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幼教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家长对幼教的重视,更离不开幼教人孜孜不倦的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近些年,各类针对幼教产业(包括家长)的教育讲座、园长课程、干货分享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极尽繁华的热闹场景下,也让诸多幼教人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辨别质量,区分水货和真货,笔者结合自身经历,总结了几点建议,供大家思考。</font></h3> <h3>一、 学习知识还是学习感恩</h3><div>感恩,是一种品德。有些讲座、学习在不断的强调感恩、感恩、感恩…….是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可是,我们投身学习,究竟是该学习知识、汲取新的营养?还是该不断的反反复复的学习感恩呢?感恩是生命里不可或缺的品质,感恩是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的立身之本,但请不要让感恩成为一种攻势(攻陷理性的思考),不要让感恩成为泛滥的学习托词,更不要觉得学会了感恩就是学会了教育。</div> <h3>二、 煽动情绪和思考的关系</h3><div> 教育讲座与交流,包括思想的传递,眼界的开阔,经验的分享,困惑的解答。传授者专业、扎实、善于引导,能够降到学习者的高度剖析问题。而对于学习者来说,能够静下心来吸纳知识,提出自己的疑问,把新的理论和过去植于内心的传统认知做比较权衡,才能真正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有些讲座、会议首先做的不是让大家沉静下来,而是用一些诸如雄鹰重生之类的“励志”心灵毒药把大家情绪煽动起来,用生动的语言技巧把大家的情绪引导到“共情”状态,使大多数学习者、参会者情绪处于亢奋状态,而一个人在忧郁、愤怒、悲伤、激烈、兴奋的状态下连处理事情都不能做到正常,更不要说独立思考了。</div> <h3>三、 教育没有速成法,更没有一丸治百病的灵丹妙药</h3><div>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成长环境就会对孩子产生影响,父母的情绪、陪伴多少、原生家庭的和谐程度、父母的高度和性格、亲子关系类型、交流方式、某些节点意外突发事件都会对孩子的情绪、表达、情景认知、个性、边际交流、语言、思维方式,以及孩子对自我的认知产生影响,这些影响不是靠简单的改变了什么就能彻底改变,事实上很多问题一旦形成,就需要一个复杂的修复体系,既要彻底找到问题形成的原因,又要切合孩子实际处于的环境和个体状况研究方案,且长期努力,根据孩子成长状态不断调整具体实施办法和技巧,这个过程需要教育者(包括家长)持之以恒的在孩子身边陪伴、观察、引导、调整、塑造。教育没有速成法,更没有一丸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凡是煽情说家长改变了孩子问题就消失了类似话语的,都是在哗众取宠,绝不可信。</div> <h3>四、 是善于演讲的讲师还是拥有专业知识、实践积淀的教育专家。</h3><div>在踏进课堂之前,在参加交流会议之前,有必要了解下授课专家的具体情况和真实背景。无论是学者还是专家,都应该有自己的思想体系、从业经历、研究成果、基本成就。起码要简单分辨一下是刻意包装的金牌讲师(一大堆头衔和证书)还是确实有高度、有专业经历、有实践积淀取得显著成就的专家学者。如果在此之前没有办法分辨,在学习开始后也要根据所听所学了解下究竟是不是在背稿,台上那位讲出来的内容有没有属于他(她)自己的内涵和烙印,凡是学有所成或者实践者,对于教育都会有自己的见地和认知,这一条很重要,我们学习空话套话毫无意义,因为不具有思想的交流,就不可能吸收转化为自己的內质。讲师往往是经过专业训练的非专业人士,他们具有鲜明的特点,只要留心很容易发现:</div><div>1、 讲师会反复用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这类语言表达,带着与会者朗诵“我如果做到了……”“我一定要坚持做到……”“我是最好的家长……”“做最美的自己,我以后……”,起到什么作用呢?只是为了进行心理暗示,唤醒认可,从而达到遮盖专业短板,维持讲座氛围的目的,对于参会者学习者的提升毫无意义。</div><div>2、 讲师大多年纪轻轻,缺乏积淀和专业素养,因此在面对个体提问的时候,往往采取整体互动(逃避)、轻描淡写(处理简单化)、转移话题、往后拖延(这个问题以后和你单独交流,就不浪费大家时间了)。</div><div>3、 网络素材(图片、视频、故事)大量堆积使用,触碰灵魂而缺少实质。</div><div>4、 为了防止参会者“逃跑”,把参会者分为若干组评分,把个体行为(逃离行为)绑架到整体荣誉里,避免讲座崩盘。</div><div>5、 讲师的讲座本质都是在推销,推销有三个类型:体系、课程、产品。</div> 五、 问题明确化(定义病情),从而赢得信任的医生(讲师)真的有意义吗?<div>医生有两种,一种是良医,另一种是庸医。良医接收病人的时候,不会急着实施治疗方案,他们会分析病情,对病人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判断病因,找到病根,然后才会研究治疗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各类检查、化验只是为医生提供数据参考,而药物选择更只是辅助。庸医接收病人的时候,首先是各类检查、化验,然后他们根据结果告诉病患哪些方面有问题,哪些方面没有问题,病人因为病情被定义从而对庸医也会产生信任感,再加上庸医喜欢用诸如抗生素和激素类特效药进行过度治疗,在病患及家属群体里甚至比良医口碑更好。</div><div>讲师就像是庸医,他们同样喜欢把幼师和家长提出的问题进行概念明确化,对于幼师和家长来说,这就相当于病患被告知这类问题属于什么什么问题,我们把这类问题称为什么什么,比如:孩子初上幼儿园时候的入园焦虑症、分离焦虑。家长因为知道了这类问题是分离焦虑,以为找到了病根,从而对讲师产生信任感,反而忽视了所谓的分离焦虑是怎么形成的,需要不需要一个详尽切实的治愈方案。</div> <h3>六、 教育过程中情绪控制是不是背诵家长规可以解决</h3><div>在具体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情绪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无论是幼师还是家长群体,渐渐都意识到对待孩子不能简单粗暴,不能训斥、责骂、焦虑、催促。讲师群体喜欢谈论这个话题,他们的做法几乎如出一辙,就是带着幼师和家长背诵“家长规”“优秀家长十条”,一遍遍的诵读,让家长觉得自己“领悟”了教育的“真谛”,自此有能力有信心做一个温柔、耐心的好妈妈。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大量实践证明,这些背诵家长规的“好妈妈”,在以后的日子里总是不断失去耐心,不断的重新自责、反省。</div><div>背诵家长规,帮助家长推开了一扇窗,可是前面的路无论怎么走,都还是需要用两只脚的。家长真正需要做到的有四点:接纳孩子的高度、尊重孩子的人格、改变爱孩子的方式(健康边界)、遇到问题有合理的处理办法。而这四点绝不是靠背诵能解决问题的,需要家长不断地修行,提升自己,更需要随时向教育方面的专业人士寻求帮助。</div> <h3>七、 学习,接触一种理念和思想,有没有可操作性,具体的操作办法有没有传授。</h3><div> 幼教体系很多,每一种都必然有可取之处,无论在学习什么理念,最重要的其实并不是理念本身,而是具体的操作办法。如果只是夸夸其谈理念本身,不能够详细指导操作体系,这十之八九就脱离了现实意义,带回来的除了兴奋,再就是一具空壳,即便是用这样的理念和体系把幼儿园包装起来了,也只能成为虚伪的噱头,对教师实施教育,对孩子更好的成长没有任何帮助。</div> <h3>幼教者该如何提升自己</h3><div>告别“讲师”,提升自我,幼教人究竟该怎么做?</div><div>首先应该明确一点,提升没有捷径,读书必不可少。沉静下来读书,多读书!再辅以尽量系统的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相关课程,是提升自我的最基本途径。只有大量的基础知识积累,在积累过程中不断的思考、质疑、尝试,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心得,才能够有机会提高自身层面,增加思考问题的深度,具备辨别能力,改变面对问题时候的处理方式。</div><div>其次要“带着”问题去交流学习,这就要求参加交流学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带着困惑去参与,这样就可以避免了很多无谓的 “学习”。能够做到带着问题去交流,在日常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就必须要多观察,多感受,多总结,多反思。一节课、一个活动完成后都有必要总结下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更不能把问题归结到孩子身上,因为孩子的高度是没法立即改变的,教师(家长)才是教育实施的掌控者。经历过的每一批孩子、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进步过程,都是幼教者的宝贵财富,积累经验的同时必然会伴随着困惑的产生,而这才算是需要交流和学习的时候,如果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专家帮助把经验提升到理论指引高度,将积累的困惑解答祛除,才能算是真正的提升、改变了自身上限。 </div><div>再次,要重视和同行之间的互动交流,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行之间的交流有时候比专家指导更有意义,任何思想和文明的发展都是在不断的碰触、吸收、磨砺、反复中发展进步的,抱着走出去的心态,不要期待遇见那个改变我们一生高度的“神祗”(即使真的能遇到改变我们高度的那个人,最终也要靠自己的体悟和吸收程度),更多时候我们应该期待的只是一个亮点。对于有思想的人来说,一个亮点、一个火苗已经足以促进发展。倘若是没有思想,即使放在炭盆上烤,恐怕也意识不到自己是需要做出改变的时候了。</div><div>重视过去胜过解决问题,在教育过程中,解决问题往往是暂时的,因为孩子的问题必然伴随着心理需要,必然是过去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的结果,只有洞察孩子的过去,才能够改变孩子的未来!把根本原因探究出来,最少要养成努力寻找过去的姿态,才能够使自己真正成长为一名善于解决问题的优秀教育者!</div> <h3>一个普通的糖丸,在吞进腹中后:被告知是毒药,引起了恐慌;被告知是良药,唤醒了希望。医学上有精神治疗法,所以才会有了“糖丸效应”,但是现在某些机构把幼教人看成了可以赚取收益的“病人”,变着法子塞过来各种各样的糖丸,值得大家擦亮眼睛,用心感受,然后坚定地拒绝糖丸!期盼天下幼教人(也包括宝爸宝妈)能够站出来大声说一句:“我不需要精神麻醉”!</h3> <h3><font color="#010101">感言:亲爱的群友、同仁,朋友圈里各位好友,这是我新近写的一篇文章, 凡是在正式发表前提出良好修改意见被采用者,发感谢红包一个!!!幼教事业的漫漫长路之上,让我们一起努力!谢谢大家! </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