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与盐镇五通桥

岷江边上

<h3>  2013年6月11日上午10时许,乐山电视台记者、编导一行,带着一张丰子恺先生于1943年在五通桥小镇创作的写生画《买粽子》,来到五通桥文化馆探访,欲寻找当年丰子恺在五通桥创作此画的原创地及相关信息,并拍摄一档五通桥端午民俗的节目,赶在第二天的端午节播出。考虑到此事的紧迫与重要,笔者特地请来见证过丰子恺先生在五通桥举办画展的五通桥耆老,87岁高龄的谢瑾诚先生,一同前往花盐街考证拍摄。 <br> 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偏居川西南一隅的五通桥小镇,是整个中华大地抗日烽火连绵的大后方,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兴旺的盐业开采,为抗日前线的物资供给,提供了战略保障,尤其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食盐。<br>  在漫长的抗战岁月里,华北华东沦陷前后,国家盐务总局,天津塘沽永利川厂,黄海化学研究所等重要机构,先后内迁到犍乐盐场的核心地——五通桥,伴随内迁的还有诸如川康毛纺织厂,岷江电厂等企业,在五通桥多宝寺还设有全国第三战时儿童保育院(简称“川三院”),为战争遗孤提供服务与安置。因此,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五通桥为举国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br>  伴随国家盐务机构、化工企业的内迁,以及大量商贾政要、学者名流齐聚五通桥,尤其是徐悲鸿、张大千、丰子恺、梁又銘、黎雄才等书画大家的纷至沓来,给四十年代的五通桥盐镇,带来厚重的文化氛围与空前的小城繁荣。</h3> <h3>xx</h3> <h3>  丰子恺在乐山与五通桥停留的时间考证<br> 丰子恺先生是在1943年过完元宵节后,在陪都重庆辞去教书之职,以自由职业者身份由重庆来五通桥举办画展并售画的。具体时间,在《丰子恺年谱》中没记载,留下空白。但从丰子恺先生的众多书画落款、大量历史事件、与乐山文化名人的交往、以及诗词作品留痕来看,可以确定丰子恺先生1943年游历乐山五通桥,是在当年元宵节(2月19日)以后,至立夏日(5月6日)以前这段时间内,在五通桥展画卖画可能就是在3月底至4月初。丰子恺先生创作的“买粽子”写生画,也应该是在立夏前这段时间,或是在五通桥举办画展期间,但不会是在端午节。 <br> “蜀道难行景色饶,元宵才过柳垂条。 <br> 中原半壁沉沦后,剩水残山分外娇。” <br> 这是丰子恺先生“赴乐山道中”写下的《癸末蜀游杂诗》,明确这次出行是在元宵以后。诗中提及“蜀道难行”。重庆到乐山按当时的路程约有500公里,如果坐船是逆水行舟,乘车则要翻山越岭。如此艰难的交通状况,以及文人墨客且走且留的游历方式,重庆到乐山或五通桥,路途最少也需一周左右,甚至更长时间。 <br> 学术大儒马一浮先生,在丰子恺离开乐山后,写有一首七言诗寄给丰子恺,《立夏日寄子恺 其一》: <br> “红是樱桃绿是蕉,画中景物未全凋。 <br> 清和四月巴山路,定有行人忆六桥。” <br>  从元宵节过后“柳垂条”再到立夏以前的“清和四月”,丰子恺到乐山与五通桥的前后停留时间,加上整个旅途,总共不会超过二个月。 <br>  丰子恺先生在游历期间,写有一篇七千多字的《怀李叔同先生》的文章。文末落款是“1943年4月,弘一法师圆寂后一百六十七日,作于四川五通桥客寓。”查万年历,当是1943年3月27日这一天。也就是说,丰子恺怀念李叔同的洋洋七千多字的怀念文章,是在五通桥旅舍写成的。先生在五通桥的展画卖画,也是在这期间的事。考虑到先生在五通桥有大量的写生绘画作品,有举办画展卖画的活动,有在乐安旅馆为弘一法师写出悼念文章,以及观光访友等系列活动,先生在五通桥停留的时间大约有半月之久。</h3> <h3><br> 丰子恺先生到五通桥的真实目的<br> 过去有人撰文说,丰子恺1943年春季的五通桥之行是为展画卖画,还有说在五通桥办画展或卖画是个人的首次,这都不确切。<br> 中国文人自古都不太好意思去摆摊兜售字画,作为“品学兼优”,名气与著作等身的画家丰子恺,这次决意辞去重庆的教书身份而“下海经商”,是需要人生智慧与文人胆略的,毕竟,此时正身处艰苦岁月的抗战时期。先生在他的《丰子恺自述》中说到: <br> (1942年)4月中到重庆任教。其时重庆人口密集、物价日涨,靠教书的月薪难以维持全家生计,早已心生靠卖字画求生之意。11月,丰子恺在重庆举办了他的第一次个人画展,卖画得法币5万元,花了其中的4万余元建了一座“抗建屋”。<br> 文中所谓“抗建屋”,即是指丰子恺在重庆沙坪坝购置的一套六居室的住房小屋,“且说我这屋子,真是简陋极了,篱笆之内,地皮二十方丈,屋所占的只有六方丈,其余算是庭院。” <br> 其实,丰子恺早就在为买画作试探与准备。1942年春季,先生托人携带自己的国画书法作品到当时的乐山公园展出,大受乐山市民、内迁的武汉大学师生、复性书院师生及乐山的知名人士,政界要员的一致好评。马一浮、王星贤、王准等文化名人专程去乐山城公园处观看丰子恺画展,马一浮还作诗《乐山观丰子恺画展同星贤伯尹》以记其事。何况,先生在同年秋月已经有在重庆卖画的成功经历,以后才有辞职游历,筹划次年春季到五通桥卖画的文化之旅。<br> 由此可知,丰子恺先生的乐山五通桥之行,是经过深思熟虑与精心筹划的。归结起来,至少有以下目的:访友怀故人、展画卖画、游历写生。<br> 访友怀故人<br> 1942年10月13日,丰子恺先生的恩师弘一法师(李叔同)在泉州开元寺圆寂,这在当时的中国文化界算得上一大哀事,李叔同先生在出家前,曾受聘浙江省立第一师范任教,是丰子恺的恩师,师生关系十分密切。李叔同先生精通绘画、音乐、戏剧、书法、篆刻和诗词,为现代中国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兴佛教南山律宗,是著名的佛教僧侣。<br> 丰子恺身为李叔同的得意门生,悲恸中一直有个未了心愿,请弘一法师的生前好友,“千年国粹、一代儒宗”的马一浮先生为弘一法师作传。而此时的马一浮先生,正在远离战火的川西南,乐山复性书院创办国学。这里有丰子恺先生写于乐山的诗为证: <br> 《癸末蜀游杂诗》乐山濠上草堂呈马一浮先生:<br> “蜀道原无阻,灵山信不遥。草堂春寂寂,茶灶夜迢迢。麟凤胸中藏,龙蛇壁上骄。近邻谁得住,大佛百寻高。” <br> 著名学者朱光潜先生,见证了丰子恺到乐山复性书院寻访马一浮的宴聚。朱光潜在《丰子恺的人品与画品》一书中写到:“弘一法师近来圆寂,他(丰子恺)不远千里,亲自到嘉定来,请马蠲叟(马一浮)先生替他老师作传。即此一端,可以见他对于师友情谊的深厚”。<br> 丰子恺到乐山乌尤寺拜会马一浮先生,把夙愿托付马老。此后,在回到五通桥竹根滩的乐安旅馆内,仍然沉浸在怀念弘一法师的悲伤情绪之中,夜不能寐,挥毫写下悼念弘一法师的文章——《怀李叔同先生》,并把这篇重要的悼念文章,寄给当时的《中学生》杂志,建国后,该文收集在丰子恺先生的《静观人生》的散文集中。<br>  展画卖画:<br> 丰子恺先生于1943年元宵节过后,在重庆结束自己的教学工作,开启长达三年专事绘画写作的自由职业生涯。他离开陪都重庆,迈出游历“游学”的第一步,首站便选择千里之外的小镇五通桥展画卖画。先生为何不是选择去搞过画展的嘉州古城,或其他的繁华城市,偏偏选择千里之外的小镇五通桥呢?据《千年盐城五通桥》一书介绍说,是“1943年春,丰子恺先生应五通桥大盐商田子谦之邀来桥办展售画,旅居于竹根滩乐安旅馆。”<br> 丰子恺是否应“盐商田子谦之邀来桥办展售画”,该书语焉不详,现无考证。丰子恺在五通桥川康平民商业银行展画卖画的地点,旅居于竹根滩乐安旅馆的来历,却是李道熙先生在1982年初,亲口对五通桥的袁伦权先生讲述的,李道熙与袁伦权亦师亦友,交往甚笃。丰子恺在桥展画卖画期间,李道熙还曾去乐安旅馆内拜见过先生,求师问道。为此,袁伦权及时把此事写成短文发表在1982年1月22日《乐山日报》的第三版上,以后又写成《水光山色留胜迹——丰子恺先生驻桥琐记》,收录在自己的个人文集《艺苑鸿爪》中,所以才有后来世面上的丰子恺“旅居于竹根滩乐安旅馆”一说。但乐安旅馆是在竹根滩的跃进街而非上游街,(在民国时期,跃进街与上游街分别应为解放街与筌溪街。)谢瑾诚先生的家就是竹根滩开旅馆的,谢老对与自家“百川旅馆”位置相近的“乐安旅馆”在跃进街持肯定说法。 在中国农耕社会,盐被称为“国之大宝”。“金犍为,银富顺”的盐镇五通桥,当年因“盐泉大旺”而盛产花盐,被冠以“金”字而跃居四川产盐第一,恰恰是五通桥富甲一方的真实写照。这里绅商巨贾聚集,文人骚客荟萃。再者,丰子恺先生有好友在五通桥盐场谋职,久闻五通桥景色秀美,风景如画。故而不辞千里,忘却山高路远,来到乐山五通桥展画售画。这,才应是丰子恺先生游历五通桥的动因与目的。 <br> 1943年春季,丰子恺先生的展画卖画,如期在五通桥茫溪河畔的川康平民商业银行大厅(即现今的五通桥区委)举行,此地是五通桥最热闹、最繁华的四望关黄金地段。身为商业银行职员的青年才俊李道熙,为丰子恺先生的展画卖画上下张罗,忙前忙后,前往观展买画的盐商大贾还真不少,使得丰子恺先生开启的卖画职业生涯,首战告捷。 <br> 在观画的人群中,有一位深受丰子恺漫画感染的年轻人看画认真仔细,他便是在五通桥黄海化学研究社工作的方成先生,方成以后同样成长为新中国的一代漫画大家。方成先生在《常见的子恺漫画》中回忆到:“丰子恺先生的漫画,我在上学时候就看到,很喜欢。记得是1943年,他来到四川乐山县南的五通桥镇举行他的画展,我看得很仔细,我正在黄海化工研究社任助理研究员,还没从事漫画工作,因为是年轻人,看他老先生留着长胡子,没敢上前和他谈话,失去一次讨教机会。&quot; <br> 在展画卖画过程中,借机向丰子恺先生讨教绘画艺术的,却有一位本地青年画家,他便是26岁的何康成先生。何康成出生于五通桥,比李道熙年长3岁,自幼习画,曾受教于画界大师张大千、徐悲鸿等,1940年毕业于成都南虹艺术专科学校(四川美术学院的前身),毕业后回牛华震华小学任美术教师。在何康成家里,曾保留有丰子恺先生赠予的一幅斗方画,先生用《越人歌》为其题词;“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从题词可窥丰子恺先生对五通桥小西湖的缱绻之情。<br>  五通桥还有一个青年学生观看了丰子恺画展,他就是开篇提到的五通桥耆老,至今健在的谢瑾诚先生。当年,谢瑾诚身为“百川旅馆”谢百川老板的大公子,年方17岁,他亲眼见证了丰子恺先生的展画卖画过程。<br>  据谢瑾诚回忆,1943年的春季,和风拂面,春暖乍寒。丰子恺先生中等身材,身穿蓝色竹布长衫,戴一副“金丝眼镜”,浓髯长须,独自端坐在一个方桌前,俨然一位敦厚长者。</h3> <h3>丰子恺画五通桥四望关</h3> <h3>丰子恺先生赠予李道熙的书画作品</h3> <h3>  先生较为清瘦,面色红润,于方桌上放置一杯清茶,旁边摆放着一本绘画册。谢瑾诚先生告诉笔者,身为学生的他,更多是前去凑热闹。当他拿起画册随手翻看时,才知道是一本先生平时写生用的速写人物画本,里面画满了不同的人物造型。尽管先生明知这个学生是“外行看热闹”,但他依然目光慈祥,和蔼可亲,没有一丝抱怨,对谢的“乱翻行为”未加干预。 <br> 谢瑾诚进一步补充说,那个时候的画展其实简单简陋,画作几乎都是传统的四尺三开规格,也没装裱,用麻绳把一幅幅原画夹在绳索上扯起,大约几十幅画就是一个画展,既无装饰也不搞炒作,每幅画明码标价,如果有人看上其中一幅画要买,李道熙就赶忙过去,用拇指大的红帽纸贴在该画上夹起,以示该画“名花有主”。 <br> 过去有人认为,青年才俊李道熙是在丰子恺的画展上才与大师相识的,其实不然。李道熙先生共收藏有丰子恺赠送的书画作品四件(三帧画一幅书法),其中唯一的书法作品上书: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道贵,但感别经时。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br> 丰先生的书法作品一气呵成,挥毫写下三首古诗。其落款是“道熙先生正 壬午新秋于遵义寓楼 子恺书(印)”,“壬午”即为1942年。显然,李道熙与先生的相识交往,要早于在五通桥的画展时间。<br> 游历写生 <br> 丰子恺先生五通桥之行,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游山玩水,游历写生。<br> 历史上的文人侠客都喜好出游,仗剑四方,书画家也是如此。丰子恺先生选择初春出行,一则是久闻五通桥风景秀美,如诗如画,借去盐镇展画卖画之机,顺便观景访友,绘画写生,为自己的书画作品寻找创作灵感,丰富艺术人生。<br> 丰子恺先生在五通桥除了展画卖画,更用了大量时间在“小西湖”畔绘画写生,这可以从五通桥有心人士保留下来的丰子恺绘画作品得到明证。如《长桥卧波》、《卖粽子》、《蜀江水碧蜀山青》、《护生画集》等,都是在五通桥绘画写生而完成的作品。<br> 丰子恺先生的五通桥之行,同时成就了丰子恺与李道熙师生间的一段忘年交。<br> 李道熙先生1920年出生于犍为县的书香门第,排行老四。他自幼喜欢画画,年轻时结识了不少国内的书画名家,与丰子恺先生的交往,便是其中一例。 <br> 1943年春季,时过不惑之年的丰子恺先生,受邀到当时犍为盐场的中心五通桥展画卖画,具体的经办人就是年仅23岁的青年才俊李道熙。展画卖画地点设在李道熙供职的川康平民商业银行大厅内。画展期间,李道熙去过丰子恺客居的竹根滩乐安旅馆拜望先生,先生画有一幅“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息。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落款是“道熙先生雅正,癸未仲春作于客寓中 五通桥 子恺(印)”送予李道熙留念。画展过后,先生返回重庆,还委托李道熙组织代理过一些卖画事务,先由李道熙把买画人的钱收起来寄给先生,然后先生按购画者的要求把画画好,寄给李道熙转交到购画者手中。由于李道熙的精诚所至,先生回到重庆后,又把在五通桥创作的得意之作《长桥卧波》(原画题款明确“于四川五通桥”),进行一次再创作:画面还是取景于五通桥四望关的河流、远山、民居,河上灯笼桥横跨桥滩,人物、栏杆、乌篷船点缀画间,湖面上水光潋滟,两棵遒劲的黄葛树蓊郁苍翠,小西湖的美景跃然纸上。画作改原来的竖式为横幅,并题记:“且喜蜀中风景好,桥滩春色似杭州。癸未四月游蜀中至五通桥竹根滩,恍似还归故乡,身在西子湖滨,因作此图。奉呈道熙先生留念,子恺并记(印)”,后邮寄给李道熙留存。 <br> 丰子恺先生赠送李道熙的书画作品都有题记,从题款看,不乏对五通桥的山水风光的溢美之词,“四望湖山留墨客,五桥姿韵入诗心。”“且喜蜀中风景好,桥滩春色似杭州。”先生甚至拿桥滩春色与他的家乡杭州媲美,有一种误把他乡作故乡的视觉错位。 李道熙与丰子恺先生的私交远不止此,他不仅保存有丰子恺赠送的四件书画墨宝,还保留有与先生交往的部分书信。先生在五通桥展画过去30年后的1973年秋天,还给李道熙寄去书信:<br> 道熙仁兄:陶利勰君携来大札,读后欣慨交心,欣者,仆虽年登七五,老而弥健;慨者,往事依稀仿佛,浑如梦境也。忆当年在五通桥相见时,足下乃一青年,今则已为壮年之人民教师,至可喜也。问陶君言,足下年来情况一切顺利安乐,至慰,仆亦托庇平安,文革中在中国画院(仆身任院长),检讨过去作品,颇得群众原恕,七零年即回家休养,直至今日,政府对我待遇优厚,生活毫无缺憾,春秋佳日,犹能出门游山玩水也。马一浮先生已于六七年在杭州病逝,此君无后,身后定有遗作,不知保存何处,然书画之物,过眼云烟,亦不足深惜。足下何时访沪,可图快晤,书不尽意,顺颂秋安。 <br> 丰子恺叩(印) <br> 七三年十月四日 <br> 李道熙先生一生喜好交友,其书画艺术先后师承岭南画派梁又铭及丰子恺先生,以后博采众家,兼收并蓄,师法自然,融汇贯通。在继承传统绘画与现代美术的结合上,尤其在花鸟画和书法上有自己的独创特点,形成自家风格。李道熙先生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嘉州画派创始人之一,曾任嘉州画院顾问,乐山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绘画题款在形式和风格上,继承了丰子恺先生绘画作品留白题长款,字画互补、相得益彰的特点。<br> 1973年秋,李道熙受丰子恺邀请欲前往上海面晤,此事终未成行。两年后的九月十五日,丰子恺先生仙逝于上海,终年77岁。李道熙与先生以画结缘,结为忘年之交的人文故事,成为当今画界的美谈。<br>  最后说丰子恺先生的《买粽子》绘画作品 《买粽子》漫画创作于1943年春季,画上有丰子恺先生题记:“买粽子 于四川五通桥”。显然,该作品是先生在五通桥游历期间创作的民俗漫画。画面上,古朴的临街木屋,开窗的绣楼上有母女二人,母亲身穿浅色旗袍,女儿身穿红色短袖上衣,母女正配合着用绳索把一个篮子从二楼放下到街上去,而楼下的卖粽子者,正挽起袖子把粽子往上递。二楼窗下有一块“盛昌字铺”的招牌。整个漫画笔触简洁老练,富有浓浓的民俗味道。<br> 当谢瑾诚老先生见到漫画稿,立马就辨别出所画的木屋字铺是花盐街背景,他说,在五通桥,竹根滩王爷庙街道的建筑风格与老桥花盐街的完全不同,像这种平直铺面又带窗的小楼阁,就是花盐街的建筑特色。况且,谢老就住家在老桥附近,对这一带熟悉得很。<br> 谢老带摄制组一行来到花盐街锁龙巷附近,经过反复的察看,很肯定地说,先生的写生画《买粽子》,就绘画于此。只可惜年代久远,加之花盐街地处213国道,该地段因拓宽公路,早把临江的房屋拆除,留下一条半边街的民房街道,“盛昌字铺”的木屋现今不复存在,但与“盛昌字铺”风格一致的老房子,花盐街还残留不少。 在民国时期,桥滩两地一直有大户人家的小姐从绣楼吊绳子买粽子、买早点的习俗,此民俗一直保留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先生所画《买粽子》民俗图,应该是在过完大年以后的时间段内,而非端午节。 谢瑾诚先生出生于1926年5月,年届92高龄,耳聪目明,现居五通桥滨江苑小区,与其儿子儿媳同住,颐养天年。生活基本能自理,每周三还能去乐山大曲口公园处听川剧座唱,是川西坝子内有名的川剧玩友。<br>  结语: <br> 五通桥是一个浸泡在盐卤之上的富饶美丽小镇,她因盐集市,因盐成邑。<br> 五通桥,有过“垂杨夹岸水平铺,点缀风光好画图”的小西湖美誉,有过天车转动、煤进盐出的辉煌历史,也有过文人荟萃,商贾云集的流金岁月。丰子恺先生在五通桥游历期间,留下有大量反映小西湖山水风光与民俗民风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绝不只是简单的对自然风光的描摹写意,而是蕴含丰富的地方文化内涵,以及与众多文化名流交往的人文信息。 <br> 今天,我们从丰子恺先生在五通桥展画卖画、驻足游历的历史遗痕中,清晰地看到在抗战特殊年代,五通桥秀美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致。通过这些珍贵的字画书札,可厘清先生游历五通桥的艺术人生轨迹,挖掘出鲜为人知的人文历史故事。 <br>  丰子恺先生在五通桥这段尘封已久的游历往事,以及徐悲鸿、张大千等众多的艺术大师对五通桥小城的垂青厚爱,无疑对今天五通桥“书画之乡”呈现的旺势,有其深远影响。<br><br> 王中其 <br> 戊戌大年初七于嘉州新城 <br> 2018年2月28日<br></h3> <h3>丰子恺作品:蜀江水碧蜀山青</h3> <h3>刘世然收藏的丰子恺作品《护生画集》</h3>