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梨园看干沟(副本)

木子丰

<h3><font color="#010101">秦岭南山,乾佑河西,马房子河上游,有个远近闻名的村子,叫梨园村。一条宽畅的乡村公路沿河穿村而过,始自1959年从镇安县经云盖寺延伸过来,乃是柞水有史以来的第一条公路。仿真古木造型的大门就竖立在村委会前的大道上,为这个村的古老沧桑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村里面漂亮的别墅小楼和白墙青瓦的传统民居相映生辉,植物黄金红豆杉基地在这里发展了十多年,成了村里的特色产业。</font></h3> <h3>村委会旁边有条大沟,名为干沟。沟口左边的坎塄上有一块大坪地,足有一百多亩,小地名叫梨园塘,这也是梨园村村名的由来。说起这梨园塘,可是大有故事的。当地人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巡视南山防务时途经此地,见梨树成林,甜梨满枝,遂摘梨解渴,称此地为梨园。史志记载,唐永泰元年(765),设在下梁夜珠坪的乾元县(前身为安业县)县城被羌族起义军占领,县衙被迫迁往梨园塘。这里古属镇安辖地,是著名的“镇安大板栗“的始祖地,因此,也有人将梨园塘叫栗园塘。</h3> <h3><font color="#010101">梨园塘现今成了核桃园,只可惜清明时节那场倒春寒,让满园的核桃花叶如开水烫了一般,一片黑褐,与山顶上的葱翠绿衣相比黯然失色,此等奇景,城里来的少男少女们非问不得其解。在核桃园的边缘聚居着数十户人家,多半是土房老屋,有的在门前庭后还养有畜禽和蜜蜂。</font></h3> <h3>梨园村距包茂高速柞水出入口只有5公里,与镇安云盖寺镇毗邻,交通方便,沟谷宽坦,物产丰裕,森林茂密,蓝天碧水,空气清新,岭南民居特色明显,秦风楚韵融为一体,发展乡村旅游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柞水溶洞旅游开发第一人高义兄老家就在梨园,他说梨园有八景,其中六景在干沟,5月2日,他邀继承兄与我在当地两位乡友的导引下,前去干沟考察,此行也了却了我多年的心愿。</h3> <h3>干沟其实不干,常年流水不断,而且水量丰盈,时而直流轻歌曼舞,时而曲跌急弛激浪,小瀑深潭接连不断,大鲵小鱼盤下匿藏,奇形怪石散座水中,花木草蒿长满水边。</h3> <h3>干沟只所以叫干沟,是因为沟的源头几乎没有地表水。大概是因为古代泥石流造成了乱石堆满沟谷,年长月久,地表石缝中的泥沙冲刷殆尽,水便从乱石之下流走。这条主沟里一处有水的地方叫龙洞,乃是几块巨石拱起的一方石窟,只听见流水哗哗响,石窟内涌泉成潭。向导张永财说这龙洞神奇的很,大旱之时才出水,阴雨连绵反而不出水,当地人谁也说不清原因。</h3><h3><br></h3> <h3>大集体时,这沟里原来有两个生产小队,随着公路废弃和退耕还林,农户逐渐外迁,现如今只有离沟口近的地方还有人家,但也只有留守的老人和妇女,他们仍然沿袭着古朴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有的房屋虽然没了人住,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依然如故,可见先前人居环境的惬意。</h3> <h3>干沟里沟谷宽窄陡缓比较均匀,行走起来并不费劲吃力。沟域面积广袤,岔沟坡梁纵横交错,森林、竹林茂密,古木参天,林荫蔽日,国营七坪林场在沟里修了公路,采伐运输木材十多年,全县各地均有劳工在这里砍拉竹麻、挖药材,最多时,这沟里一天有上千人出入,对生态的破坏可想而知。上世纪七十年代,我父亲为了养活众多子女,远离家乡一百多里,来这沟里砍拉竹麻搞副业。如今公路早已废弃,多数地方只是一条羊肠小道,有的地方人迹罕至,深临其境,不由得让人想起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诗句。当我踏着四十多年前父亲的足迹,看到干沟生态渐复、村庄凋零的景象,心中不由得五味杂陈,感慨万千。</h3> <h3>顺着河沟的人行小道缓步前行,脚步不时淹没在草丛中。多年的落叶腐化为土,踏上去松软如毡似毯。水边路畔,百草竞生,惟有青蒿独占鳌头。虽然不是春花烂漫的季节,但开紫花的蜂糖罐子(丹参)、开黄花的苦麻菜(蒲公英)、开白花的鸡肠子、鸡骨头等野花也是随处可见,而更多的是叫不上名字的花花草草。红彤彤的叉叉果正盛,不摘几颗甜甜嘴那是不可能的。</h3> <h3>路边的野菜也是琳琅满目,水芹菜、麻齿苋、石蜡菜,还有那藤叶(南蛇藤),这些都是困难年代渡荒养命的食物,因为野生无污染无添加剂,如今成了城里人的稀罕佳肴。看到嫩乎乎的藤叶菜,大家忍不住停下脚步,将运动服扎成口袋,采满而归。</h3> <h3>进沟不远,路旁有一处峭壁低崖,名叫月亮石。相传以前石崖晚上生亮,宛如月光。后有盗宝回子昼伏夜出,睡在崖上二台子处观察究竟,发现河中水潭里有物体发光反射到石崖,并不是石崖自身的光亮。自从河中宝物被攫取后,月亮石夜晚便没有了亮光。</h3> <h3>石椅石猴是一处景观,相传石猴原来是坐在石椅上的,只因石猴犯了天规,偷看天书,玉皇大帝怒令雷神将其轰走,罚爬在百丈之外的石岩之上面壁思过。只可惜这个季节林荫遮挡,无法拍到石猴的窘态。</h3> <h3>在干沟的深处,一棵老核桃树竟然长成了奇特的形状,有人说是9字树,有人说是q树,从另一面看是p树,还有人说像g,也有人说是勺子树。总之,看的角度不同,思维方向不同,给它取的名字自然也就不同了。</h3> <h3>一棵古松,政府挂牌保护,枯而不死,不知年轮,向导说他父亲记事时就这副模样,算起来也有一百多年没啥变化,可见这古松的生命力有多么的旺盛。沟垴有一株老白桦,树龄起码百年以上,树干上有一方洞,究竟是刀斧凿成,还是啄木鸟的杰作,尚不得知,不过洞随树大是肯定的。所幸的是,伐木工的斧锯之下留下了这么一棵景观。</h3> <h3>考察冰洞,是我们此行的最后目标。这冰洞在干沟垴的密林之中,畸石兀立,形态各异,不经意间一孔石洞就在眼前,洞口不大,单人可入,洞穴斜下,洞内有洞,深不可测。神奇的是数九寒天时洞内并不结冰,而六月三伏天,洞内结挂冰凌,这也算得上是地质奇观。我们去的时候天气还不是最热,因此冰凌还不是最好的。</h3> <h3><font color="#010101">干沟里的沟台梯田连绵不断,规模大的地方约有一百多亩,石坎坚固,有的坎高超过两米,历经几十年不垮塌,可见当年农业学大寨时社员们艰苦奋斗的可贵精神和砌匠的精湛手艺。遗憾的是,这些水平梯田全被荒芜,有的成了密林,田地的主人早已搬迁,土房老屋四周长满了杂草树丛,有的只剩下残墙断壁,木材围成的猪圈开始腐朽,一片破败凋落的景象告诉我们,传统的农舍村庄已经逝去,是否还有人慧眼识珠,来开发这一方生态胜景呢?</font></h3> <h3>随着西渝高铁的动工建设,梨园村距西渝高铁柞水西站仅2公里,区位的优越和资源的优势必将使梨园村的沟沟岔岔成为投资开发的热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将在梨园村创造辉煌的成果,干沟必将成甘沟,梨园村的明天将更加美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