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孟嘉答落帽,宋玉颂披襟。<br></b></font><font color="#ed2308"><b>张融合体服,郭泰折角巾。</b></font></h1> <h1> 今天四个故事的押韵属于“人辰辙”,故事的内容归纳为“仪容与服饰”篇。</h1> <h1> 【孟嘉答落帽】(mèng jiā dá luò mào)<br> 典源:典故“孟嘉落帽”出自《晋书·桓温列传·孟嘉》。涉及人物:孟嘉、桓温、孙盛。<br> 题解:孟嘉是晋代人;答在这里是指用文章回答;落帽是指孟嘉帽子被风吹落,自己却不知道。<br> 故事:孟嘉字万年,为人谦逊而正直。东晋初年,征西大将军桓温继任江州刺史,知道孟嘉的人品,很是看重他,便任命他为参军。有一年的九月初九重阳节,桓温带着属下文武官员游览龙山,登高赏菊,并在山上设宴欢饮。当时大小官员都身着戎装。山上金风送爽,花香沁人心脾。突然一阵微风扑面吹来,竟把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但他一点也没有察觉,仍举杯痛饮。桓温见了,暗暗称奇,用眼光告诉大家不要声张,看孟嘉有什么举动。但见孟嘉依然谈笑风生,浑然不觉。又过了很久,孟嘉起身离座去上厕所。桓温趁机让人把孟嘉的帽子捡起来,放在他的席位上。又命人取来纸笔,让一位名叫孙盛的参军写下一张字条,嘲弄孟嘉落帽却不自知,有失体面。写好后将纸条压在帽子下。孟嘉回到座位时,才发觉自己落帽失礼。但却不动声色地顺手拿起帽子戴正。又拿起字条看了一遍,即请左右取来纸笔,不假思索,奋笔疾书,一气呵成一篇诙谐而文采四溢的答词,为自己的落帽失礼辩护。桓温和满座宾朋争相传阅,无不击节叹服。<br> 感悟:孟嘉在聚会中帽落而依然风度翩翩,当人们嘲笑他时,又能从容应对使四座叹服。后遂用“孟嘉落帽、山头吹帽、山头落帽”等称赞气度宽宏,风流倜傥,潇洒儒雅的人。</h1> <h1> 【宋玉颂披襟】(sòng yù sòng pī jīn)<br> 典源:典故“宋玉披襟”出自《龙文鞭影》。涉及人物:楚襄王、宋玉、景差。<br> 题解:宋玉是战国时期楚国人;颂在这里就是用赋(古代文章体裁)来歌颂;披襟是指楚王将衣服披在身上并敞开衣襟。本题之意为:“宋玉看见楚王敞开衣襟感受着爽快的风,有感而发,写成一篇赋,揭示了王公贵族和贫苦大众的生活差别,用来讽谏楚王应关心民众。<br> 故事:宋玉,又名子渊,战国时期辞赋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一生所作辞赋甚多,《汉书》中录有他的赋16篇。一次,楚襄王由宋玉、景差陪同,在兰台宫游玩。一阵清风吹来,楚襄王就敞开衣襟迎着风说:“好爽快呵!这是我与百姓共同享受的吗?”宋玉回答道:“这只是大王的风,百姓享受不到!老师说,枳树弯曲多叉,就容易招引鸟来作窝。有空洞的地方,风就会吹过来。这是由于环境不同所造成的。大王的雄风起于山间,刚开始威猛,后来则四面散开,逐渐减弱,再后来则越过高墙,进入深宫,吹动花草,散发香气,在院中徘徊一阵后进入了内室。这种风清清凉凉的,既能治病,又可解酒,使人耳聪目明。”楚襄王问:“老百姓的风是什么样的?”宋玉接着说:“老百姓的风叫雌风,它生起在偏僻的小巷中,刮起尘沙,吹散灰堆,搅起污秽肮脏的东西,扬起腐烂的垃圾,然后吹到百姓的破草屋里。这种风令人心烦意乱,忧郁苦闷,吹到人身上,人就容易生病发烧,令人十公痛苦。”最后还真不知道楚襄王听后有什么感触。<br> 感悟:原来我以为宋玉是在拍楚王的马屁,但细分析却不是这样,原来,宋玉是以“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对比描述的方法,客观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别、苦乐悬殊,表明自己对王公贵族奢华享受的不满和对广大贫苦劳动人民的同情,意在规劝楚王关注民生。这种对比越强烈,就越能反映楚王与庶民生活条件的天壤之别,也就越能起到讽谏的作用。这里补充一点,“空穴来风”一词产生在这篇赋中,原意是空洞的穴容易来风。可现在很多人用这个词来形容没影儿的事,这是不恰当的。</h1> <h1> 【张融合体服】(zhāng róng hé tǐ fú)<br> 典源:成语“量体裁衣”最早出自于《墨子·鲁问》,后来《南齐书·张融传》中将这个成语用到了具体人物身上。涉及人物:张融、萧道成、张绪。<br> 题解:南朝齐高帝萧道成重视张融,将自己穿过的衣服按张融的身体改制了一下,赏赐给了张融。<br> 故事:张融,字思光,南北朝时期齐朝文学家、书法家。张融有知识,品行好,只是言行举止和普通人不一样,也就是不太合群。可是齐高帝喜欢他。齐高帝认为:“这样的人不能没有,也不能有两个。”刚当上皇帝不久,便下诏书赐给张融衣服,说:“看见你穿的衣服是旧的,的确是心怀清白,不过有点失体面,于朝廷脸上也不太好看。现在送一套旧衣服给你,我认为衣服虽是旧的,心意却胜过新的。本来是我穿的,已经让人照你的身体改好了。”这就是“量体裁衣”典故的来历。张融才思敏捷,反应快。一次,北朝魏国君主率军进到淮河又退回去了,高帝问道:“他们为什么忽然地来,又忽然地走了?”没有人回答,张融略一思索,高声说到:“由于无道而来,见到有道而去。”又有一次,高帝问张融住在什么地方?张融回答说:“我住在陆地上却没有屋子,住在船里却不在水中。”后来皇帝问张融的哥哥张绪,才明白了。原来是张融没有住的地方,暂且拉了一只小船,在岸上住。高帝更加欣赏张融了。<br> 感悟:“量体裁衣”是典故,也是成语。是说按照身材尺寸裁剪衣服,比喻做事从实际出发。如果我们做事情,都能根据客观情况,从实际出发,那就会提高效率,少走弯路。</h1> <h1> 【郭泰折角巾】(guō tài zhé jiǎo jīn)<br> 典源:典故“林宗巾”出自《后汉书·郭符许列传》。涉及人物:郭泰、屈伯彦、李膺。<br> 题解:郭泰,字林宗,后汉书作者因有避讳,将“泰”字改为“太”。一次在路上行走遇雨,便将头巾一角折垫起来,别人发现后也跟着学,故意折巾一角,叫做“林宗巾”。<br> 故事:郭泰,后汉书称之为郭太,字林宗,出生在贫苦庭。曾跟成皋屈伯彦学习,博通群书。郭泰擅长说词,口若悬河,声音嘹亮。后来认识了河南尹李膺,李膺对他大加赞赏并结为知心好友,名震京师。郭泰非常重视教育,喜欢奖励读书人,他自己也被太学生推为领袖。一次,郭泰在街上行走,正遇下雨,将头巾淋湿,他便将头巾一角折垫起来,当时的人们见到后也学着故意折巾一角,因郭泰表字为林宗,所以大家称“折巾一角”为“林宗巾”。郭泰虽然善于鉴识人物,品评人物,但不作激切而深刻的谈论,所以宦官专政也不能伤害他。党祸兴起,知名人士大多遭到陷害,郭泰却得以幸免。后来干脆闭门不出,在家教学,学生有上千人之多。<br> 感悟:郭泰的名气太大,也是太学生(当时最高学府的学生)的领袖,所以容易被人效仿,就像追星族追捧明星一样。但郭泰不是明星,而是充满正能量的人,人们的效仿是来自于对他的敬仰。</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