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金沙江边的故乡

云岭樵

<p> </p><p> </p><p> </p><p><br></p><p> 当许多游子叩问乡关何处时,我庆幸自己有一个真切的故乡。</p><p> 当有人选择离开故土,去寻找梦中的诗与远方,我回眸转顾被层层大山夹峙,江流婉转的故乡,因为这是我生命的原点。</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我的位于金沙江边的故乡,隶属于丽江市玉龙县石鼓镇,一个叫格子的行政村。</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p> <p><br></p><p> 晨曦里醒来的村庄。</p> <p><br></p><p> 丽日蓝天,清江碧水,苍翠的山岭,铺绿的田野,竹树环绕的村庄。</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这就是我金沙江边的故乡格子。</span></p> <p><br></p><p> 从格子南去五十里就是位于万里长江第一湾的石鼓镇。</p> <p><br></p><p> 石鼓因一鼓形石碑而得名。是当年丽江木氏土司和吐蕃打仗胜利凯旋后刻石记功的。石鼓的纳西地名叫拉八,纳西语的意思是虎啸之地。金沙江一带的村庄地名都是纳西语。在唐代即大理的南诏国时代,纳西族建立的花马国的领地。</p> <p><br></p><p> 凤凰岭下的石鼓镇。1936年农历四月,贺龙、任弼时、王震、萧克和关向应率领的红二、六军团到达石鼓,在此修整数日,然后分五批次从沿金沙江的五个渡口过江北上香格里拉。红军播下的革命火种,在40年代就开花结果,中共滇西工委在金沙江一带发展地下党组织,建立党领导的武装,当南中国还处于国民党统治的时候,1949年初宣布成立金江特区,并宣布解放。金江特区的各个自卫队后来整编进入边纵7支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序列,参加了滇西解放的战斗。</p> <p><br></p><p> 这是红军长征纪念碑,红军渡江的雕塑,再上去是红军长征纪念馆。雕塑是由云南著名美术家,雕塑家袁晓岑设计。</p> <p><br></p><p> 石鼓路边的凉粉摊,这里的鸡豆凉粉是来往的游客最爱吃的纳西小吃之一。</p> <p><br></p><p> 发源于老君山的冲江河从小镇旁边注入金沙江。石鼓自古以来就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是滇西北通往藏区的必经之地,这是建于明清时代的铁索桥。</p> <p><br></p><p> 今天的石鼓,以万里长江第一湾,整洁的纳西村落,美丽的田园风光吸引着八方游客,是进入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门户。小小的石鼓,是云南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它不仅风光旖旎,还是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之地。早在清朝末年,石鼓举人周兰平就创立了石鼓小学,开始了滇西最早的现代新式教育。培养出教育家、历史学家范义田,美术家周霖,小说家李寒谷,国学家和瑞尧等一批人文翘楚。我曾经写了一副对联来形容石鼓:</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如此弹丸小镇,</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果然人文大观。</span></p><p><br></p> <p><br></p><p> 格子是石鼓最北面的行政村,之间隔着新华、红岩、四新三个村委会。格子往北数里是黎明傈僳族乡。金沙江对面是香格里拉县金江镇的车竹和斯列村。</p> <p><br></p><p> 格子坝子里有六个自然村,这是上格子村,新的希望小学,村委会,供销社和老年活动中心都在这里,农历的逢五、十五和二十五的街天,也在这里赶。</p> <p><br></p><p> 一条从云岭深处流来小河把中格子一分为二,北岸是塘上村,塘上和上格子之间的有一个纳西村叫阿敢不。塘、汛是明代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金沙江一带的村庄都有叫塘上的自然村,这是古代最低级的行政管理单位,汛相当于现在的乡镇一级。塘上的居民大都是汉族,应该是当年下派来的官员和他们的家属以及兵丁们形成的村庄,因为江边一带 的汉族把原住民纳西族叫做本地人。格子塘上一直就是村公所和做买卖的街道所在。石鼓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格子距离石鼓约五十里,刚好是一个马栈的路程。自古以来格子就是马帮的重要驿站。格子塘上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有一条青石板铺的老街,村公所就在老街上。过去,街上铁匠铺、皮匠铺、裁缝铺、杂货铺、茶馆饭馆、布店等一应俱全,赶街也在这里。每到街天,上下村庄,江对岸的车竹、斯列的人们都来赶街,很多外地的商贩也会来做买卖。</p> <p><br></p><p>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塘上的老街已经被很多新盖的房子占据了,只有这棵上千年的古楸木树桩还见证着曾经热闹的过去。</p> <p><br></p><p> 村子中的小河叫淙江河,小河把中格子分开了,这是河上的石拱桥,原来的桥是一座风雨木桥,桥上有覆瓦的木屋,两边有栏杆,有可供行人休息赏景的木条凳,风雨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被拆除了,变成现在的样子。可惜原来极具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古桥,据说村里要重新恢复原来的风雨桥。</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是河南岸的村庄,这里有废弃的小学,小学旁边是我家的老屋,1960年到1969年,我就在这所小学念完了小学和附设初中。</span></p> <p><br></p><p> 下面的平顶房就是废弃的小学。</p> <p><br></p><p> 这是新的希望小学,新小学建有篮球场和足球场,有学生和教师宿舍,食堂。旁边是新的村委会和老年活动中心。</p> <p><br></p><p> 村后的梯田,一直绵延至云岭山脚,那极富韵律的曲线展现出别样的田园风光,随着季节变换着不同的色彩。左前方依山的村子纳西语叫阿开落,是纳西村,右下角是小河,河边的路通向里落村。</p> <p><br></p><p> 中格子和上格子村。</p> <p><br></p><p> 这是上格子村。</p> <p><br></p><p> 从阿开落后面的山上看里落村。诗意的田园里的村庄,是那样的美好和谐。</p> <p><br></p><p> 隔着田野的是下格子村。</p> <p><br></p><p> 里落村,里落是纳西语,意为田坝里的村庄,这个纳西村里也有几家苗族。</p> <p><br></p><p> 格子是金沙江一带最古老的渡口之一。江对面是香格里拉的上斯列村。</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当年,贺龙和任弼时率领的一部分红军就是在格子渡口渡过金沙江的。当时贺老总的一个部下生病,是上格子的一个纳西族人家给延医治好的,临走,看到这个红军战士衣衫褴褛,还送了一床被子给他,他发誓将来要回来报恩,后来战士在 一次战斗中牺牲了。是贺龙的日记里记下了此事,并且记下了这家主人的名字。2016年,丽江市在石鼓镇举行纪念红军渡金沙江80周年,前来参加活动的贺龙的女儿贺捷生专门送了一条毛毯给了上格子木姓的后人。当年,不满周岁的贺捷生是在襁褓里和红军一起长征,贺捷生也应该是在这里渡江的吧。当年在渡口划船的是格子塘上的周姓和王姓的两位老人,我小时候还见过他们。</span></p> <p><br></p><p> 这儿的江湾叫打鱼塘。一湾碧水,常常有人钓鱼和下网,小河也在这里注入金沙江。现在的江湾变了,枯水季节,拖拉机可以开进马场里拉沙子。江湾过去一点就是渡口。</p> <p><br></p><p> 在村委会旁边,原来有一个红军渡江纪念碑,后来改成一面红旗,是纪念碑的意思。</p> <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小时候,我们曾经多次从这个渡口做坐船过江,到吾竹赶街。在老师的带领下在江边游泳。后来我曾经以渡口为题材,写过一篇小说和一篇散文,小说还在90年代初的《边疆文学》上发表。</span></p> <p><br></p><p> 这是下格子最南面的梯田,正中是一个叫大堆堆的土筑的平台。这个平台是人工修筑的,村中的老人也说不清平台修筑的年代和用途,这上万方的土石工程在古代应该不是私家所为,而是具有官方背景。上世纪80年代,下格子的一户村民在其下面挖土石盖屋,挖到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藏文,内容是和南诏与吐蕃有关。该石碑现存于丽江市博物馆,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在云南历史上,一直有一个“神川都督府”的悬案,神川就是指金沙江,这个神川都督府在金沙江边的什么地方,没有准确的定论,一说在现在的巨甸,历史上的古巨津州指巨甸是确凿无疑,所谓的铁桥节度使在金沙江边的塔城,似乎也没有疑问,因为旁边的金沙江上有铁索桥遗址,但是神川都督府在哪儿,都找不到证据。</p> <p><br></p><p> 这是保存于丽江市博物馆的南诏的石碑,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p> <p><br></p><p> 碑文说明。</p> <p><br></p><p> 刻有梵文的南诏时期的筒瓦。(文字介绍为出土于次科村)离格子仅为数里。</p><p><br></p><p><br></p> <p><br></p><p> 这是春天的田野、村庄,春天的金沙江水清澈如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叫人能不忆故乡?</p><p><br></p><p><br></p><p><br></p><p><br></p> <p><br></p><p> 这是清晨在大堆堆上照的下格子村,中格子和上格子也一览无余。左前方的山岭是云岭东延的余脉,山岭的东面叫石龙坡,西面叫螳螂坡,坡岭的山凹处曾经有一座灵山庙。公社化后拆除了,现在只剩下一段墙垣。我们的很多照片就是在岭脊上拍的,因为这个小庙,我写了一篇《庙祝》的小说。山顶上有一块平地,我们叫大营盘,也是人工修筑的,应该是古代的军事设施,大约是监视敌情,或者是防御用的,它和大堆堆一南一北遥相呼应,也许和神川都督府有着某种联系吧?</p><p> 在塘上村旁边的螳螂坡脚一带,有很多的石棺墓葬,有人建房挖出许多青铜的刀剑、矛头和陶罐,据说是战国时期的,格子是丽江的文物考古的重点遗址地之一。在下格子江边的沙岸上,也有人挖出过一些筒瓦片,上面刻有梵文,据说是南诏时候的,筒瓦现存于丽江市博物馆。</p><p><br></p><p><br></p><p><br></p><p><br></p> <p><br></p><p> 江水小的时候,江滩上的五彩卵石,还有雪白的沙滩。</p> <p><br></p><p> 清明时节的金沙江,江中有小岛,江边人叫马场。夏秋间,江水暴涨,浊流漫漶,这里的江面有两里多宽,十分壮观,这是虎跳峡以上江面最宽的地方,从这儿往下数里,有一个金沙江最大的岛屿,属于四新村,岛上有200多亩地,环绕的柳林,建有农庄。</p><p><br></p><p><br></p> <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有人喜欢在江滩上捡拾金沙江奇石,运气好的会捡到各种美丽的石头,我的一位金江镇的同事就收藏 许多金沙江奇石。</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br></p><p> 晨曦中的梯田,太阳刚刚照到云岭的山尖,醒来的村庄氤氲在祥和的炊烟里。</p><p><br></p><p><br></p> <p><br></p><p> 村后的云岭。绵延的岭脊海拔在3800米左右,海拔2800米以上大多是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早年间,进山的路边有一座龙王庙,成立生产队时拆毁了,从龙王庙沿着小河进山,河两边都是参天大树,我们叫大箐,最多的是槠栗儿树,(学名高山栲),大多上千年,还有香樟树,桂皮,红果果树,各种栎树,白红木和许多不知名的树,可惜很多千年古树大多砍了去烤烤烟了,如果在不采取保护措施,植被一旦破坏,河水断流,留给我们子孙的将是灾难性的后果。</p><p> 沿着山路上去,半山有两个山村,一个是纳西村,叫南山,一个是傈僳族村,叫蕨菜坝。</p><p> 有一条山路翻越小垭口就是著名的格拉丹草原。我们叫做后山,后山有属于格子行政村的三个彝族村。有一个村紧挨着云岭的主脉老君山和黎明的丹霞地貌。因此,格拉丹草原的大部分属于格子范围。在百度上可以查到格拉丹草原的介绍,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老君山核心景区的片区之一,是集高山草甸,原始森林,河流溪水和彝族、傈僳族风情于一体的景区。也是观赏杜鹃花的胜地和夏季牧场。上世纪70年代初,我初中毕业后曾经在草原放过马,后来又在公社水库工地当了近7年的民工,在水库工地我们一群年轻人报名参加了1977年的高考,1978年春天,我从水库工地直接上大学,才离开云岭,离开故乡格子。我最美好的青春时代是在云岭深处的格拉丹度过的。我后来写的一些小说和散文就取材于这里。</p><p><br></p><p><br></p> <p><br></p><p> 格子后山的彝族人家。改革开放之前,山里的彝族人家住的是木板平房,现在大都建盖了瓦房,这是受益于中央的扶贫政策。</p><p><br></p><p><br></p> <p><br></p><p> 秋天的彝山,金色的燕麦,红色的荞麦,即将收获的洋芋蔓菁和萝卜……</p> <p><br></p><p> 夏秋间,在格拉丹的草甸里,到处都可以见到娇艳的点地梅。</p><p><br></p><p><br></p> <p><br></p><p> 草原上遍地的紫蓝色鸢尾花。</p><p><br></p><p><br></p> <p><br></p><p> 牧场上的牦牛。</p><p><br></p><p><br></p> <p><br></p><p> 金色的油菜花。</p><p><br></p><p><br></p> <p><br></p><p> 高山牧场。</p><p> 大集体时代,金沙江边的生产队在春末夏初,常常把马群和牛群赶到高山的牧场来,这里丰美的水草和凉爽的气候最适应牲口的成长。到秋末,才把膘肥体壮的牛马赶回去。</p><p><br></p><p><br></p> <p><br></p><p> 山谷里蜿蜒的小河。</p><p><br></p><p><br></p> <p><br></p><p> 春天,格拉丹数十里的映山红如火似霞,森林里的大树杜鹃红艳如血。云岭是世界杜鹃花的中心,格拉丹的杜鹃有红的,紫的,黄的,粉的次第开放,姹紫嫣红,是天然的大花园。秋天的格拉丹也是美不胜收,赤桦和山杨的金黄,鹅掌枫和槭树的嫣红,冷杉、铁杉的油绿,彝家山寨周围金色的燕麦,红艳的苦荞,缤纷的色彩宛若油画。</p><p><br></p><p><br></p> <p><br></p><p> 见过广西的龙脊梯田,见过湖南和贵州的梯田,也见过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元阳哈尼梯田,窃以为,金沙江边的梯田更精致,更富于韵律,更有一种田园的诗意。它展现在青山和绿水之间,和村庄相依相伴。故乡的梯田受益于一条从云岭深处流来的小河,小河在山脚被分成一条条溪流,浇灌着丰饶的田园。</p><p><br></p><p><br></p> <p><br></p><p> 清明时节,梯田里的大麦、小麦、蚕豆和豌豆,田边的溪流和小路。</p><p><br></p><p><br></p> <p><br></p><p> 故乡的小河有两条,一条发源于后山,无数条从原始森林里流出的溪水汇聚成的小河蜿蜒于3000多米海拔的格拉丹草原上,突然从两山间的一条深谷奔泻而下,短短数里就到了海拔不到2000米的山脚,其间巨大的落差形成无数的悬泉瀑布,素湍绿潭,由于峡谷陡峭,两边的森林茂密,一直没有人能真正穿行过,只是传说有大小两个跌水岩,飞漱的水流从数十丈高的悬崖上跌落下来,形成深潭,极少人只是远远地见过那如匹练似的的瀑布和听见如雷的水声。这是一条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的山谷,穿过峡谷,可以到达格拉丹草原和老君山。</p><p> 故乡的另一条小河发源于前山,是从海拔3000米左右的原始森林里流来的,云岭高海拔的森林里不仅有云冷杉,红豆杉,铁杉和一些鹅掌枫,青皮,豆腐楂,山楸木,野核桃等阔叶树,还有密林里丛生的箭竹,从这里发源的山泉水纯净,甘甜,乡里人叫竹根水。上格子一位纳西小伙子,高中毕业后当兵,参加过自卫反击战,转业后进省城机关,是他拉来了企业的赞助,盖了村里的希望小学,村子里家家户户的自来水管道也是他引进的资金,今天,村里的水都是饮用从深山里接来 ,有一次我用电笔测过直接从水管里接的自来水,ph值达到9,这已经是纯净水的标准,可以直接罐装出售。</p><p> 故乡的两条小河在里落村旁交汇,流淌数里后注入金沙江。在没有电的年代,小河两边建盖有十几座碾房和磨房,每个自然村都有自己的碾房和磨房,碾米磨面都是靠小河,为提高水位,碾房都要打水坝,水坝里的水要深一些,平缓一些,炎夏时节,水坝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村里的小孩都是在水坝里学会游泳的,长大一些,就到金沙江的激流里去劈波斩浪了。我的一篇《故乡的小河》的文章就是写过去的小河给我的童年带来的快乐。</p><p> 这儿叫马家水坝。小河水从这里分流了一些到塘上和上格子村。孩提时代,我们在这儿游过泳,钓过鱼。那时候,小河里到处可以见到成群结队的小鱼。</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这一切如今都成了传说。</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br></p><p> 连溪边的水懒碓,也已经成为文物,很难见到了。</p><p><br></p><p><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水磨房,是我们童年时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水碾子,把稻谷碾成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是碾房和磨房下面的水伞。这些都成为远逝的风景。</p> <p><br></p><p> 为了重温童年的旧梦,有一年的清明节后,和小时候的伙伴,带了罗锅家什,肉蔬菜,甚至捉了鸡,拿了鱼,到山里的的小河边煮饭吃。农历的二月八,金沙江边的孩子们有祭老鸹的习俗,就是到野外去野炊的,那是故乡春天最美好的记忆。</p><p><br></p><p><br></p> <p><br></p><p> 这是里落进去的小河边。</p><p><br></p><p><br></p> <p><br></p><p> 清澈的河水,锣锅饭,青菜汤、炒洋芋,是童年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足以让你多吃两碗饭。</p><p><br></p><p><br></p> <p><br></p><p> 这是一次我们叫做大箐的云岭深处的小河边的野炊。</p><p><br></p><p> 锣锅饭,鸡汤,鱼,腊肉,青菜汤,几样小菜。可以多吃两碗饭。</p><p><br></p><p><br></p> <p><br></p><p> 沿着小河上山,可以到达后山,后山就是格拉丹草原,我们几个发小当民工修水库的地方,我们在水库工地度过了最美好的青春时代。</p><p><br></p><p><br></p> <p><br></p><p> 在清澈的小河边杀鸡,宰鱼。</p><p><br></p><p><br></p> <p><br></p><p> 春天也有红叶。(这种树在金沙江江边一带叫红果果树,常绿乔木,春天有红叶,冬天树上结满红色的果实,极具观赏性,是滇西一带最好的观赏树,也是最好的行道树,木质坚硬,生长缓慢,山箐里很多)。</p><p><br></p><p><br></p> <p><br></p><p> 这是从后山流下来的小河,从这儿上去就没有路了。这是枯水季节,是小河水最小 时候,故乡的小河在我记忆里没有断过水,一到雨季,河水汹涌澎湃,是极为壮观的。</p><p><br></p><p><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中间的山洼里有我家祖茔,故乡的习俗,每年的正月初二和清明节要去上坟,不仅要给祖先烧香供饭,还要在坟地上做饭吃。这实际上成了家族难得的野炊活动,也是在乡村长大的孩子最美好的记忆。离开故乡以后,已经有好多年没有在清明节回去上坟了。</p><p class="ql-block"> 只有在退休以后,就能在每年的在清明时节回故乡上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家的坟茔是格子最高的,这里有一块洼地,周围青松环绕,旁边的深箐里有一股细小的清泉,记忆中这股清泉足够烧水做饭,这些年山林被砍伐严重,箐林里的泉眼已经不出水了,上坟用的水要从山下背来,好在有拖拉机可以把水运到半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坟要做两顿饭,一顿小晌午,是煎糯米粑粑、饵块、糍粑、刚郎和一些糕点等。晚饭要丰富得多,要煮火腿、腊肉、香肠、鱼,还要杀几只鸡,凉菜一般是吹肝,当然还有一些时鲜的素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br></p><p> 最高兴的是孩子们。</p><p><br></p><p><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休息时,大人打扑克,孩子们在山林里玩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铺上青松毛,席地而坐,山林里丰盛的野炊,是家族难得的聚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2017年起,清明节在山上就不能烧火做饭了,这是为防止山火,是政府保护森林的措施。这山林里的野炊,也将成为传说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除了清明节,回老家的理由还有就是亲戚朋友请结婚客。江边人家结婚办事都在自己家里举行,客人多的要杀两三头猪,家人和来帮忙亲戚朋友前后要忙上两三天。待客最常见的就是八大碗,用红曲米煮的大肉是主菜,要摆在中间,最具特色的是一碗江边辣子,今年中央台《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专门介绍了我们江边的这道菜,这是用最新鲜的猪肝、猪肚和猪肠和辣椒菌子等一起长时间熬煮的菜肴,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城里人做完客都要带一点回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br></p><p> 这就是江边辣子菜。</p><p><br></p><p><br></p> <p><br></p><p> 婚宴前先要上一道果碟。这桌果碟其实展示了男主人待客的真诚和厚道,女主人的贤惠和能干,当然还有家境的富足。果碟有月饼、鸡蛋糕、米花糖、酥麻糖、核桃糖、南瓜子、水果糖和蜜饯,光蜜饯就有香橼、梅子、西葫芦等几种。</p><p><br></p><p><br></p> <p><br></p><p> 繁忙 的后厨。</p> <p><br></p><p> 小伙计和新郎官拼啤酒。</p><p><br></p><p><br></p> <p><br></p><p> 金沙江边一带的冬腊月,是杀年猪的时候,这里昼夜温差大,最适合腌制腊肉火腿,因此,江边的火腿也是云南最好的。</p><p><br></p><p><br></p> <p><br></p><p> 装盘。</p><p><br></p><p><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荤多素少是江边人的待客之道。</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参加的伯父家孙女的儿子,也是我们的侄外孙的婚礼,在香格里拉虎跳峡镇的拉咱古村,与著名的虎跳峡口咫尺之遥。从虎跳峡到维西县的其宗村,是金沙江的宽谷地带,从虎跳峡开始,沿江两岸大一点的村庄有,虎跳峡镇,龙蟠乡,木碧湾,阿喜寨,三股水,萨虚碧,新华,天吉,冷读,红岩,达林,斯列,四新,格子,车竹,次科,吾竹,中心,诸葛岭,白粉墙,武侯,打支坝,新建,巨甸,四旺,上江,格兰,良美,塔城,其宗,木高,五境......,一连串的美丽村庄像珠串由金沙江穿联起来,这些江村依山傍水,气候温润,物产丰饶,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有着美丽的江村风景和多彩的民族风情,属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景区之一。沿江两岸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竹树掩映粉墙黛瓦的村庄,四季铺绿的田园风光,是乡村旅游的绝佳之地,也是记得住乡愁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美哉,我的金沙江边的故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照片:Aying</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