展览,这次来西雅图的,是几架轰炸机。<br /></h3> <h3>虽然西雅图的"飞行博物馆"的展品水准,与华盛顿DC的那两个航空博物馆没法比,但是很有它自己的特色。这里的展品,除了它完整的产品,至少也都带有波音公司制造的部件。</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这里有一架 1990 年从中国买来的 米格15 战斗机,机号 079 ,机身上面喷有 9 颗完整的金星。</h3><h3>按照惯例,机身上喷绘的五星,表示击落击伤敌机的数量: 五星实心表示击落,空心表示击伤。</h3><h3>我不记得咱们空军谁有这么耀人的战绩,搞不清是真是假,就请教了一位空军的发小。</h3> <h3>发小回复我:</h3><h3>中国空军飞行员,击落击伤敌机9架的只有3人: 王海(击落4击伤5)、刘玉堤(5/4)、赵宝桐(7/2),没有一位是击落9架敌机的。</h3><h3><br /></h3><h3>编号079的飞机,现在军博,展板标注是王海曾经驾驶的战机。</h3><h3><br /></h3><h3>这就对了,这里展出的这架 079 号飞机,是"做了手脚"的,但也不是一点根据没有。在展览馆的 "二战展厅" 里,有一架前苏联的主力 "雅克" 歼击机,上面喷了十九颗星,想必那是苏联红军的最好战绩。</h3> <h3>驾驶这架小飞机,就像驾驶一颗小炮弹,事故率极高,非常危险。但是它的造型很萌,被迪斯尼公司看上了,买走了它的造型专利。至今米老鼠和唐老鸭还驾驶着它。</h3> <h3>在室外的飞机棚里,摆满了不同时期的各型民用和军用飞机,包括最新的 787 型,都可以登机参观。</h3> <h3>但是唯一引起我兴趣的,是这架 1972 年尼克松访华时乘坐的 "空军一号"。飞机前面给它立了块 "功德"牌子。</h3> <h3>还在飞机的舷梯下面,摆放了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握手的蜡像。我也与伟人们一起合个影。</h3><h3>1972 年 2 月,尼克松访华时,我们刚刚 20 岁,年轻有为,风华正茂。到如今,当时的风云人物早已作古,当时使用的物件,也已经进了博物馆,静静的摆在那里......</h3><h3>我们应该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人,也快要"进博物馆"了。细想起来,不禁黯然神伤。</h3> <h3> 飞机内的总统座舱。</h3> <h3> 总统舱旁边的通讯室。</h3> <h3>下飞机时,想到尼克松当年访问北京,为了因早年杜勒斯的无理表示歉意,走到舷梯最后几步时,早早向周恩来伸出了右手的"典故",我也摆了个同样的姿势。</h3><h3>可惜日后来此参观的人,不论中国人、外国人,不会有几个人知道这个精彩典故的出处了。</h3><h3><br /></h3><h3><br /></h3> <h3>"黯然神伤"。精神上受了伤害,身体就要加强营养。这次跟着儿子,每天都在品尝不同的美味。比起两年前,他点菜、点酒的水平提高不少。我说他的学业评分只能给个 C ,但是"吃货"评分给个 A 没问题。</h3> <h3>除了正餐,晚上还要去外面喝点小酒。不过美国的"下酒菜"实在不对口味,比中国差的太远!每每 手端酒杯,心念故乡。</h3> <h3>以前我对美国西餐的印象就是 "一块烤肉",这次跟着儿子吃出点门道,能辨别出一些不同的滋味了。但是,也确认了一点: 美国牛肉肉质太粗,比欧洲、澳洲的牛肉差太远了!</h3><h3>只有在洛杉矶韩国城吃的 "韩国烤肉",给我留下了不错的印象。</h3> <h3>我这次来美国,还有个不小的收获,来前选好了一款耳机 🎧,让儿子买了,不但我要,还给另外两个"发烧友"朋友每人代买了一副,一共买了三副,一起带回去。</h3> <h3>我现在用着一副从德国带回来的耳机,老名牌,森海塞尔 650。此款耳机发声原理是"动圈式",特点是低音饱满,但有点过于肥厚。新买的耳机是 HIFIMEN 560,发声原理是"平板式",高中低音比较均衡,口碑不错。</h3><h3>来美国拿到手后试听了一下,感觉声音很棒。说明书上第一条说,新耳机先要 "煲" 够 150 小时,虽然这耳机一小时也没 "煲"过,但已能感觉到声音里透着浓浓的 &quot;贵气&quot;。</h3> <h3>还有一个更大的收获:买了一台黑胶盘唱机,和耳机一起带回国。听了这么多年CD机的"数码声",回过头来,还是黑胶盘唱机的"模拟声"好听的多。</h3><h3>现在国内玩黑胶盘唱机的,动辄三、四万元起步,蒙土豪的。懂点物理常识的都应该知道,理论上说,黑胶盘在理想使用条件下,播放十次之后,高频便会有衰减,达不到高保真的效果了。但我们听的是它的 "味儿","音乐味儿",作曲家的初衷和演奏家、指挥家对音乐的诠释,是通过音乐味儿传递出来的。</h3><h3>继 CD 之后,又发明了 SACD ,DVD AUDIO ,蓝光 DVD ,但是都不及黑胶盘的音乐味儿,兴许我们这辈子,就靠它 &quot;听过世" 了。</h3><h3><br /></h3> <h3>CD 机的"数码声"虽然不好听,但现在主要音源还只有CD,想听音乐不得不买它。又到二手店里,淘了点二手CD盘。</h3><h3>此次美加之行,我是满载而归。</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