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导读</b>:中华诗词学会专门为第一届中华诗词研修班学员编写的读物。文章讲述的条理清晰,简明扼要,对于学习写诗词的美友定有裨益。己掌握诗词写作知识者,阅读此文,对于你的诗词创作,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一、二)为概述和平、仄规则,(三、四)讲解对仗和诗韵,已链接于本文之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华诗词学会专门为第一届中华诗词研修班学员编写的读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关于词</p><p class="ql-block"> 词是由近体诗演化来的。广义的讲,词是诗的一种。词是按“词牌”填写的。每一词牌都有自己固定的句数、字数、平仄要求,并在固定的地方押韵。词的写法可以简捷地概括成一句话:按词谱填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例如词牌《忆王孙》的格式是:</p><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仄平平。</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仄)仄平。</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仄)仄平。</p><p class="ql-block"> 仄平平,</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仄)仄平。</p><p class="ql-block">(有句号处为韵脚,有括号者为可平可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举例:</p><p class="ql-block">萋萋芳草忆王孙。</p><p class="ql-block">柳外楼高空断魂。</p><p class="ql-block">杜宇声声不可闻。</p><p class="ql-block">欲黄昏,</p><p class="ql-block">雨打梨花深闭门。</p><p class="ql-block">(李重元)</p><p class="ql-block"> 历代传下来的词牌有一千六百多种,一般人不可能全记住,也不必全记住。填词时可以查阅词谱。另一可行的办法就是:熟记若干首著名词人的佳作,自己写作时作为参照。</p><p class="ql-block"> 虽然说词的写法就是按词牌来填,似乎比较简单,但是,要真正学会词的欣赏和创作,有许多知识是必须进一步掌握的。主要有以下几点:</p> <p class="ql-block">(01)词的起源和多种称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词,初见于唐,发展于五代,兴盛于宋,传延至今。有人认为隋时已经有了词的雏形,亦备一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词是诗与音乐结合的产物。最初,绝句或律诗配以乐曲即成为词,诗与词的区分不明显。如李白的《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既是词,也是七绝。皇甫松的《怨回纥》(白首南朝女,愁听异域歌。收兵颉利国,饮马胡庐河。毳布腥膻久,穹庐岁月多。雕窠城上宿,吹笛泪滂沱。)既是词,也是五律。还有一些词牌,基本上是近体诗(包括仄韵诗)增几个字、减几个字或两首律绝叠用而形成的,如《踏莎行》《定风波》等。后来,词的格式越演变越多,与律绝的区别也越来越明显。但总的来说,词仍然是一种律化的诗歌形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词,还有许多其他名称,如曲子词、诗余、琴趣、长短句,等等。宋以后基本称为词,但其他名称也偶有使用。毛泽东在给陈毅的一封谈诗的信中说:“如同你会写自由诗一样,我则对于长短句的词学稍懂一点。”这里就用了“长短句”的称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h3> (02)词的平仄</h3><div><br></div><div> 词的句子,基本是律句,平仄要求很严格。词中的五字句和七字句,用的基本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三言句、四言句,大多也是从律句中截取的一段。需要注意的是,律诗中的变格规则不能随便套用到词中来。词的句子的平仄,每句都要按照词谱的要求来填写。</div><div><br></div><div> 例如《雨霖铃》下阕的第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柳永句:“多情自古伤离别”)。在七律中,此种句式的第一字和第三字本是可平可仄、不拘平仄的,但在这个词牌中不行。句中每个字的平仄都是固定的,包括第一字和第三字。</div><div><br></div><div> 又如《解语花》的第三句“平仄平平仄”(秦观句:“深院重门悄”)。貌似律诗中的“仄仄平平仄”。但不能通用,第一个字必须用平声。</div><div><br></div><div> 很多类似的例子说明,律诗中的一三五不论和其他变格规则,不能简单地拿到词牌中使用。</div><div><br></div><div> 当然,词中也有许多律句,其第一字和第三字在词谱中就被规定为可平可仄,那自然就可以灵活了。</div><div><br></div><div> 词谱如果标明某个句子是拗句,也就只可用拗句,而不可改为标准律句。</div><div><br></div><div> 不同版本的词谱,对平仄的规定也会有所不同,可自行选用。其中,龙渝生编撰的《唐宋词格律》较为受到诗词界的认同。</div> <h3>(03)词的句子长短</h3><div><br></div><div> 词的句子,不仅有五字的、七字的,还有一字、二字、三字、四字、六字、八字、九字、十字的,还有十一字的长句子。</div><div><br></div><div>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如何断句。</div><div><br></div><div> 八字以上的句子,词谱一般给以断开。但不同的作者有时也可能作不同的处理。例如八字句,可断为“上三下五”(如柳永:“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或“上四下四”(史达祖:“定知我今——无魂可消”):或“上一下七”(向子?:“但——长江无语东流去”):或“上二下六”(柳永:“应是——良辰好景虚设”)。</div><div><br></div><div> 九字句可断为“上三下六”,“上五下四”,“上六下三”。</div><div><br></div><div> 十字句一般断为上三下七,等等。</div><div><br></div><div> 还应特别注意,词有一种特殊的“单字结构”,也叫一字顿,或一字逗。</div><div><br></div><div> 单字结构或一字顿的特点是,句子的第一个字相对独立,读时稍有停顿,但这个字又不能完全独立出来,完全独立出来就没有意义了。这是它不同于“一字句”的地方。</div><div><br></div><div> 这个单独的字,均为仄声字,一般为副词。动词、形容词少见。</div><div><br></div><div> 这个单独的字,可以与几个字相连,组成“一加几”的句子形式。</div><div><br></div><div> 1加4:如“叹年来踪迹”(柳永《八声甘州》)。一般的五字句,不论诗还是词,读起来多是前二后三。如“春眠不觉晓”(孟浩然诗),读起来的顿挫节奏是“春眠——不觉晓”。“玉人留我醉(辛弃疾词)读如“玉人——留我醉”。但词中属于“单字结构”的五字句,其断句节奏则不同于一般的五字句,它实际是前一后四。如《沁园春》下阕的第三句“仄仄平仄仄”,实际应是“仄——仄平仄仄。”“惜秦皇汉武”(毛泽东句),在“惜”字后面有顿,即应读为“惜——秦皇汉武”,不能像一般的五字句那样读成“惜秦——皇汉武”。同样,前例“叹年来踪迹”,读的节奏应是“叹——年来踪迹”。</div><div><br></div><div> 1加6:如“但寒烟衰草凝绿”(王安石《桂枝香》)。</div><div><br></div><div> 1加7:如“又岂料如今存此身”(陆游《沁园春》)。“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div><div><br></div><div> 1加8:如“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 (毛泽东《沁园春》)。l加8的句子,多数是一字之后加两个四字句。</div> <h3> (04)词的对仗</h3><div><br></div><div> 与律诗中的对仗相比,词的对仗有不同的特点:</div><div><br></div><div> 一是可用可不用。填词,没有必须用对仗的规定。即使同一位诗人在同一个词牌中,也是有时用对仗,有时不用。如苏轼在一首《水龙吟》中用的是对仗句:“永昼端居,寸阴虚度”,在另一首《水龙吟》中写的则是“清静无为,坐忘遣照”。都可以。</div><div><br></div><div> 二是位置可前可后。律诗的对仗,标准位置是在中间两联。词的对仗却没有固定位置。凡是连续出现两个字数相同的句子的地方,都可以用对仗。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秦观《鹊桥仙》)——对仗在词之首。“青云路稳,白首心期”(赵彦端《芰荷香》)——对仗在词之尾。对仗在中间某位置的更是很多。</div><div><br></div><div> 三是字数可多可少。只要连续两句字数相同,那么,每句字数不拘多少均可以对仗。</div><div><br></div><div> 三字句与三字句可以对。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江城子》)。</div><div><br></div><div> 四字句与四字句可以对。前面已有举例,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div><div><br></div><div> 五字句与五字句可以对。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div><div><br></div><div> 六字句与六字句可以对。如“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div><div><br></div><div> 七字句与七字句可以对。如:“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辛弃疾《浣溪纱》)。</div><div><br></div><div> 八字句与八字句可以对。这种对仗,常常是前面两个四字句与后面两个四字句相对,而且常常是第一个四字句前面带有一字顿(第一句实际是五个字,只是首字不算在内罢了)。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沁园春》)“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门户,车骑雍容”(辛弃疾《沁园春》)。</div><div><br></div><div> 四是不要求平仄相对。律诗中的对仗,出句与对句之间必须以平对仄、以仄对平,特别是第二、四、六字和最后一字必须如此。但词的对仗无此要求。如“花影乱,莺声碎”(秦观《千秋岁》)。“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以上对仗句的句尾都是仄声字,亦不妨对仗。词的对仗实际上只要求文字相对,平仄符合词谱规定就行了。</div><div><br></div><div> 五是有重复字的句子,或两个均带韵脚的句子,也可以对仗。这种情形在律诗中不可,但在词中允许。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毛泽东《采桑子》),“春到三分,秋到三分”(吴文英《一剪梅》)。</div> <h3> (05)词的押韵</h3><div><br></div><div> 律诗的规则是,在同一首诗中,要么都押平声韵,要么全押仄声韵。而词则不同。每个词牌对韵脚都有明确规定。有的词牌押平声韵;有的押仄声韵;有的则是平声字和仄声字互相押韵,即韵脚既有平声字,也有仄声字。这叫平仄互押,或平仄通押。如:</div><div><br></div><div>莫恨黄花未吐,</div><div>且教红粉相扶。<br></div><div>酒阑不必看茱萸,<br></div><div>俯仰人间千古。<br></div><div><br></div><div>(苏轼:西江月《重九》的下阕)</div><div><br></div><div> 其中“扶”“萸”为平声,“吐”“古”为仄声。</div><div><br></div><div> 还有些词牌,使用不止一个韵,中间转韵。如:</div><div><br></div><div>天高云淡,</div><div>望断南飞雁。<br></div><div>不到长城非好汉,<br></div><div>曲指行程二万。<br></div><div><br></div><div> 六盘山上高峰,</div><div>红旗漫卷西风。<br></div><div>今日长缨在手,<br></div><div>何时缚住苍龙?<br></div><div><br></div><div>(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div><div><br></div><div> 这首词的上、下阕用的是两个不同的韵,不仅平仄不同,而且韵母不同。这个词牌本身要求这样转韵。</div><div><br></div><div> 有些词牌强调用入声韵,这是必须注意的。如《忆秦娥》《念奴娇》《满江红》等等。词人们认为,这些词牌用入声韵,方能产生特殊的抑扬顿挫之效果,更显得声情激越。</div> <h3>(06)词韵</h3><div><br></div><div> 前面讲过,律诗押韵用诗韵;而词的押韵则是用词韵。</div><div><br></div><div> 词韵不像诗韵那样具有权威性,因而也不被严格遵守。诗曾是科举考试的项目,诗韵是官定的,作诗不准出韵,要求很严。而词不是科举考试的内容。唐代以及词最盛行的宋代,一直没有关于词韵的韵书。唐代基本上是按诗韵填词。宋代突破了诗韵的限制,倾向使用口语,叫“依声填词”。明以后,开始有人总结宋词用韵的实际规律,编写词韵。所以,实际上是先有宋词,后有词韵。后编的词韵,当然想要尽可能地涵盖绝大多数宋词,但不可能涵盖百分之百。清朝道光年间,戈载编著的《词林正韵》,较为精密,为后来词界所遵用。但对词韵的必要性,一直有人持异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即主张,要严就依诗韵,要宽就“参以方音”,不需要用什么词韵来“范围天下之作者”。事实上,宋、元词人的作品确有不少并不合于词韵。但话又说回来,《词林正韵》问世之后毕竟逐渐得到了词界的普遍认可,今人作词不妨参照它。</div><div><br></div><div> 词韵与诗韵比较,有两个突出特点:</div><div><br></div><div> 一是韵目有较多的合并。现代人使用诗韵,感觉一个很大的不便之处是韵目分得太细,如“东”和“冬”属于不同的韵目,不能通押。“江”和“阳“也属于不同的韵目,不能通押,等等。在词韵中,则把“东”和“冬”都合并到“第一部”,可以通押;把“江”和“阳”都合并到“第二部”,可以通押,如此等等。当然,并没有达到完全符合现代语言习惯的程度,例如“东”和“庚”,还是分属于词韵的不同韵部。</div><div><br></div><div> 二是按韵母分部,多数韵部中既包含平声字也包含仄声字。例如,在诗韵里,“同”字是在上平声的“一东”韵中:“总”字在上声的“一董”韵中:“梦”字在去声的“一送”韵中,“共”字在去声的“二宋”韵中。如果写自由诗,这些字都可以押韵。因为以上这些字,在现代普通话里,韵母都是ong,即韵母相同,只是四声不一样、平仄不一样罢了。词韵把这些字都归到“第一部”。这样分类,对填词很有用处。前面讲过,有些词牌规定,韵脚须用韵母相同的字,但韵脚却既有平声也有仄声,即平仄通押。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从词韵里选用同一韵部而不同平仄的字。如史达祖《西江月》中有句:“凌波袜冷一樽同,莫负彩舟凉梦。”其中“同”字为平声,“梦”字为仄声,但都属于词韵的“第一部”,可以互押。</div><div><br></div><div> 词韵,共分十九部。每一部都包含诗韵中的若干个韵。列举如下:</div><div><br></div><div> 第一部包含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div><div><br></div><div> 第二部包含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div><div><br></div><div> 第三部包含平声支、微、齐、灰;上声纸、尾、荠、贿;去声置、未、霁、泰、队。</div><div><br></div><div> 第四部包含平声鱼、虞;上声语、?;去声御、遇。</div><div><br></div><div> 第五部包含平声佳,灰;上声蟹、贿;去声泰、卦、队。</div><div><br></div><div> 第六部包含平声真、文、元;上声轸、吻、阮:去声震、问、愿。</div><div><br></div><div> 第七部包含平声元、寒、删、先;上声阮、旱、潸、铣:去声愿、翰、谏、霰。</div><div><br></div><div> 第八部包含平声萧、肴、豪:上声筱、巧、皓;去声啸、效、号。</div><div><br></div><div> 第九部包含平声歌;上声哿;去声个。</div><div><br></div><div> 第十部包含平声佳、麻;上声马;去声卦、杩。</div><div><br></div><div> 第十一部包含平声更、青、蒸;上声梗、迥;去声敬、径。</div><div><br></div><div> 第十二部包含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div><div><br></div><div> 第十三部包含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div><div><br></div><div> 第十四部包含平声覃、言、咸;上声感、俭、?;去声勘、艳、陷。</div><div><br></div><div> 第十五部包含入声屋、沃。</div><div><br></div><div> 第十六部包含入声觉、药。</div><div><br></div><div> 第十七部包含入声质、陌、锡、职、缉。</div><div><br></div><div> 第十八部包含入声物、曷、黠、屑、叶。</div><div><br></div><div> 第十九部包含入声合、洽。</div> <h3> (07)词的一些专门术语</h3><div><br></div><div> 无论是创作或欣赏,对关于词的一些常用术语都要有必要了解。</div><div><br></div><div> 词牌:填词用的格式。最初,词是配乐演唱的,词牌就是曲调名。许多词牌在首创时,所用曲调名和词的内容有关。如李白的《忆秦娥》,写的确实是秦娥,开头就说“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这个词牌也叫《秦楼月》。秦观的《鹊桥仙》,确实有仙侣鹊桥相会的爱情内容,其中写道“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但各种词牌一经创立,后人照之填写,内容和词牌名不一定再有联系。词牌纯粹成了填词的格式。</div><div><br></div><div> 有的词人不按旧谱填词,而自编曲调,叫“自度曲”或“自制曲”。南宋词人姜夔称“余每自度曲”,并出了一卷“自制曲”集。广义地讲,每个词牌在初创时都可谓“自度曲”。现在经久流传的词牌已经很多。按既有词牌填词固然受些约束,但毕竟是公认的词牌,而自创词牌要写得好并得到人们的认可,颇为不易。</div><div><br></div><div> 阕和叠:有些词牌只有一段,叫单调。但大多数词牌都分段。分两段的,叫双叠。上段叫上阕(也叫上片),下段叫下阕(也叫下片)。有些词牌分三段,则称为三叠。最长的词有四段,称为四叠。为了写一个内容,把某个词牌连续使用,叫联章。</div><div><br></div><div> 小令、中调、长调:这是对词牌按长短进行的一种分类。小令最短,中调次之,长调最长。但究竟多少字为小令,多少字为中调、长调,其说不一。令、近、引、慢、序、犯、摊破、减字、偷声、促拍:在许多词牌中可以看到此类字样。它们和内容无关,可以认为只是词牌名称的前后缀。许多称为“令”的词牌,也可以不加这个“令”字。如“三台令”亦名“三台”;“浪淘沙令”亦名“浪淘沙”;“鹊桥仙令”亦名“鹊桥仙”。但又不是所有带“令”字的词牌都可以把“令”字去掉。带“近”字的词牌也是这样。如“祝英台近”亦名“祝英台”;“早梅芳近”亦名“早梅芳”。但“诉衷情近”不能把“近”字去掉,因为“诉衷情近”与“诉衷情”是两个不同的词牌。许多词牌带“慢”字,如“声声慢”“卜算子慢”等等。还有一些词牌带有其他前后缀,举例如:“莺啼序”、“花犯”、“摊破浣溪沙”、“减字木兰花”、“偷声木兰花”、“促拍丑奴儿”等等。究竟为什么加这些前后缀,学者们并没有得出一致而有说服力的精确解释。大体说来,可能与曲调的长短、字数的增减、乐曲的急缓等因素有关</div>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1ffoawnc?share_from=self&share_to=copy_link&user_id=2590964&uuid=97e62829a6dff381e245f03126bbdd26&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2590964&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share_user_mpuuid=a8093e0657b21244de4ff81ecdcb06f9" target="_blank">诗词格律简捷入门(一、二)</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1fiwtg7g?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诗词格律简捷入门(三、四)</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c/2590964/1?user_id=2590964&uuid=97e62829a6dff381e245f03126bbdd26&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2590964&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share_user_mpuuid=a8093e0657b21244de4ff81ecdcb06f9"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8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集观赏性和知识性为一体的文学、艺术、医学、心理等共10类,200余篇作品任你选。</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