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蒙之行:云冈石窟(1)

冉庆红

<h3>今天我们游览了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云冈石窟。</h3><h3>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规模恢弘、气势雄浑,东西绵延约1公里,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三区。现存主要洞窟45个(目前仅开放20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石雕造像51000余躯,最高为17米,最小为2厘米,不仅有各种人物形象,还有多种装饰纹样、佛传浮雕、乐器雕刻。</h3><h3>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这一宏伟工程是4万名工匠用60多年的创造性劳动构筑的世界闻名艺术宝库,是公元5世纪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云冈石窟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h3><h3><br /></h3> <h3>休息大厅里的四面佛雕像。</h3><h3>云冈石窟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景观区,新修建的,有昙曜广场、礼佛大道、浮雕墙、灵岩寺,二就是石窟区了。</h3> <h3>昙曜广场</h3> <h3>举世闻名的云冈石窟,是东方艺术的明珠,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而它的最初开凿的推动、组织、经营者,就是北魏复兴佛教的名僧一一昙曜。</h3> <h3>礼佛大道。</h3> <h3>向西走去,十三对"骑象四棱神柱"依次列于礼佛大道两侧。神柱高8.73米,在两侧浓密的松林掩映下,矗立的神柱气势雄伟、蔚为壮观。</h3> <h3>柱底大象驮碑,大象长有六棵牙,象征修行六度。</h3> <h3>释迦牟尼佛诞生于菩提树下,并传经布道。</h3><h3><br /></h3> <h3>礼佛浮雕墙。北魏五个皇帝的浮雕。</h3> <h3>千佛塔,代表佛佗的化身。</h3> <h3>灵岩寺(山堂水殿)</h3> <h3>通向石窟群的石雕长桥</h3> <h3>寺院外景</h3> <h3>云冈石窟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h3> <h3>纪念昙曜大师的牌坊</h3> <h3>碑文石刻是为纪念昙曜大师,由景明四年四月六曰比丘尼昙煝造。</h3> <h3>石窟的大门,门额:入佛知见。</h3> <h3>石窟群(1--20号窟)</h3><h3>我们穿过长长的河道和景观区,终于看到了石窟的身影,放眼望去,高大的山体上石窟渐次相隔,一眼望不到头,规模浩大,地势优越,视野开阔,随便拍个全景就可以做明信片。</h3> <h3>虽说我是第二次游览云冈石窟,但还是再次被这里的规模所震惊,密密麻麻,山上,山下,曾经去过敦煌莫高窟,这里又是另外一番风格。主要有二十窟,每一窟因为年代不一样,都有自己的风格迥异。</h3><h3><br /></h3><h3>第一、二窟为双窟,风化严重,外壁都是拱门搭明窗的板块式。</h3> <h3>中央为方形的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只有第三层大致保存良好。</h3> <h3>前方白遮阳棚下方即为"古道车辙"。</h3> <h3><br /></h3><h3>古道车辙,北魏时,云冈石窟前原来是一条重要的通往内蒙的交通要道,商贸繁荣,所以才留下了车辙。</h3> <h3>用于运输沙石料的车辆,工程量浩大,车辄己深陷入呈凹糟。</h3> <h3>第三窟为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h3> <h3>第四窟</h3> <h3><br /></h3><h3>这是一个还未完成的石窟,窟内北壁中部和东部尚余三分之二的石壁没有开凿,如果完成了这将更为壮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