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因为工作流动的原因,我来到了陕北延安所辖的黄龙县。</h3> <h3> 在我的想象中,陕北应该是一眼望不到边际的黄土高原,天高云淡云卷云舒,可是黄龙却是峰峦叠翠林木苍茫流水潺潺;陕北应该是一道道的山梁一道道的水,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粗犷的秧歌扭起来,可是黄龙却是云蒸霞蔚青山连绵鸟鸣清脆;陕北应该是寒风呜咽黄沙漫漫飞沙走石,火辣辣的、敞亮亮的信天游吼起来,可黄龙却是微风轻拂白浪翻逐水鸟逍遥;陕北应该是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一排排的窑洞在山坳,可黄龙却是青砖碧瓦白粉高墙铜扣红门;这里颠覆了我对陕北认知的概念。</h3> <h3> 著名的瓦子街战役是毛泽东"围城打援"军事思想的典型战例之一,是我军由内线防御转入外线作战的第一个歼灭战,它改变了西北战场的整个战略形势,打开了进攻渭北,威逼关中,策应中原的门户,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意义非凡。战役共歼灭国民党胡宗南部一个整编军军部、两个整编师师部及5个整编旅近3万人马,创造了西北解放战场的空前纪录,毛主席说:"这次胜利改变了西北的形势,并将影响中原的形势"。</h3> <h3> 在此之前,我对瓦子街战役的情况不甚了解,如此悠关国家命运的战斗甚至可以说是没听说过,对于我这个喜欢历史的人来说,是一种讽刺。</h3><h3> 瓦子街镇距黄龙县县城56公里,北与宜川相邻,西与洛川相接,是黄龙的北大门。</h3> <h3> 夏季的黄龙没有燠热不堪,相反倒是微风吹拂清凉怡人,车行驶在蜿蜒的公路上时,只见远山绵垣迤逦,苍翠含黛,打开车窗,一股清新自然的味道扑鼻而来,空气中弥散着不知名的花香味道。和同事们驱车到瓦子街镇时,已经是下午的三点过。</h3> <h3> 下车引入眼帘的是一座白石雕刻、雄峙巍峨的牌楼,镂花四柱三门,中间正门上端是习仲勋同志1998年亲笔题写的"瓦子街战役烈士陵园"几个浑厚有力的金色大字。</h3> <h3> 往前数十步,拾阶而上,便是烈士纪念碑的前广场,广场正面两边分别放置三面雕塑的迎风招展红旗,迎面左侧是入党誓词,右侧是党旗,正中矗立着一座四面有八级台阶,碑身为两个断面的纪念碑,顶端是一个解放军军徽,碑身正面上是王震将军1982年亲笔提写的"瓦子街战役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后面便是战役烈士们忠骨安葬之地。</h3> <h3><br /></h3><h3> 我们对着鲜红的党旗,庄严的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句句千斤,字字如磐,洪亮的声音在纪念碑前的上空久久回荡。</h3> <h3> "碑座为正方形,四面有八级台阶,象征1948年;碑身为两个断面,象征2月;碑高28米,象征28日。扩建后整个陵园占地24亩。"纪念馆的讲解员小安给我们把纪念碑的形状和代表的意思给我们娓娓道来,让我们瞬间就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h3> <h3> 纪念馆里的那些黑白分明的照片记录下了那些烽火连天的岁月,记录了英雄们的戎马倥惚,在纪念碑右侧的纪念馆沙盘前,讲解员小安给我们还原了那场战斗,我仿佛听见了震天的炮声,冲锋陷阵的呐喊声,枪林弹雨的嘶鸣声,战士受伤痛苦的呻吟声,吹人奋进的号角声,失去亲人的哭泣声。</h3> <h3> 瓦子街战役于1948年2月28日打响,方圆数里的瓦子街镇顿时硝烟四起,炮声轰隆。历时三天的浴血奋战,敌我两方共同投入部队近10万人,当时国民党是胡宗南所部整编29军军长刘戡,率领整编27师、整编90师,共4个旅8个团的兵力;我军是第一纵队贺炳炎部,第二纵队王震部,第三纵队许光达部,第四纵队王世泰部,第六纵队罗元发部。为争夺瓦子街南面高地东南山,两军展开了殊死争夺,八团团长任世鸿身先士卒,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亲临前沿阵地指挥,使八团阵地坚如磐石,但任世鸿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32岁。此次战役共击毙、击伤援敌5000余人,被俘18000多人。击毙国名党29军军长刘戡,整编90师师长严明、31旅旅长周由子、47旅旅长李达、53旅副旅长韩指针、158团团长何怡新等高级将领,活捉敌团以上高级将领16人;我军也有5287名解放军战士把生命留在了瓦子街这块土地上。</h3> <h3> "根据当时的老人回忆,大战过去了一个月,瓦子街附近的河水流淌的依然是红色的血水!"讲解员小安语调深沉的讲到。</h3><h3> "战役发生的时候是冬季,在但都结束后的第二天,由于战事吃紧,部队迅速的开拔,第二年才打扫的战场,由于当时没有名单,烈士人数都是遗骨拼出来的,也不知道名字,最后就把他们合葬在了一个墓里。"讲解员继续讲到。</h3><h3> 绕过纪念碑,陵园掩映在苍松翠柏里非常的安静。我们来到5287名烈士长眠之地前面,面对着无名的墓碑,向烈士们三鞠躬,愿烈士们英魂安息,庇佑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安宁。</h3> <h3> "很多牺牲的烈士都不到20岁,最小的只有12岁!"讲解员讲到这时,眼睛湿润了。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什么样的信念,什么样的精神在支撑着他们啊!</h3><h3> 想想今天的12岁,那纯粹是无忧无虑,是绕在父母膝前的"小宝贝",是天真无邪的"小可爱",是懵懂看世界的年龄。而在战争年代,他们稚嫩的肩膀已经扛起了枪,已经在冲锋陷阵英勇杀敌,已经在血与火中经历生与死的考验!</h3><h3> "前段时间,有个80多岁的老同志来到纪念馆,刚刚走进外面的牌楼,便热泪盈眶,痛哭失声。后来才知道这位老同志当年参加过瓦子街战役,当时他还不到12岁!"讲解员告诉我们。其实,我们完全理解老人的心情,想想当年和他一起并肩的战友倒下了,甚至有可能就在他的怀里,他眼睁睁的看着生命远去,躯体慢慢得成冰冷,怎么都捂不热,叫不回,自己无能为力的那种撕心裂肺!那些和他一起出操训练,一切并肩作战的战友都走了,留下他孤独的走过悠长的岁月,亲眼看见新中国成立,亲身感受新社会的幸福美满;那些硝烟弥漫的战争已经远去,而留在他心里的创伤和阴影永远无法抹去。</h3> <h3> 一个小时左右的讲解,我们都被瓦子街战役的惨烈震撼了,身心都被烈士们的英勇事迹融化了,一种悲痛从心底的涌上来,一种感动充斥在空间里,眼窝里有晶莹的泪在打转。泪光中,我仿佛看见那些衣着单薄、手握钢枪的年轻战士们喊着"冲啊!杀啊·······!"向敌人的前沿阵地冲过去,雪亮森冷的刺刀,汩汩流淌的鲜血,残垣断壁的建筑,燃烧的火光映照着斧凿刀刻的脸庞,炯炯有神的眼睛布满了血丝,头顶的五角星帽徽闪闪发亮!一个又一个的年轻的身影倒下了,一批又一批的战士倒下了,他们前仆后继,他们舍身忘死,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胜利,为了新中国前进!前进!</h3> <h3> 走出烈士陵园,阳光照在牌楼金色的大字上闪闪发光,如同烈士们的眼睛一样,深情凝望这片土地,用生命守护。</h3><h3> 不远处,东南山已经被茂密的林木所掩盖,那片被鲜血浸润过的土地展现出勃勃生机。我在心底默默的祈愿:愿这片曾经历尽苦难的土地不再有战争,愿烈士们的英魂安息吧。</h3><h3> 歌奠此章,不忘初心,以侑一卮,精神永存,薪火相传,呜呼哀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